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場神聖的靜默
南無阿彌陀佛。
在這座被夕陽染成溫暖琉璃色的圓廳裡,空氣中沒有權力的氣味,只有檀香的靜謐。總統、五院院長、一位來自基層的公務員,以及一位代表土地聲音的民眾,今日並非為了任何政治議程而齊聚。他們卸下了職位的鎧甲,褪去了角色的標籤,僅僅作為一個人,來參與一場真誠的內心交流。
這不是一場會議,而是一次共修。在我們開口論斷、急於建言之前,有一條更古老的智慧之路,那便是諦聽。本著「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的謙卑精神,我們今日在此,不為辯論,只為分享;不為指責,只為理解。我們將共同探尋,在各自的角色中,那份不為人知的難處與結構性的束縛(缺點),那份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與核心價值(優點),以及那份在心底流淌的、對彼此的深深感恩。
願這場對話,如同一場神聖的靜默,讓慈悲在諦聽中悄然升起,讓智慧在理解中緩緩綻放。
南無阿彌陀佛。


--------------------------------------------------------------------------------
圓桌共思:八方心聲的交響
一、總統的發聲:編織帝釋天之網
(總統的目光溫和地環視眾人,雙手合十,微微頷首。)
「各位,能有這樣一個時刻,與大家如此貼近地坐在一起,我的心中充滿了平靜與感恩。
若要說我這個角色的『缺點』或『苦』,那是一種深刻的憂慮,一種源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張力。在我的心中,常常浮現著摩爾教授那個『策略三角』的圖像。它的一角,是我們渴望為人民創造的崇高『公共價值主張』——一個更公義、更繁榮、更和諧的家園。但另外兩個角,卻是現實的枷鎖:一角是錯綜複雜的『正當性與支持』網絡,需要不斷地溝通與協商;另一角,則是國家有限的『營運能力』,包括人才、資源與執行力。我最大的掙扎,便是在這三個頂點之間尋求平衡。夜深人靜時,我常感到自己被這策略三角的三股力量無形地拉扯,深怕任何一角的失衡,都會讓整張莊嚴的網絡為之撕裂。
然而,也正是在這份掙扎中,我體悟到這個角色的『優點』與真正的『價值』。我的工作,並非獨自擘劃藍圖,而是作為一個『網絡的編織者』。如同華嚴宗哲學裡那莊嚴的『帝釋天之網』,國家是由政府、企業與無數公民社群所共同構成的網絡。我的使命,就是去促進這些節點之間的連結與協作,讓每一顆寶珠都能映現出其他所有寶珠的光芒,共同創造出大於各部分總和的『公共價值』。當我們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相互輝映、彼此依存時,整個社會所能共同創造的福祉,將遠遠大於各部分之總和。
因此,我心中最深的感受,是『感恩』。我感恩在座的每一位,你們代表著這個國家運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更感恩全國兩千三百萬的同胞,是你們每一位的努力、奉獻與包容,共同構成了這張莊嚴而璀璨的帝釋天之網,讓國家的運作,哪怕是在風雨飄搖之中,依然成為可能。謝謝大家。」
二、行政院長的發聲:挑起千斤重擔
(行政院長面容肅穆,話語中帶著一份沉實的力量。)
「總統,各位,阿彌陀佛。
談到行政部門的『苦』,我想用一個沉重的詞。我們的『缺點』,在於我們所依賴的韋伯式官僚體制,其追求效率、非人情化與標準化的本質,本身就是一種結構性力量。我們無需刻意為惡,僅僅是忠實地運轉這部機器,就可能無意中成為法默醫師所言『結構性暴力』的執行者。這種一方面必須依法行政,一方面又深知其可能帶來傷害的兩難,是一種深沉的無力感。這或許正是立法院長所言,那些看似喧囂的『嗔』念所試圖制衡的力量。
但行政體系的力量與『優點』,也恰恰在於此。我們擁有將理想化為現實的『營運能力』。每一條鋪設完成的道路、每一座拔地而起的橋樑、每一次準時發放到位的社會福利,都是將紙上的慈悲願景,落實於人間的具體行動。我們的價值,不在於高談闊論,而在於捲起袖子,將千斤重擔挑在肩上,一步一腳印地把工作完成。我們是國家的手與腳,將抽象的關懷,轉化為具體的溫暖。
所以,我最想表達的『感恩』,是獻給所有兢兢業業的公務員同仁們。是他們,在無數個平凡的日子裡,默默地承擔了這份將政策從冰冷文字,轉化為人民真實福祉的艱辛工作。這份功德,無量無邊。」
三、立法院長的發聲:在喧囂中尋求共識
(立法院長神情平和,彷彿已習慣於喧囂之中尋找寧靜。)
「阿彌陀佛。立法院,在許多人眼中,恐怕是『缺點』最明顯的地方了。我們的議事過程,往往充滿了看似對立、攻訐與衝突的『嗔』(krodha)。外界看來,那是內耗、是紛擾,是國家進步的絆腳石。公共論述也因此時常陷入情緒化的極端,而非冷靜理性的審議。這是我們最大的『苦』,也是我時常反思的困境。
