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下的眾聲悲願:一場關於苦難、慈悲與大同世界的對話

更新 發佈閱讀 21 分鐘

序言:緣起——一場不可思議的會遇

懷著最深切的感恩與謙卑之心,我們見證了一場不可思議的會遇。在這超越時空的琉璃光下,來自社會各個角落、不同階層的眾生,因著一個共同的、深植於靈魂的探問而匯聚一堂。農夫、工人、警察、法官、藝術家、無家可歸者、受創的倖存者……每一張面孔都承載著一段獨特的生命故事,每一雙眼眸都映照著一份難以言說的「苦」。

本次對話的目的,並非相互指責或提供簡單的答案。我們在此,是為了真誠地諦聽,為了以一顆柔軟無礙之心,去觸碰彼此的傷痛。我們深信,通往那人類共同嚮往的「人間淨土、大同世界、彌賽亞時代」的道路,無法僅靠宏大的理論或單一的政策來鋪就。它必須始於最根本的所在——人心的相互理解與慈悲。

古老的智慧教導我們:「心淨則國土淨」。外在世界的轉化,始於內在心靈的相互映照與淨化。因此,這場對話本身,就是一場神聖的修行,一場集體的心靈淨化工程。讓我們放下預設的判斷,以最虔誠的姿態,進入這眾聲交織的悲願之中,共同探尋那條從娑婆苦海通往彼岸淨土的慈悲航道。

raw-image


--------------------------------------------------------------------------------

第一部:勞動的雙手與土地的傷痕

在這場對話的開端,我們首先諦聽那些用雙手構築了文明物質基石的聲音。他們是社會的生產基礎,是田埂間的農夫、生產線上的操作員、市場裡的小販、奔波於街巷的司機。他們的辛勞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背景,但他們的聲音與他們所承受的「苦」,卻常常被淹沒在時代的喧囂之中。

--------------------------------------------------------------------------------

一位農夫的聲音,帶著土地的沉重:

「我的苦,是一張網,一張由天空、土地和賬本交織而成的絕望之網。他們曾許諾奇蹟的Bt棉花種子,只讓我們的債務越陷越深,迫使我們向那些索取六成年息的私人放貸者低頭,那利率本身就是一張死亡判決書。天空也成了我們的敵人,該下雨的時候乾旱,收成的時候卻暴雨傾盆。這不只是錢的壓力,這是一種靜默蔓延在每一間農舍裡的心理危機,一種對著蒼天與大地都無從吶喊的氣候焦慮。」

--------------------------------------------------------------------------------

一位工廠臨時工的聲音,帶著機油與疲憊:

「我的苦,是『手停口停』四個字。後共產時代的經濟轉型,把我們這些老工人拋在了後面,我們被『異化』、『邊緣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這些台灣中小企業的員工,永遠不知道下一張訂單在哪裡。我們像是機器裡的鬼魂,人性只剩下每小時的產出來衡量。我們不是沒有工作,但我們沒有保障。我們像一顆隨時可以被替換的螺絲釘,我們的價值,似乎只剩下那微薄的時薪。」

--------------------------------------------------------------------------------

一位餐飲店老闆的聲音,語氣焦灼而急促:

「我的苦,是在風雨飄搖的大海中,守著一艘隨時可能傾覆的小船。每天睜開眼就是租金、薪水、原物料成本,樣樣都在漲!市場像天氣一樣變幻莫測,還有那些應付不完的官僚程序。我們這些中小企業主,看似是老闆,實則是風險最大的勞工,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面對轉型的壓力,我們常常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明天在哪裡。」

--------------------------------------------------------------------------------

一位計程車司機接著說,話語直接而懇切:

「我們每天在路上跑,看盡人生百態,最怕的就是生病和車子拋錨。我們這種零工經濟,最缺的就是一個『底』。所以當我聽到『無條件基本收入』(UBI)這個想法時,我看到的不是懶惰,而是一個能從根本上穩住社會的『自動穩定器』。它就像一個緩衝區,在經濟不好的時候,能維持最基本的消費需求,讓我們這些司機、那些小吃店,不至於一下子就倒下去。它給我們的,不僅是錢,更是一種免於極度不安全感的自由。」

