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ボカロ歌曲從來不是單純的流行音樂。每一首歌都像一扇窗,通往我當時精神狀態的某個角落。我的偏好,總是偏向情緒化、黑暗、甚至帶點病態的私人感受,但這並不排斥我欣賞旋律甜美或流行度極高的曲目,比如メルト或恋は戦爭。這種選擇方式,像是用音樂為自己的內心建立一條隱秘的脈絡。 一、我的宅文化遲到體驗 我算是「遲到的宅宅」。出生於1992年,等到大學才真正開始接觸日本動畫與宅文化,那時我已經18歲,對宅文化的熱門趨勢大多「已完成」。在台灣,那段時間的NHKにようこそ、涼宮春日與Lucky Star成了我精神探索的媒介: 涼宮春日提供完整劇情的世界,可以放鬆、沉浸其中; Lucky Star則全力吐嘲涼宮,泉此方的御宅視角與非宅同學互動,形成一種非日常的幽默感。 兩者同時觀看時,心理承載的訊息雜亂繁多,但不痛苦,而是帶來一種混亂的精神刺激。這種刺激,與我過去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習慣相呼應,使我對黑暗、異常甚至日常毀壞的描寫產生敏銳感知。 二、音樂與精神共鳴 大學時期,我的音樂喜好逐漸向私人、黑暗的ボカロ曲目傾斜,但仍保留對搖滾的熱愛。這種偏好與我之前聽的The Doors、Nirvana等搖滾作品一致——雖然客群不同,但情緒、病態沉溺與自我表達的精神內核相似。 代表性ボカロ作品 炉心融解 像一封精神遺書,象徵「消失」與「重生」,孤獨、焦慮與渴望被理解的情緒極強。旋律不算流行,但每個音符都是為我量身打造的精神空間。 天ノ弱 輕柔旋律映照內心焦慮與脆弱,像一面情緒鏡子。 脳漿炸裂ガール 誇張、爆裂、帶病態幽默的歌詞,精準地映照我對社會文化的敏感神經。 メルト、恋は戦爭、ワールドイズマイン、えれくとりっく えんじぇぅ、恋愛勇者等, 無論甜美、搖滾或戲謔,這些歌曲都觸及我對情緒共鳴和角色心理的敏感神經。
三、文學與動畫交織的黑暗慰藉
除了音樂,文學與動畫也深深影響我的感受方式: EVA是我進入御宅文化的開端,帶來精神毀壞感與存在焦慮感; NHKにようこそ則展示日常如何被毀壞的異常,讓我完全沉浸; 涼宮春日與Lucky Star形成心理對照,一邊沉浸劇情、一邊吐嘲,訊息雜亂卻有趣。 這些作品與我本來喜歡的搖滾與黑暗ボカロ形成共鳴,提供了一種暗黑慰藉,甚至成為我憂鬱症下病態沉溺的出口。 四、病態沉溺與理性理解並行 我聽ボカロ時,理性分析與病態沉溺同時發生。看似在探索知識、理解文化,但其中充滿私人的情緒因素。這段時期,憂鬱症讓我自然向黑暗、毀滅暗示的歌曲靠攏;音樂、動畫與文學交織成一個個小世界,承載孤獨、焦慮與私人共鳴。 五、文化與個人共鳴的結合 ボカロ對我而言,是心理共鳴、文化認同與美學選擇的集合體。每首歌都是精神鏡像,反映我對孤獨、焦慮、病態沉溺的偏好,也構成我個人的文化記憶。從搖滾到ボカロ,都是同一條線上的延伸——不同表現形式,相同的核心:情緒共鳴與個人性探索。 六、結語 回顧這段大學與早期宅文化的經歷,我的喜好核心從未改變:黑暗、私人、帶精神共鳴的作品最能觸及我的心。ボカロ、動畫與文學不只是娛樂,而是我的精神日誌,記錄孤獨、沉溺與文化感受,形成我獨特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