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避談薪水,有人害怕談身高體重。而我最不想回答的,是「你幾歲?」因為那不只是數字,而是一道讓愛難以靠近的牆……撰文 / 亦思
每個人都有不願被提起的話題。有人避談薪資,有人害怕婚姻現況,有人不想回答身高體重,也有人絕口不提家人……
而我,最不想回答的是—年齡。
偏偏,它卻是最多人好奇的問題。陌生人、同事、甚至親友總愛問:「你幾歲?」有人想知道是否與自己同年齡;有人想幫我介紹對象;有人只是好奇;也有人因為想追我,想先確認差幾歲。
最多人猜我是社會新鮮人,或28歲左右。剛開始,我會暗自竊喜,時間久了,心底總有一絲酸澀。因為當別人知道我比想像中年長,那瞬間流露出的失望或遲疑,總讓我感到難受。
當年齡成了愛的門檻 我們只能錯過
現實是,我已遠遠超過社會眼中的「適婚年齡」,被貼上「高齡」標籤。談婚姻、談生育,壓力與風險似乎隨著年齡累積。有些異性原本對我有好感,但一旦知道我比他們年長,就退避三舍。
雖說愛情只求彼此契合,無關乎外在條件。然而,年齡就是那難以忽視的比較項目,讓人不自覺地衡量「配不配」、「值不值」。也因此,我開始意識到,問題或許不在年齡本身,而在我們看待它的方式。當年齡被社會放大成評價的標準,它就不再是數字,而是一道無形的牆。
回想大學時期,我曾拒絕過幾個追求者。那時的我想著:「等有經濟能力再談戀愛。」最終錯過了一些真心靠近的人。
我想起曾看過的一段文字:「人總是用當時僅有的認知,做出當下最合理的決定。」那個階段的我,還在學著長大,學習認識自我、分辨需要與渴望的差別。我想,如果再回到從前,我可能還是會選擇先讓自己站穩,預備好關於情感認知、經濟能力。
錯過愛情 不等於錯過自己
如今,我能獨立養活自己,但可選擇的對象少了許多。同齡男性多已成家立業,而那二十年的青春,已無法回頭。然而,我欣賞的人,往往因我年紀比他們大許多,一開始就不願考慮……
我和前男友分手,起因是他的家人無法接受我大他六歲。從認識到交往,他還沒有經濟基礎。雖然他對我很好,也體貼溫柔,但我想結婚;而他希望等工作穩定、有積蓄、買房之後再談,更何況,他還想去義大利讀書。四年的分分合合,我們終於承受不了外人的眼光,和平分手。
後來我才明白,這段關係裡最大的距離,不是年齡,而是人生階段。
撕掉標籤 才能自由地去愛
社會學者戈夫曼提出著名的「標籤理論」,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往往會受到社會與他人的影響,就像一個無形的劇本,規範著人們的言行舉止,而年齡,往往就是故事無法翻頁的第一章……
而我渴望的,是有人能撕掉那劇本,真誠地看見我,關於我的特質、喜怒哀樂,單純因為我是我,而被吸引與珍惜。
如今的我更明白—或許年齡曾讓我退縮,但也讓我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愛。社會或許習慣用年齡衡量「適婚」,但愛情最美的地方,往往就在於它能超越框架。真正的價值,不在數字,而在於一個人的成熟、特質與生命力,如今的我,就是最迷人的時刻!
願有人能跨越年齡的標籤,看見一顆真誠的心—那,就是最珍貴的相遇!
歡迎追蹤+ 拾愛日常Facebook 粉絲專頁、LINE社群、IG,好文不漏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