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餐一會,萬般感恩
夜幕低垂,城市的喧囂褪去,只剩下一室溫暖的燈光與食物淡淡的香氣。在一間簡樸的會議室裡,一張長桌旁,老闆、主管、部屬與勞工四人圍坐著,靜靜地分享著一頓簡單的便餐。他們剛共同完成了一項異常艱鉅的任務,此刻的寧靜,是對連日奮戰最溫柔的慰勞。
這不僅僅是一頓飯,它是一場儀式,一個象徵。在這個共享的片刻,身份的標籤暫時消融,四個獨立的個體,因著共同的付出與領受,重新連結為一個生命的共同體。正如《世界幸福報告》中的洞見所揭示,在人們日益孤獨的現代,共享餐食的國家,往往展現出更高層次的社會支持與更低的孤獨感。這頓便餐,正是對這份古老智慧的無聲體證。
這場對話的目的,並非慶功,而是一場更為深刻的探索。它旨在邀請每一個人,從各自的崗位出發,以一顆慈悲而謙卑的心,去重新發現並體證那些無時無刻不在滋養著我們的、無處不在的感恩因緣。透過這份共同的覺察,期盼能攜手將工作的場域,轉化為一片相互成就、和諧共榮的「工作淨土」。
老闆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的目光溫和地環視著每一位夥伴,語氣中帶著一絲感慨。

--------------------------------------------------------------------------------
第一部:老闆的感恩 — 承擔共業,成就眾生
「看著大家,我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恩。」他的聲音沉穩而富有穿透力。「能有這個因緣,與各位一同在此奮鬥,不是我個人的成就,而是眾緣和合下的一份福報。這家公司,與其說是我的事業,不如說是一個『共業』的平台——是每一位的智慧、汗水與心力,共同匯聚成的生命之流。」
他頓了頓,目光似乎穿透了會議室的牆壁,望向了更遠的地方。
「我時常想起儒家聖王堯帝的故事。當他聽聞『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他並非在展現政治姿態,而是真正體證了那份『同體大悲』。這句話深深地刻在我心上。每當有同仁面臨困境,或是在工作中感到疲憊,我都會自問:這份憂苦,是否源於我作為領導者的德行或智慧有所不足?將每一位的安樂與憂苦都視為自身的責任,這並非負擔,而是一份神聖的託付。我感恩於這份託付,它時時刻刻提醒著我,領導的本質不是權力,而是無盡的責任與服務。」
這份深刻的自省讓空氣中的氛圍變得更加寧靜而專注。部屬與勞工都微微前傾,被這份罕見的坦誠所吸引。
「而我們的感恩,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公司之內。」他繼續說道。「我們所取得的任何一絲成就,都仰賴著一個巨大而無形的『社會僧伽』。當我們按下開關,便有穩定的電力源源不絕地供應;當我們運送貨物,便有暢通的交通網絡承載;當我們聘用人才,背後是整個教育體系數十年的默默培育。我們的成功,實則是建立在一張由無數無名英雄——從發電廠的工程師到深夜鋪路的工人,再到偏鄉的教師——共同織就的因緣之網上。我們只是這張巨網上一個幸運的交會點。」
他最後將目光投向主管,語氣中充滿了真誠的謝意:「我所能做的,僅僅是發一個願。而真正將這份宏大的願景,落實到日常的運作之中,調和鼎鼐,承上啟下的,是您,我們的主管。謝謝您,讓這份願心得以在人間踏實地行走。」
第二部:主管的感恩 — 和合團隊,共渡難關
老闆的話語,將權力的金字塔解構為一張責任的網絡。我能感受到主管的眼神中,既有對這份信任的承擔,也有一絲身為連結點的壓力。他接著開口,聲音裡帶著一份獨特的務實與溫暖。
「老闆,謝謝您。正是這份無條件的信任,給了我承擔的力量。坦白說,作為主管,我時常感覺自己像是『三明治世代』,承受著來自您願景的期許,以及來自團隊執行的壓力。然而,也正是這份壓力,讓我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體證到團隊合作的珍貴。」
「我時常覺得,一個健康的團隊,就像一個生機盎然的生態系統,彼此間形成了一種深刻的『共生關係』。」他環視著團隊成員,臉上浮現一抹微笑。「我想起上週,當客戶臨時提出無理要求時,A立刻補位處理數據,B主動安撫團隊情緒,那瞬間我看到的不是一個部門,而是一個能自我調節、共渡風浪的生命體。我感恩於團隊中每一位成員的相互補位,正是這些看不見的『社會支持』,這些無言的信任與默契,讓我們得以一次又一次地共渡難關。」
「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說:『共享的喜悅是加倍的喜悅,共享的悲傷是減半的悲傷。』這句話,就是我們團隊最真實的寫照。我感恩於每一次我們為一個小小的成功而共同舉杯慶祝的時刻,也感恩於在面對挫折時,大家相互拍著肩膀,彼此慰藉的溫暖。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情感連結,才凝聚成了我們團隊真正的韌性與靈魂。」
