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一聲佛號,一次凝視
南無阿彌陀佛。
這份故事集,是一次謙卑的嘗試,旨在邀請您——或許是一位正在探索世界的年輕學子——與我一同,將目光從日常的喧囂移開,溫柔地凝視那些支撐著我們社會運轉,卻常被視而不見的角落。我們的目的,不僅是講述故事,更是藉由故事,去練習一種深切的慈悲:去理解,而非評判;去感受,而非分析。
我們將遇見五位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在城市燈火中徹夜不眠的超商店員、在晨光熹微中叫賣一天的市場攤販、在萬籟俱寂時洗淨世界塵埃的清潔工、在課堂上燃燒自己靈魂的教師,以及在制服之下承載著社會矛盾的警察。他們的故事,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數勞動者心靈的縮影。
為了更深刻地理解他們內心的掙扎,我們將藉助三面由社會科學與倫理學所磨亮的透鏡。這些概念或許聽來陌生,但它們所映照的,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時刻感受到的無形重負:
- 情緒勞動 (Emotional Labor): 這是一種看不見的辛勞。如同演員必須在舞台上展現特定的情感,許多工作者也被要求在工作時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戴上一副專業、友善的面具,無論內心是多麼疲憊或委屈。這份為了符合工作要求而付出的心力,便是情緒勞動。
- 結構性困境 (Structural Difficulties): 這並非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社會「遊戲規則」的問題。當經濟制度、法律政策或社會文化等宏大結構,從一開始就讓某些人處於不利的位置時,個人的努力往往顯得蒼白無力。這種由社會結構本身所造成的、系統性的傷害,有時被稱為「結構性暴力 (Structural Violence)」,它無形無影,卻真實地將人們困在難以掙脫的枷鎖之中。
- 道德傷害 (Moral Injury): 這是一種深刻的靈魂創傷。當一個人被迫做出或目睹一些違背自身良知與道德信念的行為時,所產生的那種背叛感、無力感與內疚感,會在其內心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這不是單純的壓力,而是一種關於「我是誰」、「我做了什麼」的根本性拷問。
懷著這份理解,讓我們以最謙卑的心,輕輕推開第一扇門,走進那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燈火之中,聆聽一位超商店員的內心獨白。

--------------------------------------------------------------------------------
第一章 微笑的標價:超商店員的一日
凌晨四點,城市的夢還未醒,便利商店的白色燈光已經刺穿了窗外的夜色。我換上制服,對著監視器反射出的影像,練習了一下標準的微笑——嘴角上揚八顆牙,不多不少。這是我的盔甲,也是我的面具。
「歡迎光臨!」
聲音是自動的,像是身體裡安裝的另一個開關。今天的第一個客人是位宿醉的年輕人,他搖搖晃晃地抓了瓶水,把零錢扔在櫃檯上,像扔掉一團廢紙。我微笑著說「謝謝光臨」,內心卻毫無波瀾。這是一種抽離式的專業。我的情緒在這裡,和貨架上的洋芋片一樣,都有著標準的標價和保存期限。
中午的尖峰時刻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微波爐的提示音、咖啡機的研磨聲、客人不耐煩的催促聲,交織成一首名為「焦慮」的交響樂。一位穿著體面的女士,因為她要的進口氣泡水缺貨,對我抱怨了整整五分鐘。她的語氣,彷彿這是我個人的、不可饒恕的道德瑕疵。我不住地鞠躬道歉,說著「真的很抱歉,給您帶來不便」。
忽然,她轉身時一個不穩,手上的文件夾滑落,散了一地。其中一張,是醫院的癌症篩檢報告。在她蹲下身慌亂拾撿的那一刻,我瞥見她眼角一閃即逝的脆弱與恐懼。剛剛那滿身的尖刺,彷彿只是為了保護一個早已千瘡百孔的內心。那一瞬間,我的標準化歉意裡,滲入了一絲真實的、雖短暫卻溫熱的憐憫。