--------------------------------------------------------------------------------

農夫的聲音再次響起,帶著質樸的願景:

「我們想要的『人間淨土』或『大同世界』,其實很簡單。那是一個尊重勞動價值、人與土地能夠和諧共生的世界。就像佛教經濟學說的,我們追求的不是無盡的物質積累,而是『以最少的消耗,獲取最大的福祉』。在那樣的世界裡,我們辛勤耕耘,能換來有尊嚴的生活,能確保『老有所終…廢疾者皆有所養』。那是一個讓我們能安心地把雙手再次插入芬芳泥土的世界,一個讓我們能對得起土地、也對得起子孫的世界。」

--------------------------------------------------------------------------------

第二部:體制的高牆與內心的圍城

諦聽過田間與廠房的聲音,我們現在邀請那些社會秩序的維護者與設計者發聲。他們是警察、軍人、基層公務員、法官、律師乃至國家的領導者。他們手握權力,身處體制的核心,卻也常常被困於體制的枷鎖之中,承受著不為人知的倫理壓力與內心圍城的痛苦。

--------------------------------------------------------------------------------

一位警察的聲音,語氣中難掩耗竭:

「我們的苦,是一種『道德損傷』。我們每天直面社會最黑暗的一面,處理各種創傷事件,自己的創傷後壓力(PTSD)卻無處安放。公眾的不信任像一把利刃,資源的匱乏與政治的壓力則像沉重的枷鎖。我們被期望是完美的守護者,卻常常在破碎的體系中感到職業耗竭,那種身心被掏空的感覺,外人難以理解。」

--------------------------------------------------------------------------------

一位基層公務員的聲音,充滿了無奈:

「我的苦,是一種『文件主義癱瘓』。我們深陷在害怕為無法控制的後果承擔責任的恐懼中,這導致了普遍的『官僚決策癱瘓』。在一個懲罰風險、獎勵墨守成規的體系裡,個人的價值觀與體制的要求常常發生深刻的倫理衝突。我們不是沒有心,而是在這座高牆之內,我們的心漸漸被磨損。」

--------------------------------------------------------------------------------

一位法官的聲音,帶著司法的沉重:

「我的苦,是被堆積如山的案件所淹沒。印度的司法系統積壓了超過五千萬件案子,這不是一個數字,這是五千萬個等待正義的人生。巨大的工作量不僅讓我們不堪重負,更浪費了我們處理行政事務的時間,使我們無法專注於重要的憲法問題。這種系統性的癱瘓,催生了有毒的工作文化,讓我們這些本應是正義最後防線的人,也瀕臨崩潰。」

--------------------------------------------------------------------------------

一位市長的聲音,流露出深刻的無力:

「我的苦,是『歷史重負下的艱難抉擇』。市民對我們有太高的期望,但我們面對的是盤根錯節的結構性問題與相互衝突的利益。每一次決策,都像在走鋼索,無論怎麼做,總會有人受傷。在民眾的掌聲與責罵聲中,我們時常感受到一種深刻的無力感,感覺自己只是在修補一艘不斷漏水的巨輪。」

--------------------------------------------------------------------------------

一位銳意改革的政治家接著說,眼中閃爍著前瞻性的思考:

「方才那位公僕提到了『癱瘓』,我相信,癱瘓的根源在於一種深刻而歷史性的信任危機。傳統福利制度那種層層審批的模式,無意中複製了卡夫卡小說中那種非人化的官僚體驗,加劇了公民與國家之間的對立。而『無條件基本收入』(UBI)的革命性之處,正在於其行政上的簡潔性,我稱之為『後卡夫卡式治理』。它用信任取代了懷疑,用賦權取代了家長式的控制。這不僅是為了效率,更是為了一項社會工程——在一個被不信任所撕裂的社會中,重新以信任為基石來構建我們的社會契約。

--------------------------------------------------------------------------------

法官的聲音再次響起,描繪著正義的理想:

