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豆知識19:游坦之練的《易筋經》,有何厲害之處?
作者:老衲
金庸筆下的武功,有不少都是真實武功的影射,比如天山折梅手、降龍十八掌、或乾坤大挪移等,都是將現實武功換一個名字,再重新寫入書本。
當然也有一些武功,名字不動,直接從現實當中直接照搬進入小說的,如太極拳、《易筋經》等;其中,那太極拳自從鄧公小平同志,寫了「太極拳好」四字評語之後,濫觴極廣,暫不討論,另一路真實的武功,就是少林寺的《易筋經》。
在《天龍八部》中,游坦之憑著這套《易筋經》,讓游坦之從一個啥都不會的二世祖,一躍而成可以在英雄大會上與蕭峰爭雄的武功高手;雖然這裏頭借了雪山千年冰蠶之力,可畢竟《易筋經》功不可沒。
不過,這套《易筋經》
究竟在練甚麼呢?
細讀《易筋經》古傳抄本
便可知道其武學的理論架構,
能大致分為三個步驟
一是「貫氣訣」
二是「筋論」
三是「膜論」
古人練功
以練氣入手是正軌
再來,
便進入到「筋」與「膜」的鍛鍊
所謂「拔筋」而「騰膜」
當筋拔出來了,
內膜也會鼓脹地騰起來。
所以整套《易筋經》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
以呼吸法(練氣)入手
而達到筋、膜鍛鍊的功法
古人練功
不講究灌大量蛋白、舉大重量,然後達到肌肥大的效果
而比較注重人體內部筋與膜的鍛鍊
這《易筋經》的練氣、拔筋,與騰膜三步驟
又以拔筋來改造筋為最主要的鍛鍊
所以稱之為「易」(鍛造變易)筋經。
在古傳《易筋經》的十二式動作中(也有傳承是十三式)
對於筋的練法
較接近「撐筋」而「拔筋」。
比如開頭的幾式「韋馱獻杵」、「摘星換斗」,與「倒拽九牛尾」等,如果手腕處認真立著撐起來,與小臂成九十度,且手指用力撐直的話,那麼很容易可以感受到手臂裏的那條筋撐得麻、酸、漲與熱;再久練,慢慢會可以感受到手臂裏的筋被強化,有些人甚至能練到手臂被擒拿凹折而無感的程度——雖然此時被強化的東西,到底是關節處的「韌帶」?還是附在骨頭上的「深層肌肉」?若按照嚴格的解剖學來分析,很難定義。
雖然易筋中的「筋」到底是啥,我們不曉得,不過那種「手臂裏有一條筋」,而且「可以靠著自體徒手空手,用力撐而拔之,去強化那條筋」的感受,真的是人人經過鍛鍊,都能感受到的實際玩意。
古人的功夫
講究隨練隨有,且隨時隨地可以訓練才好
因為當時並沒有大型健身房
也沒有現代高科技蛋白粉
古人需要的「身體素質」
並不是能舉大重量
而是渾身筋膜強健
能跑能跳
好比一隻老虎或一隻猴子
牠們的力量並不來自於能舉大重量
而在於虎筋與猴筋的彈性與勁力
所以古人練功
特別強調練內膜與筋力
這與現代人宣傳標榜的肌肥大
借大重量舉鐵塊來達到預防骨質酥鬆的效果
此兩者
孰高孰低,抑或者可以相互補充?
老衲是沒資格說自個兒的意見的
寫下來留待有識者深思罷了。
說到「易筋」
忍不住再說一件事
有讀者看完《流與離之島》中寫的生生功
私下問老衲甚麼是「九活六通三顫」?
他說「三顫」好理解
就是三個方向的顫勁
「九活」也好理解
就是活開九大關節
那麼「六通」呢?
甚麼是六通?
其實六通
就是練人體體內的六條筋
把這六條筋「抽」、「挑」、「崩」起來
好比把一張弓給拉撐起來
古人說「發勁如放箭」
那是錯誤的門外口訣
真正的口訣應是「發勁如拉弓」才對
這是當年朱四爺爺教老衲的真傳
如果我們能理解「發勁如拉弓」
那就會知道
我們應當將渾身的筋挑起,像一張弓給拉滿起來才對
就好像一條橡皮筋要拉開才會充滿彈性
如果兩頭鬆弛,
那麼橡皮筋是發揮不出本身的彈力的
生生功的「六通」練法
就是專門練人體的六條筋
因為人體的筋很多
一條一條去練,耗時太多
所以生生功的祖師爺選了六條最重要的筋去鍛鍊
力求提綱挈領,綱舉而目張
朱四爺爺當年教老衲
說這就是拿捏住梗軸,整串葡萄就能提起來了
哪六條呢?
一條,自然是前頭說過的:手臂伸而撐直而能感受到的手臂內裏一根筋。
另一條,則是命門兩側,沿著脊椎兩側護著脊椎直立挺起來的那兩根筋。
還有一條,是脖子上的大筋,這一條筋練起來,與百會、鎖骨、風池風府,及舌底有關。
還有.........與............一共六條筋六根筋。
(生生功練的另三條筋暫且略過,等老衲作品集7之《老衲讀金庸》出版以後再補寫進去。)
值得一提的是,
傳統的《易筋經》練法,
多半以拉筋、伸筋、撐筋,與拔筋的方法為主。
而生生功中的「六通」筋練法
是以「彈」筋、「崩」筋為主。
形象比喻的話:
一個是慢慢拉伸橡皮筋,而讓橡皮筋拉長、撐粗、拔開。
而另一種彈筋、崩筋的練法
是用連續高頻率對筋的震抖,像是用弓法中的連珠箭、或連續打彈指、或吉他的連續刷弦的彈抖感,去鍛鍊那條筋。
使之越彈越有力,越震越抖,彈性越大。
這種高速彈筋法,
與《易筋經》的那種慢速或靜態的撐筋拔筋,
雖然都是練筋,
可還是略有其方法學不同之處。
以上
粗略地簡單介紹古人的鍛筋訓練法
希望能對有興趣的朋友有些許啟發
#老衲作品集
#流與離之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