但我的思緒很快又被拉回現實。我的思緒被帳單徹底佔領了。時薪183元,像一個永遠填不滿的沙漏。大腦裡沒有空間去想下個月以外的事,未來成了一種不敢觸碰的奢侈品。女士的抱怨還在耳邊,但那聲音遙遠得像是另一個世界,我只聽見房租到期的倒數計時。
下午,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奶奶,她顫巍巍地拿著一個麵包,輕聲問我,能不能先讓她賒著,明天再拿錢來。她的眼神充滿了懇切與羞愧。我的心揪了一下。但店裡的規定是鐵律:禁止 Rechnung。我腦中響起了店長嚴厲的警告:「少了一塊錢,就從你的薪水裡扣。」
我深吸一口氣,臉上再次掛上那副標準的、抱歉的微笑,用最溫和的語氣,一字一句地重複著公司的規定。我看著她眼中最後一絲光亮黯淡下去,默默地將麵包放回貨架,然後轉身離開。
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像個劊子手。我的心裡有個聲音在吶喊:「這是不對的!」但我卻無能為力。我只是這個巨大、冰冷商業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忠實地執行著那些不近人情的指令。我的時薪,原來也包含了出賣良心的價格。
深夜,店裡恢復了寂靜。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將過期的便當一個個扔進報廢箱。我看著那些完好無損的食物,想起了下午那位老奶奶落寞的背影。
便利商店的燈光如此明亮,卻照不進人心最深的黑暗。而這份黑暗,在城市另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角落,或許正以另一種方式,頑強地尋找著出口。
--------------------------------------------------------------------------------
第二章 叫賣聲中的尊嚴:市場攤販的生存之道
清晨五點,當大多數人還在夢鄉時,阿罔姨已經在傳統市場裡,將一簍簍青翠欲滴的蔬菜碼放整齊。她的攤位不大,卻是她用半生歲月撐起的一方天地。市場的空氣裡,混雜著魚腥、泥土和人情的味道。
「少年仔,今天A菜很漂亮喔!算你便宜點!」阿罔姨的嗓門,是市場裡最響亮的招牌。她的情感展演,不像便利商店那樣標準化,而是一種充滿鄉土智慧的藝術。她能一眼看出客人的心思,用幾句家常的玩笑話,化解討價價的尷尬;她記得老主顧家裡孫子的名字,總會多塞一把蔥到他們的菜籃裡。生意冷清時,她就哼著走調的老歌,彷彿那叫賣聲不是為了生計,而是一種生命的儀式。
然而,這份看似熱鬧的營生背後,是深刻的無形枷鎖。阿罔姨的攤位,連同這個市場裡的大多數攤販,都屬於一種在僵化體制之外,靠著人情與韌性運轉的生存模式。這意味著沒有勞保、沒有退休金,更沒有穩定的收入保障。她最怕的,不是颱風天菜價漲,而是那偶爾會來巡查的警察,一張罰單,就可能吃掉她好幾天的利潤。她像是城市裡的一株野生植物,憑著強韌的生命力在水泥地的裂縫中生長,卻始終活在可能被連根拔起的陰影之下。但這裡也有著自己的秩序,一種建立在信任與互助上的社會邏輯。攤販們之間有個不成文的「互助會」,誰家有急用,大家湊一湊,不用借據,全憑一張臉的信用。這種非正規的網絡,是他們對抗脆弱生活最溫暖的武器。
今天,一位相熟的餐廳老闆來補貨,挑剔地翻著阿罔姨的番茄,抱怨品質不如以往。阿罔姨笑著打哈哈,心裡卻泛起一陣熟悉的、微小但尖銳的痛。前天去批貨時,她猶豫了很久。那一批品質上乘的番茄,價格實在太高,賣出去幾乎沒有利潤。為了維持生計,她最終選擇了另一批賣相稍差、但價格便宜的。這份痛來自於對老主顧的虧欠,來自於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背離自己生意初心的那份無奈。她看著自己因勤勞而粗糙的雙手,第一次感覺到,它們並不完全乾淨。
夕陽西下,市場的人潮漸漸散去。阿罔姨收拾著攤位,將賣剩的菜葉掃成一堆。喧囂了一天的市場終於安靜下來,而在城市另一頭的辦公大樓裡,另一種寂靜,正隨著夜幕的降臨而拉開序幕。
--------------------------------------------------------------------------------