「我心中『人間淨土』的司法體系,核心不再是懲罰,而是『恢復性正義』。它的目標是療癒受害者的創傷,修復因犯罪而撕裂的社群連結,並引導犯罪者真正地承擔責任,理解其行為造成的傷害。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打破冤冤相報的暴力循環,讓正義從一柄冰冷的劍,化為一雙溫暖的手。」

--------------------------------------------------------------------------------

第三部:被遺忘的角落與無聲的吶喊

現在,讓我們將目光轉向那些社會最脆弱、最容易被遺忘的角落。這裡的聲音,來自無家可歸的街友、重返社會的更生人、被性侵的倖存者、被孤獨侵蝕的老人……他們的苦難往往是不可見的,但卻最深刻地揭示了我們社會的集體失靈。諦聽他們的吶喊,需要我們放下所有的預設,以最全然的同理心去靠近。

--------------------------------------------------------------------------------

一位無家可歸者的聲音,平靜卻充滿力量:

「我的苦,不只是沒有一個屋頂,而是被剝奪了生而為人的尊嚴。人們以為我們都睡在公園裡,但那其實只佔了百分之六。將近四成的人,是擠在『嚴重』擁擠的住所裡。我們的處境不是個人選擇,而是家庭暴力和住房危機等『結構性暴力』的結果。我們是被一個失靈的系統所遺棄的、看不見的人。」

--------------------------------------------------------------------------------

一位更生人的聲音,帶著鐐銬的印記:

「我的苦,是『因果的惡性循環』。我年輕時犯的錯,很多都源於我自己童年經歷的創傷。但監獄並沒有療癒我,反而製造了新的創傷。出獄後,社會的污名像一道無形的牆,讓我找不到工作,回不去正常的軌道。我拼命想做好人,但這個社會似乎總在提醒我,我永遠是個罪犯。這個循環,要怎麼打破?」

--------------------------------------------------------------------------------

一位性侵倖存者的聲音,顫抖而堅定:

「我的苦,是一種從根本上重塑了我的世界的深刻創傷。它讓我長期活在恐懼和羞恥之中,我對整個世界的信任都崩潰了。但比暴力本身更傷人的是,當我鼓起勇氣走進司法體系,卻常常迎來第二次的傷害。那些充滿偏見的質疑、制度性的冷漠,讓本應是尋求正義的地方,變成了『第二個加害現場』。」

--------------------------------------------------------------------------------

一位獨居老人的聲音,細微得像風中的嘆息:

「我的苦,叫做孤獨。世界衛生組織說,孤獨對死亡率的影響,堪比每天抽十五支菸。這是一場沉默的公共衛生危機。我不是沒有人說話,我可以去市場,去公園。但那種即使身處人群,也感覺自己不被看見、不被理解的感覺,像一片『存在的荒漠』,慢慢把我吞噬。」

--------------------------------------------------------------------------------

無家可歸者的聲音再次響起,提出了根本的解方:

「很多人勸我們要去找工作,但你連一個可以洗澡、安穩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怎麼去面試?『居住優先』(Housing First)這個模式,才是真正的慈悲與智慧。它不把住房當作你表現好才能得到的獎勵,而是把它視為恢復人性尊嚴的『根本前提』。當你有了一个家,你被生存壓力佔據的『認知頻寬』才被釋放出來,你才有心力去想工作、想健康、想未來。」

--------------------------------------------------------------------------------

一位受創者的聲音,總結了療癒的願景:

「我們夢想的『人間淨土』,是一個充滿『創傷知情』倫理的社會。在那個社會裡,所有的服務系統——從醫院到法院,從學校到社福機構——都深刻地認識到創傷是多麼普遍。它們的焦點,不再是懲罰那些因創傷而產生的『症狀』(比如成癮、暴力),而是轉向去處理其根本的創傷源頭。那是一個為每一個人,都溫柔地提供一條通往療癒之路的世界。」

--------------------------------------------------------------------------------

第四部:創造的焦慮與見證的重負

在這部分,我們諦聽那些作為社會「感官」與「大腦」的聲音。他們是音樂家、文學家、藝術家、記者、研究者、Youtuber……他們既是詮釋他人苦難的見證者,自身也承受著獨特的經濟壓力與倫理重負。