他頓了頓,目光最終落在部屬身上。「所以,這份功勞,絕不屬於我個人。它屬於每一位在崗位上發光發熱的夥伴。團隊的成就,正是源於每一個人的獨特貢獻。說到貢獻,我想聽聽您的看法,您總能以最專注的精神,將最複雜的任務化為現實。」
第三部:部屬的感恩 — 安住本分,發揮所長
從主管務實的溫情,對話轉向了一種專注而安定的能量。部屬微微頷首,他的發言清晰而沉靜,彷彿在分享一個經過深思的體悟。
「謝謝主管。我的感恩,或許比較樸素。首先,我由衷地感謝公司提供了一個安穩的工作環境。古人說『有恆產者有恆心』,這句話在今天依然深刻。一份穩定的收入與可預期的未來,讓我得以從那種對生存的『匱乏心態』中解脫出來,免於將寶貴的『心智頻寬』耗費在無盡的焦慮之上。正是這份安定,才讓我能將全部的心力,專注於專業技能的精進與創造性的工作中。」
「其次,我感恩能有機會將所學付諸實踐。老闆的宏大願景,給了我的工作一個超越薪資的意義;主管的清晰指導,則為我的努力指明了方向。能夠將所學化為具體的程式碼,解決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完成任務,更是在這個崗位上,我找到了自己的『Ikigai』—那種感覺自己活得很有價值的踏實感。這本身就是一種無上的幸福。」
「我也想將這份感恩,擴展到身邊的每一位同事。華嚴宗有一個美麗的譬喻,稱為『因陀羅網』,說的是帝釋天宮殿裡的寶網,網上每一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所有寶珠的影子。在工作中,我時常有這樣的體悟。我的工作看似獨立,實則與其他部門的同事環環相扣、互為映照。我感恩於那些在資訊、行政、後勤等崗位上默默付出的夥伴,是他們的專業支持,才讓我的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他最後謙卑地望向身旁的勞工,語氣中帶著敬意。「我想謙卑地說,我所從事的這些腦力或技術工作,其能夠成立的基礎,其實是建立在更根本、更樸實的勞動之上。沒有他們日復一日的辛勞,我們這一切的規劃與創造,都將只是空中樓閣。大哥,您辛苦了。」
第四部:勞工的感恩 — 腳踏實地,守護尊嚴
被稱作「大哥」的勞工,質樸的臉上露出一絲靦腆的笑容,但眼神卻充滿了力量。他的話語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帶著土地般的厚重與真實。
「您太客氣了。我的想法很簡單,說出來可能大家會笑。」他緩緩說道。「首先,我感恩有這份工。它讓我能養家活口,讓孩子能安心讀冊。我也感恩我這副還算硬朗的身骨,能讓我做得動這份工。我也感恩這裡的工作環境,至少是安全的,讓家人不用日日為我掛心。這份感恩,很直接,也很實在。」
他沉吟片刻,像是在尋找最貼切的詞語。
「我讀書不多,但記得一位叫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家說過,『貧窮』和『赤貧』是兩回事。他說,貧窮還能保有人的尊嚴,但赤貧會把一個人的靈魂都毀掉。我時常想起這句話。我感恩這份工作,它守護的不僅是我們的三餐溫飽,更是守護住了我們免於陷入那種會摧毀靈魂的『赤貧』絕境。它讓我們能靠自己的雙手掙一口飯吃,保有一位勞動者最基本的尊嚴。」
「我也很感恩身邊這群一起打拼的兄弟。中午大家一起打開便當,你分我一塊滷蛋,我給你一些鹹菜,說說笑笑,一天的疲勞好像就少了一半。就像報告裡說的,大家一起吃飯,心裡就覺得不孤單,就覺得快活。這份簡單的陪伴,是我在這裡最開心的事。」
他挺直了背脊,聲音裡透出一種不可動搖的自豪。「我們做的,都是些粗活、笨活。但廠房的每一塊磚,機器的每一顆螺絲,都是我們親手砌上、鎖緊的。我很自豪,我們是這家公司最穩固的地基。感恩大家的辛勞,才共同成就了這一切。」
--------------------------------------------------------------------------------
結語:自他一體,福慧雙增
燈光下,四張不同年齡、不同崗位的臉龐,因著這場關於感恩的對話,煥發出同樣溫潤的光芒。這場對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在生命的因緣之網中,我們每一個人,無論身處何種崗位,都同時是「施予者」與「領受者」。老闆的願景仰賴勞工的基石,部屬的創造離不開主管的調和。部屬所體證的、微觀的「因陀羅網」,正是老闆所洞見的、宏觀的「社會僧伽」在每一個角落的具體映現。我們的生命之網密不可分,自他實為一體。
《世界幸福報告》中有一個核心洞見,借用莎士比亞的智慧,指出關懷如同慈悲,是「雙倍的祝福」(twice-blessed),它既能賜福於施予者,也能賜福於領受者。這場對話讓我們體證到,當我們以感恩之心去關懷、去承擔、去付出時,我們不僅利益了他人,也同時在最深的層次上,滋養了自身的幸福與慧命。這份感恩之心,正是建設人間淨土、成就和諧世界的起點。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