第三章 洗淨世界的塵埃,揹負無聲的重量:清潔工的凝視
午夜十二點,城市的喧囂沉澱下來,只剩下辦公大樓裡空調運轉的低鳴。李伯,是這座玻璃帷幕大樓的深夜清潔工。當白日裡的菁英們回到溫暖的家,他才推著清潔車,走進這片寂靜的叢林。
他的工作,是一種成為「隱形人」的勞動。他穿梭在一間間空無一人的辦公室,人們的視線會穿過他,彷彿他只是牆上的一抹影子,是這座大樓背景音的一部分。有時,加班的白領從他身邊走過,連一個眼神的交會都沒有。這份被忽視的孤獨感,便是他每晚需要默默消化的情感重負。他的專業,不在於微笑,而在於無聲。
李伯的工作,是對我們這個社會最直接的無聲控訴。他每天擦亮的每一塊玻璃、清理的每一個垃圾桶、消毒的每一間廁所,都維繫著這座大樓第二天能夠光鮮亮麗地運轉。他的勞動,是維持現代商業文明體面運行的必要基石。然而,他的工作至關重要,但他的薪資、他的社會地位,卻被整個社會系統性地貶低。他洗淨了世界的塵埃,卻被世界遺忘在塵埃裡。
他能感受到這份工作對身體無形的侵蝕。這棟大樓的設計,從恆溫空調到人體工學座椅,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白日工作者的壓力。而他,卻要在深夜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日積月累的勞損——因長期彎腰而痠痛的背脊,因反覆接觸清潔劑而粗糙的雙手。慢性壓力像一種緩慢的毒素,在他的身體裡累積。這棟光鮮的大樓,彷彿是靠著榨取他這樣的人的生命力來維持運轉。
今晚,他在一間高階主管的辦公室裡,看到垃圾桶裡丟著一個幾乎沒動過的精緻便當,旁邊還有一杯只喝了一口的星巴克咖啡。李伯默默地將它們倒進垃圾袋,心中沒有憤怒,只有一種深沉的無力感。他想起自己為了省錢,晚餐常常只是一個饅頭配白開水。
這份巨大的、日常化的不平等,在他心中造成了一種慢性的精神創傷。這不是因為他被迫做了什麼壞事,而是因為他日復一日地見證著這個世界的根本不公,卻無力改變任何事情。這個世界,將一部分人的奢侈浪費,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辛勞匱乏之上,而他,就是那個負責清理浪費殘渣的人。這種巨大的失衡,侵蝕著他對世界公平性的基本信念。
辦公室的燈光逐一熄滅,李伯的身影融入了更深的黑暗。他無聲的體力勞動,維繫著白日裡語言與思想的交鋒。而其中一場最激烈的交鋒,正在另一棟建築裡,一間小小的教室中上演。
--------------------------------------------------------------------------------
第四章 燃燒的蠟燭,受損的燭芯:一位老師的道德損傷
王老師看著台下四十雙清澈又疲憊的眼睛,心裡一陣刺痛。她手中的,不是她精心準備的、關於唐詩意境的啟發式教案,而是一份厚厚的、充滿了選擇題和閱讀測驗的模擬試卷。
「同學們,我們再加把勁,離大考只剩兩個月了。」她嘴上說著鼓勵的話。無論自己前一晚為了應付行政評鑑的報告熬到多晚,無論內心對現行的教育體制有多麼失望,在學生面前,她必須永遠是那個充滿能量、給予希望的太陽。
然而,她感覺自己更像一根蠟燭,在瘋狂地燃燒,燭芯卻早已受損。這份損傷,源於她被困在了一張由標準化考試的巨大壓力、教學資源的長期匱乏,以及來自上級那些不合理的績效要求所編織成的大網中。她的熱情與專業,在「升學率」這個冰冷的指標面前,被擠壓得幾乎窒息。
今天下午,一位家長把她叫到走廊上。他是位有權勢的商人,他的兒子小傑有嚴重的閱讀障礙,在標準化的考試中成績一直墊底。這位父親沒有威脅,反而用一種近乎懇求的語氣,講述著小傑在現行教育體制下的掙扎與痛苦,以及這個慘不忍睹的期中考成績將如何徹底摧毀孩子的自信心。他有瑕疵地、卻也真誠地懇求王老師,能否在成績上「給孩子一條生路」。
王老師走出辦公室時,感覺天旋地轉。這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理想對抗腐敗」的選擇。一邊,是她作為教育者必須維護的公平原則;另一邊,是一個在僵化體制下確實受苦的、具體的孩子。她入職時的誓言,是「有教無類,公平正直」。但現在,她卻被迫在兩種不同的「善」之間做出抉擇:是維護體制的抽象公平,還是對一個具體的、受苦的靈魂展現慈悲?