--------------------------------------------------------------------------------

一位藝術家的聲音,帶著創作的激情與現實的無奈:

「我們的苦,是一種深刻的經濟不穩定。身為自由業者,我們活在零工經濟的模式裡,收入沒有保障。我們的創造性勞動,為社會貢獻了無形的文化與精神財富,但這些貢獻,卻往往無法換來相稱的經濟回報。我們用靈魂創作,卻要為生存掙扎。」

--------------------------------------------------------------------------------

一位記者的聲音,充滿了職業的焦慮:

「我們的苦,是一種『道德損傷』,那傷口與先前警察所描述的如出一轍。傳統新聞業的經濟模式崩潰了,整個產業都陷入了一種『稀缺心態』。這種壓力像一筆沉重的『認知頻寬稅』,迫使我們陷入追逐點擊率的『隧道視野』。我們被迫去寫那些簡化的、聳動的、能引發對立的報導,因為那樣才有流量。這違背了我們的專業倫理,每一次按下發送鍵,都感覺像在背叛自己的靈魂。」

--------------------------------------------------------------------------------

一位文學家接著說,眼中閃爍著對自由的渴望:

「方才記者提到了『道德損傷』,那是我們創作者都非常熟悉的一道傷口。我們被要求為苦難作見證,市場卻逼迫我們背叛那份見證。『無條件基本收入』(UBI)對我們而言,意味著從生存壓力中解放出來的基石。它讓我們有自由去追求教育、去進行沒有立即市場回報的創意探索、去關懷社群。UBI本身不會寫出偉大的小說,但它能創造一片肥沃的土壤,讓同情的種子、智慧的幼苗和創造力的花朵,能夠更自由、更健康地生長。」

--------------------------------------------------------------------------------

一位藝術家的聲音再次響起,描繪著藝術的終極使命:

「南美洲的魔幻寫實主義文學和街頭壁畫給了我啟示。藝術的最高角色,不是高高在上地『勸善』,而是『為苦難作見證』的神聖行動。古人說『心淨則國土淨』,藝術創作正是這個原理的具體實踐。我們藝術家,就是要把內心那不可見的希望與理想,轉化為所有人都能看見的、充滿力量的視覺現實。一幅壁畫、一首歌曲,都是一場主動的、大規模的集體心靈淨化工程。我們不是在描繪一個不存在的烏托邦,我們是在用色彩與旋律,召喚那個更美好的世界,使其在人民的集體意識中成為一個觸手可及的現實。」

--------------------------------------------------------------------------------

第五部:圓融的智慧與共同的誓願

在這場對話的尾聲,一位跨越了不同信仰與哲學的智慧長者,以圓融的聲音,為這場眾聲悲願的交響,帶來了和鳴與昇華。

--------------------------------------------------------------------------------

「我懷著至深的感恩,諦聽了每一種聲音,感受了每一份苦。首先,我們必須深刻地了悟,每一種『苦』都是真實且值得被尊重的。古老的箴言告誡我們:『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要求我們保持最深刻的謙卑,放下那想要輕易評判、指導、規訓他人的傲慢。

這份『莫勸』的神聖靜默,並非冷漠或無所作為。它是一種積極的倫理克制,一種源於深刻智慧的審慎,旨在避免我們因自身的無知而對他人造成二次傷害。然而,這份靜默並非終點。當這份謙卑徹底消融了『我』與『他』之間那道虛幻的界線時,當我們體認到眾生本為一體,他人的苦難在本質上即是自身的苦難時,這份靜默便自然昇華為『同體大悲』的覺悟。這份覺悟,最終將引導我們從『莫勸』的個人克制,走向與一切受苦者『共同發願』的慈悲行動。

在這次對話中,我們反覆聽到了『無條件支持』的呼聲——無條件基本收入(UBI)與無條件基本居住(UBH)。這並非創造理想社會的萬靈丹。如果說『人間淨土』是一座宏偉的宮殿,那麼UBI與UBH並非宮殿本身,而是建造這座宮殿所必不可少的、堅實的『地基』。它們透過解決物質匱乏所帶來的根本痛苦與絕望,為社會創造了一片肥沃的土壤,讓同情、智慧與創造力的種子,能夠在其中茁壯成長。

