
本次對決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儘管兩車均搭載直列六缸引擎,但它們的特性卻完全兩極分化。M2以「終極超級跑車」之姿稱霸,猶如一頭強悍的猛獸;而Supra則以令人驚訝的「輕量化、緊湊」的靈動感,贏得了日本専業試駕者的讚賞。

1. 豐田 GR Supra RZ:進化帶來的「輕量化、緊湊」一體感
最新款的RZ車型達成了徹底的進化,完全顛覆了以往Supra的形象。
- 舊形象: 過去的形象是豪華旅行車(Grand Touring Car)、成熟的雙門轎跑。
- 新形象: 真正的跑車。底盤進行了難以置信的強化與補強,並換裝了強化襯套,使其突然進化成了賽道專用規格。其底盤水準被評價為已達到BMW M車型的底盤等級。
- 駕駛體驗: 車輛給人的感覺變得非常小巧,駕駛者與車輛之間的一體感極強。有人甚至形容這種感覺就像駕駛著一輛「極為出色的86」。
- 懸吊精髓: 由於底盤被徹底強化,密度變高,儘管懸吊設定偏硬,但卻沒有令人不適的震動,在所有速域都表現出「柔韌性」。

引擎特性 (B58)
- 搭載了考量日常使用的同時兼具高性能的引擎(B58)。
- 具備直列六缸特有的平順感。雖然不屬於純粹的高轉速引擎,但也能夠容忍至7000轉,已是足夠的高轉速引擎。

2. BMW M2:令人心生敬畏的「競技型」猛獸
M2雖然沒有掛上Competition的名稱,但其搭載了徹底磨練的「M專用引擎」,具備強勁的性能表現。
壓倒性的性能與駕馭的難度
- 引擎: 搭載S58引擎。這是專為競技用途設計的引擎,擁有超過7000轉的轉速限制,可以允許在高轉速下進行猛烈的降檔,潛藏著兇猛的特質。它類似於保時捷引擎的氛圍,但擁有直列六缸特有的無振動感。
- 駕駛體驗: M2讓駕駛者產生「尊敬與畏懼」(尊敬と畏怖),其氣勢被形容為「怪獸」等級。
- 公共道路的限制: 由於性能過高,在日本的山路(蜿蜒道路)或公共道路上幾乎無法用盡它的能力,甚至會因為它的強烈而感到「氣餒」。其速度和動力很容易讓周圍的車流速度感麻痺,必須時刻警惕速度計,充滿緊張感。
變速箱的革新性
- 儘管變速箱採用扭力轉換器(Torque Converter, 俗稱扭力箱),但BMW在低速域就積極使用鎖定離合器,因此其直接感與手排變速箱幾乎沒有區別。

3. 駕駛感受:紮實塊感 vs. 彎曲回彈
這兩台車在底盤結構上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哲學。
GR Supra (RZ)
車體感受:紮實感、高密度。給人一種彷彿被削切出來的車輛感,非常堅固,不太移動。
乘坐舒適性:極為柔韌,個人而言沒有不滿。適合作為約會用車。
加速對乘客的影響:雖然舒適,但在加速時,如果副駕駛座的乘客將頭靠在頭枕上,由於震動和衝擊,有腦震盪的風險,必須提醒。😯

BMW M2
車體感受:彎曲與回彈。具有長軸距在行駛中會彎曲並回彈的BMW傳統FR(前置後驅)感覺。
乘坐舒適性:與Supra相比,略微存在震動,帶有一種「粗糙感」。整體偏硬,不適合約會用車。
加速對乘客的影響:駕駛者比乘員更容易感到恐懼。

4. 針對不同場景的最佳選擇與結論
兩位汽車評論家(Gomi氏與Mario氏)根據各種駕駛場景對兩車的優勢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了兩車在不同速度和環境下的強項。
場景1)蜿蜒山路:選擇 (綜合)Supra理由
M2性能在面對日本的山路時過於強大,甚至有被通報的風險。Supra一體感強,且感覺更易於掌控。
場景2)市區道路:選擇 (綜合)Supra理由
Supra行駛舒適性較佳,且體積感受較為緊湊,壓力較小。
場景3)高速公路:選擇 (綜合)M2理由
M2的主戰場,在路面平整的高速公路上,舒適性提升,且易於體驗其高性能。
場景4)若自行購買:選擇 (綜合)Supra理由
Gomi氏:基於設計美學,以及適合日常通勤和約會用車的特點。
Mario氏:雖然被M2吸引(喜歡Evolution Model,如Sedan Base),但最終選擇了Supra的一體感。

最終結論強調了「跑車的樂趣無法僅憑規格來衡量」。
Supra透過底盤深化,完全融入了「GR家族」的發展方向,蛻變成一款更注重駕駛者一體感、兼顧可掌控的樂趣和日常舒適性的「真實跑車」。
而M2,雖然允許在公共道路上使用,但其本質是專為賽道或德國高速公路(Autobahn)設計的「競技型」車款,它刺激著駕駛者的本能,如同進行精神修行一般,被認定是一種「崇高的怪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