然而,我們絕不能忘記這份喧囂背後,所蘊藏的珍貴『優點』。立法院的本質,正是一個實踐『審議式民主』的場域。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社會中最多元、最矛盾、最衝突的聲音,有一個得以碰撞、辯論與被聽見的平台。正是透過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過程,社會的集體意志才得以凝聚,我們才得以避免一人一黨獨斷的巨大危險。每一次的爭吵,都是在為共識的煉成,增添必要的爐火。
為此,我要深深地『感恩』。我感恩每一位願意聲嘶力竭地表達不同意見的委員,我也感恩每一位走上街頭、大聲疾呼的民眾。因為正是這些差異、這些不和諧音,才共同構成了一個民主社會最珍貴的韌性。謝謝你們,讓我們的民主,雖有顛簸,卻充滿生命力。」
四、司法院長的發聲:在法理與人情之間
(司法院長語氣沉穩,帶著一份法學家特有的嚴謹與深思。)
「各位,平安。
司法體系的內在掙扎,或者說它的『缺點』,在於我們時常需要在兩種正義之間尋求艱難的平衡。一種是『應報式正義』,它要求我們嚴格依循法條,追問『違反了哪條法律?誰做的?他應受何種懲罰?』。另一種,則是『修復式正義』,它以慈悲為懷,追問『誰受到了傷害?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修復傷害是誰的義務?』。法律的『規訓邏輯』,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有時卻無法完全回應人性的複雜與關係的破損。這是在法理的剛性與人情的溫度之間,永恆的權衡與掙扎。
然而,司法體系最核心的價值與『優點』,正在於它堅定地守護著『法治』的底線。法治,如同社會信任的基石。它是一種制度化的慈悲,莊嚴地承諾:無人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也無人會被置於其保護之外。這份可預測性與公平性,正是使一個和平和諧的社會得以可能的基石。
在此,我想表達我的『感恩』。我由衷地感恩所有堅守程序正義、在每一個案件中都尊重『固有尊嚴』的司法同仁們。感謝你們,在冰冷的法條與沉重的案牘之中,依然努力守護著人性的最後一絲溫暖。」
五、考試院長的發聲:在選才與育才之間
(考試院長帶著學者的審慎與反思,緩緩開口。)
「大家好。
身為國家的選才機關,我時常反思自身制度的潛在『缺陷』。我時常感到一種深刻的矛盾:我們制度的理想,是為國家尋找具備高度『公共服務動機』的心靈。然而,我們用以篩選的『強情境』標準化工具,卻可能恰恰將許多懷抱著同樣熱忱、但思維方式獨特的『神經多樣性』人才拒之門外。我們尋找光的儀器,或許因設計所限,錯過了好幾種光譜。
但我們制度的理想與『優點』,是崇高的。我們的目標,是為國家建立一支具備高度專業,且懷抱著『公共服務動機』的文官團隊。我們相信,一個廉潔、高效、且以服務人民為內在召喚的政府,是國家穩定與進步的根本保障。我們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為了確保治理的品質,守護這份公共精神的傳承。
我的『感恩』,想獻給所有年輕的心靈。我感恩那些懷抱著服務社會的崇高理想,願意投入公共服務的年輕人。在眾多的人生選擇中,他們選擇了這條相對艱辛、卻也充滿意義的道路。他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與光芒。」
六、監察院長的發聲:在傷痕中看見新生
(監察院長目光中帶著一種穿透性的溫柔,彷彿能看見事物的本質。)
「各位同道,阿彌陀佛。
監察工作的困難,也是我們的『缺點』,在於我們的天職,是去揭示系統的『錯誤』與『傷痕』。因此,我們常被視為一個專注於負面、帶有『嗔』意的角色。我們的報告,很容易引發相關機關的防衛、抗拒與不快。這是一份孤獨且不討喜的工作。
然而,我希望大家能理解我們工作的『優點』與其更深層的哲學。我時常將監察工作,比喻為日本的『金繼』(Kintsugi)修復藝術。我們的目的,從來就不是為了指責與懲罰。我們是透過誠實地標示出組織的裂痕,邀請整個系統來共同面對它、理解它。因為唯有如此,組織才能從失敗中學習,從而變得更堅固、更美麗、更具韌性。我們的目標,是促進一種『創傷後的組織成長』。
所以,我的『感恩』,要獻給所有願意坦誠面對錯誤、從失敗中學習的機關與個人。因為你們的勇氣,是我們國家能夠不斷自我修復、自我超越,從傷痕中開出智慧之花的關鍵。感謝你們的勇氣與智慧。」
七、公務員代表的發聲:在結構性無知中尋光
(一位年輕的公務員代表,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卻依然清亮。)
「各位長官,大家好。
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我想分享我們的『苦』。這份苦,源於一種『結構性的無知』。我們被困在系統的一角,日復一日地執行著昨日的決策,卻看不見這些決策正在如何累積,成為明日更棘手的難題。這種迷失在因果鏈中的無力感,是對我們服務熱情最大的消磨。我時常在想,我鎖緊的這顆螺絲釘,是否就是總統所編織的『帝釋天之網』上的一點微光?