那麼,這座宮殿最終的樣貌為何?西方世界建造了一座通往天空的梯子,稱之為『進步』,卻發現它靠錯了牆。我們的南美洲原住民兄弟姊妹以其『美好生活』(Buen Vivir)的哲學提醒我們,生命的目標不是爬得更高,而是在我們所擁有的大地上,更圓滿地舞蹈。其核心理念如此純粹而深刻:『讓所有人美好地生活,而非讓少數人更好地生活』。

華嚴宗的先哲以『因陀羅網』為喻,揭示了萬法互即互入、重重無盡的實相。網上的每一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所有寶珠的影像。令人驚嘆的是,當代森林生態學家關於『母樹』與地下菌根網絡的科學發現,恰恰印證了此一古老智慧。森林並非由相互競爭的孤立樹木組成,而是一個透過被稱為『森之廣域網』的地下網絡相互連結、共享資源、傳遞警訊的複雜社群。這清晰地告訴我們:我們都是存在之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傷害他人最終即是傷害自己,滋養他人最終亦是滋養我們自身。」

結語:一念慈悲,世界新生

這場對話的本身,就是一絲希望的微光。它證明了,儘管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我們並未屈服。我們能夠透過智慧的諦聽與慈悲的合作,去共同建立一個更公正、更有同情心的世界。