無論選擇哪一條路,她都感覺自己背叛了什麼。如果她堅守原則,她會感覺自己成了這個不近人情體制的幫兇,親手扼殺了一個孩子的希望。如果她妥協,她又該如何面對講台下那些信任她的其他學生?她感覺自己的靈魂,在這場無聲的倫理風暴中,被狠狠地撕裂了。
教室裡的倫理掙扎,是關於靈魂的戰爭。而在城市的街頭,另一場關乎生死的執法瞬間,正將一位執法者推向同樣的良知拷問。
--------------------------------------------------------------------------------
第五章 制服之下的裂痕:一位警察的良知拷問
警笛聲劃破夜空,陳警官的心跳和閃爍的警燈一樣,急促而不規律。他們包圍了一間破舊的公寓,嫌犯是一位剛被工廠解僱的中年男人,據報他偷了超市的奶粉和麵包,並在被發現時持刀拒捕。
對峙開始了。隔著一道薄薄的門板,陳警官能聽見裡面嬰兒的哭聲和男人絕望的嘶吼。他舉著槍,手心卻在冒汗。他必須壓抑住內心的恐懼與一絲同情,用最權威、最冷靜的語氣向對方喊話。這份在極度緊張中維持專業的鎮定,是他從警二十年來最艱難的功課。
陳警官的內心,是整個社會矛盾的縮影。他被推到了第一線,去處理那些社會失靈的後果。一方面,他的職責是執行法律;另一方面,他又深知,法律有時是多麼冰冷,而他眼前的這個男人,更像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受害者,而非窮兇極惡的罪犯。這讓他手中的槍變得無比沉重。他想起多年前,一位腐敗的上司命令他對一樁權貴子弟的案子放水,結果導致了無辜者的悲劇。那件事在他心裡留下一個洞,讓他對「命令」與「正義」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永恆的懷疑。
經過數小時的僵持,指揮官下達了強行破門的命令。門被撞開的瞬間,男人抱著孩子,情緒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小刀。依據規定,陳警官和同事們可以採取更強硬的手段。但在那一刻,他看到的不是一個「嫌犯」,而是一個走投無路的父親。他選擇了一個雖合規、卻極具壓迫性的戰術,迅速將男人制伏。
行動在程序上是完美的,沒有人受重傷。但當陳警官看著那個男人被戴上手銬,聽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時,一種深刻的創傷在他內心炸開。他履行了職責,卻感覺自己像個惡棍。他維護了法律,卻感覺自己摧毀了一個本已破碎的家庭。回到警局,同事們拍著他的肩膀說「幹得漂亮」,他卻只想躲進廁所,洗掉手上那不存在的污穢。
幾週後,他意外得知,由於那次強硬的介入,社福單位啟動了緊急程序,那個孩子和母親被安置到一個安全的庇護所,並獲得了長期的社會救助。這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並未療癒他內心的傷痕,反而讓那份痛苦變得更加複雜。他做了一件違背良知的事,卻帶來了一個好的結果。制服之下,他的良知裂開了一道更深的傷痕,一種對自身角色、對這個世界因果邏輯的根本性質疑,像潮水般將他淹沒。
五個故事,五種辛勞,都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裡,日復一日地發生著。它們像五條河流,最終將匯入我們共同的命運之海。
--------------------------------------------------------------------------------
結語:看見,即是慈悲的開始
當我們跟隨著這五位勞動者的腳步,走過他們的一天,我們所看見的,已不再是孤立的個人故事。我們看見了那份為了生計而必須戴上的情緒勞動的面具,感受到了那張由不公義的規則所編織的結構性困境之網,也觸摸到了那因理想與現實的撕裂而留下的道德傷害之傷痕。
超商店員的微笑、市場攤販的叫賣、清潔工的沉默、教師的嘆息與警察的抉擇,這一切並非他們個人的不幸,而是我們這個共同社會結構所投射出的、令人心碎的倒影。那位超商店員被迫執行的不近人情的規定,正是由深夜辦公大樓裡那位清潔工所打掃的會議室中所制定的。那位老師試圖反抗的教育體制,其壓力最終製造出那位警察必須在街頭面對的、走投無路的年輕人。而那位市場攤販在夾縫中求生的掙扎,正是這個社會安全網失靈的無聲證明。
這份故事集的初衷,從來不是為了提供答案,而是為了培養一份最珍貴的能力——同理心。真正的理解,始於我們願意放下輕率的評判,謙卑地承認我們「未經他人苦」,從而以一顆溫柔的心,去「看見」他人的處境。
看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看見,即是慈悲的開始。
懷著對世間一切辛勞最深的謙卑與感恩之心,願我們都能成為那道溫柔的光,照亮那些被遺忘的角落。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