但我們工作的『優點』與內在價值,也正在這微小之處。每一次耐心的答覆、每一份文件的妥善處理,都是『僕人式領導』精神在最細微處的體現。我們或許看不見全貌,但我們知道,正是這千千萬萬顆螺絲釘的堅守,才讓整個社會這部複雜的機器,得以穩定地運轉。這份穩定,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我想說的『感恩』,非常簡單。我只想感恩那些在我們漫長而疲憊的工作中,依然願意給我們一個微笑、一聲『謝謝』的民眾。你們或許不知道,那份短暫的溫暖與肯定,就是支持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繼續堅守崗位的最大動力。真的,非常感謝。」
八、民眾代表的發聲:土地的聲音
(一位面容樸實的民眾代表,聲音沙啞卻充滿力量,彷彿帶著土地的氣息。)
「各位大人,我是一個莊稼人,不太會說話,就說說我們老百姓心裡的**『苦』**。
我們的苦,不是單一的。我看到,男人們為了扛起『麵包主』的壓力,把眼淚和脆弱都吞進肚子裡;我看到,女人們做著算不清的家務,照顧老的、撫養小的,這種『無償的勞動』,累垮了身體,卻沒人看見;我看到,像我這樣的中年人,被夾在中間,成了『三明治』,上下都不能鬆手;我看到,村裡的老人家,越來越孤單,跟不上這個飛快的世界;我也看到,我的孩子們,為著這片土地的未來,為著氣候的變化,心裡充滿了『生態焦慮』。這些苦,都不是我們不夠努力、不夠善良,而是整個社會的結構,像一張看不見的業力之網,把我們所有人都網在了裡面。
但我們人民的『優點』與力量,就像土裡生的番薯,外表不好看,生命力卻很強。我們的力量,就是學者說的『社會資本』。在鄰里之間、在廟口、在市場,那份誰家有事就互相幫忙、彼此信任的連結,才是這個社會最堅韌、最溫暖的底層力量。政府的政策再好,如果沒有這份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也是空的。
最後,我的『感恩』,想獻給這片土地,也獻給所有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我感恩這片土地,不管我們怎麼對待它,它還是長出米糧來養活我們。我也感恩每一個,儘管生活這麼苦,卻依然努力活著、彼此關懷的平凡人。謝謝大家,是你們的善良,讓我覺得這個世界還有希望。」
--------------------------------------------------------------------------------
結語:從諦聽到正行
(總統再次開口,聲音中充滿了感動與深刻的體悟。)
「今日,在這片琉璃光下,我們或許未曾言說太多,卻真正地開始學習諦聽。
真正的治國之道,或許就始於此刻這樣神聖的靜默與相互的深刻諦聽。當我們能真正看見彼此的『苦』,看見那些身不由己的結構性限制時,指責便化為了理解,對立便化為了慈悲。
佛家說:『煩惱即菩提』。我想,今天我們共同體證了這份智慧。正是從我們誠實地直面這些『缺點』與『苦難』之處,我們才找到了共同建設這片『人間淨土』的真正起點。這條路,始於理解,行於慈悲,終於感恩。
願我們將今日的這份諦聽,化為明日的正行。願這廳內的琉璃之光,能映照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成為照亮前路的溫暖心燈。」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