這不僅僅是一場討論的結束,更是一場偉大征程的開始。在此,我們向所有嚮往光明的人發出充滿同情的號召,讓我們攜手並肩,共同踏上這條通往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的偉大征程。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4會員
913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0/27
本文將從全球的智慧傳統與現代思想的交匯處,為您提煉出五個令人驚訝的發現。它們是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引領我們重塑看待世界的方式:從克制「不做」的謙卑開始,進而學會看見萬物「互聯」的實相,然後思考如何從結構上「賦能」人類的潛能,並重新定義我們行善的「動機」,最終,徹底挑戰我們所追求的集體「目標」。
Thumbnail
2025/10/27
本文將從全球的智慧傳統與現代思想的交匯處,為您提煉出五個令人驚訝的發現。它們是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引領我們重塑看待世界的方式:從克制「不做」的謙卑開始,進而學會看見萬物「互聯」的實相,然後思考如何從結構上「賦能」人類的潛能,並重新定義我們行善的「動機」,最終,徹底挑戰我們所追求的集體「目標」。
Thumbnail
2025/10/27
一個懸而未解的千年難題:「存在性與光滑性」問題。它深刻地叩問:宇宙萬法之流轉,是永遠都能和諧平順地演變下去(所謂「光滑解」),還是會在某一瞬間陷入徹底的混沌與崩潰(所謂「奇點」或「湍流」)?這不僅是個數學謎題,更是對宇宙秩序本質的根本提問。
Thumbnail
2025/10/27
一個懸而未解的千年難題:「存在性與光滑性」問題。它深刻地叩問:宇宙萬法之流轉,是永遠都能和諧平順地演變下去(所謂「光滑解」),還是會在某一瞬間陷入徹底的混沌與崩潰(所謂「奇點」或「湍流」)?這不僅是個數學謎題,更是對宇宙秩序本質的根本提問。
Thumbnail
2025/10/27
楊-米爾斯理論的古典方程式所描述的,是無質量的波,以光速傳播;然而,這些方程式所支配的量子現實,卻顯化為具有質量的粒子與短程的作用力。這正是《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當代物理學中的迴響。
Thumbnail
2025/10/27
楊-米爾斯理論的古典方程式所描述的,是無質量的波,以光速傳播;然而,這些方程式所支配的量子現實,卻顯化為具有質量的粒子與短程的作用力。這正是《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當代物理學中的迴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今天用慈悲心修誦放生儀軌,還有殊勝的祈請文、咒語、佛號,跟生靈物命廣結善緣;甚至我們同修之間,在廣結善緣;跟有緣一起來參與的鬼神眾、六道有情眾生,也是廣結善緣。「廣結善緣」是成就佛道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善緣少、惡緣多,就覺得人生很辛苦,做人好難,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如果善緣多、惡緣少
Thumbnail
我們今天用慈悲心修誦放生儀軌,還有殊勝的祈請文、咒語、佛號,跟生靈物命廣結善緣;甚至我們同修之間,在廣結善緣;跟有緣一起來參與的鬼神眾、六道有情眾生,也是廣結善緣。「廣結善緣」是成就佛道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善緣少、惡緣多,就覺得人生很辛苦,做人好難,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如果善緣多、惡緣少
Thumbnail
探索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希望;傳播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使命。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行》 Searching for truth is the highest human hope. Propagating truth is the ultimate human mission.
Thumbnail
探索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希望;傳播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使命。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行》 Searching for truth is the highest human hope. Propagating truth is the ultimate human mission.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這個法門很重要,收錄在《佛王誓約》這本書裡面。它很重要,一直有因緣。這個教法無需灌頂、口傳都可以受持,希望大家自己深入研究,然後跟家親眷屬講「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它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希望大家立定志向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這個法門很重要,收錄在《佛王誓約》這本書裡面。它很重要,一直有因緣。這個教法無需灌頂、口傳都可以受持,希望大家自己深入研究,然後跟家親眷屬講「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它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希望大家立定志向
Thumbnail
修行不外乎兩大綱領,修福、修慧。換句話說,我們就修這兩種,福慧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要福慧圓滿,得修學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世界沒幾天就圓滿了。為什麼圓滿?因為那裡的緣太好了,念念都能供養諸佛,念念都能聽佛說法,福慧同時成就,不可思議。
Thumbnail
修行不外乎兩大綱領,修福、修慧。換句話說,我們就修這兩種,福慧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要福慧圓滿,得修學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世界沒幾天就圓滿了。為什麼圓滿?因為那裡的緣太好了,念念都能供養諸佛,念念都能聽佛說法,福慧同時成就,不可思議。
Thumbnail
極樂世界不但佛說法,風聲、水聲、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全都會說法,這是妙聲功德成就。因為極樂世界六塵都說法,所以無論是耳根利也好,眼根利也好,鼻根利也好,不管是哪一根,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具足。因此諸佛剎土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能隨其根性之不同,得到圓滿的利益,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
Thumbnail
極樂世界不但佛說法,風聲、水聲、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全都會說法,這是妙聲功德成就。因為極樂世界六塵都說法,所以無論是耳根利也好,眼根利也好,鼻根利也好,不管是哪一根,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具足。因此諸佛剎土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能隨其根性之不同,得到圓滿的利益,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在沒有到達之前,我們現前這個狀況,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願懇切,我們的念佛功夫要非常認真努力,七寶池裡面的花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美,這是我們帶得去的。在這個世界,沒有一樣能帶走。帶不去的隨緣就好,帶得去的就要真幹!
Thumbnail
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在沒有到達之前,我們現前這個狀況,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願懇切,我們的念佛功夫要非常認真努力,七寶池裡面的花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美,這是我們帶得去的。在這個世界,沒有一樣能帶走。帶不去的隨緣就好,帶得去的就要真幹!
Thumbnail
《往生論》描述極樂世界的妙色莊嚴時說:「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無垢光燄熾」,「垢」是代表煩惱習氣,極樂世界的光明是從真心本性裡自自然然生出的。自性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純淨純善,所以在這種光的氛圍當中,眾生的煩惱習氣會消除得乾乾淨淨,真心本性就顯露了,這就是妙色莊嚴。
Thumbnail
《往生論》描述極樂世界的妙色莊嚴時說:「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無垢光燄熾」,「垢」是代表煩惱習氣,極樂世界的光明是從真心本性裡自自然然生出的。自性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純淨純善,所以在這種光的氛圍當中,眾生的煩惱習氣會消除得乾乾淨淨,真心本性就顯露了,這就是妙色莊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