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包裹的純金/阿姜賈傳奇 中譯者序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中譯者序

中譯者/喬正一

2024年的年初我接到戒寶尊者的一封來信,尊者表示他寫了一本新書,書名是《破布包裹的純金》,書中的主角是一位泰籍華裔的森林頭陀比丘,法名是阿姜賈,本書的內容是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記錄這一位尊者此生的成長與修行經歷。戒寶尊者問我可不可以在台灣流通這本書的英文原版?但因我想到台灣多數的法友可能不太習慣閱讀英文版,加上之前我曾有翻譯《阿姜曼正傳》的經驗,於是我自告奮勇表示願將此書翻譯成中文版並在台灣流通,尊者得悉之後非常隨喜並授權我翻譯此書,以上就是《破布包裹的純金》中文版成書的簡要因緣。

當我開始著手翻譯本書,我由衷非常歡喜能與阿姜賈結下善緣,我個人真的非常尊敬與喜愛阿姜賈,因為他的個性非常率真且正直,一點都不矯情,而且很幽默,很有魅力。

為什麼本書的書名為《破布包裹的純金》?主要是因為阿姜賈的個性粗曠,率性且不拘小節,且由於宿世及今生習氣的緣故,他的某些言行容易招人非議,但阿姜賈的修行成就非常圓滿,因此他的老師阿姜曼曾對人說阿姜賈就是一個「破布包裹的純金」,所謂的「破布」指的是他不修邊幅的外觀儀表及不拘小節的言行,而「純金」則是指他清淨圓滿無瑕的內心。

提到「習氣」一事,我不禁聯想到佛經裡的兩則公案:

第一則故事在《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明雜誦跋渠法之八有如是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王舍城,當時有一位名叫畢陵伽婆蹉的尊者也在城市中居住,但他必須天天渡恒河到對岸去托缽乞食。這一位尊者是諸漏已盡且六通俱足的阿羅漢。

恒河中住著一位恒河水神,尊者每到岸邊時,總會對河水喊說:「喂!僕人,把水停住,我要過河去!」恒河水剎時停住。每當尊者托缽完畢後,欲回住處,也是如此喝令水神。

一開始,河神礙於尊者是一位已解脫煩惱的聖人,不敢多說什麼,只能照著做。但日子一久,便開始不舒服。

恒河神來到佛前對佛陀抱怨:「世尊啊,畢陵伽婆蹉尊者每次欲過河時,態度傲慢,總是對我呼之則來,揮之則去。而且每次都是叫我僕人、僕人的,我實在受不了了,請您秉公處理。」

佛陀得知後立刻派人去叫畢陵伽婆蹉尊者前來,問尊者是否真有此事,尊者也據實承認,佛陀要尊者向河神道歉並懺悔,尊者立即面向河神說:「對不起,僕人,我跟您道歉。」

河神一聽氣壞了,嘴巴上不說,但心裡面仍嘀咕著:「這算哪門子的道歉?哪有跟人道歉還叫人家『僕人』的?根本就沒有誠意!」

原來,除開佛陀以及八大上首阿羅漢(如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等大長老)以外,畢陵伽婆蹉尊者對其他人也是動不動就叫喚「僕人、僕人」。

所有的比丘都誤會畢陵伽婆蹉尊者太過驕慢勢利,祇看上不看下,於是決定舉行羯磨,舉發尊者的過失,但因尊者正在禪坐,所以沒有參加。

眾僧便派人去叫尊者來集會,畢陵伽婆蹉尊者得知所有的比丘欲對他作舉羯磨,便以神通力令前來叫人的比丘定在原地,無法離開。

大家都奇怪去叫人的比丘怎麼這麼久都不回來,於是又派第二位使者去叫人。第二位使者看到第一位使者定住不動,便拉起他的手欲離開,沒想到一碰對方的手,就像導電一般,自己也被定住了。

結果第三位、第四位…..所有被派去叫人的使者都接連被定住。

這時,佛陀以神足通從空中飛騰下來,並明知故問大家:「你們在幹什麼?」

比丘們解釋他們舉行羯磨的目的,並譴責畢陵伽婆蹉尊者以神通令去叫人的比丘都被定住無法離開。

佛陀便以神通叫喚畢陵伽婆蹉前來,畢陵伽婆蹉一聽是佛在喚他,便立即以神通現身在前。

佛陀對畢陵伽婆蹉說:「你總是動不動就叫人『僕人』,這的確是你言語上的過失,現在大家都認為你有錯,你認不認錯?」

畢陵伽婆蹉解釋:「世尊啊,您要我該怎麼辦呢?我內心並不驕慢,亦不自大,更從不輕蔑於人。可是每當我叫喚其他長老比丘時,一出口便成『僕人』,但我絕沒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

佛陀轉身向所有的比丘解釋:「畢陵伽婆蹉說的都是實話,他內心裡並沒有任何看不起人的意思,只是因為他過去前生五百世以來都是出生自婆羅門貴族,生生世世稱呼別人的時候總是喊『僕人』,這種習慣延續到今生他都已出家且修成阿羅漢仍無法斷除。」

佛陀又對畢陵伽婆蹉說:「你從無始生死以來,所蘊積的貪欲、瞋恚、愚癡,都尚且能永拔,現在竟然連五百世以來所累積的壞習慣卻不能斷除。從今日起,你開口稱呼他人的時候不可再說『僕人』!」

畢陵伽婆蹉聽到佛陀的教誡,很恭敬地領受,很奇妙地,他從此以後再也不隨便喚他人為「僕人」。

由本篇律部的經文可知,即便是諸漏已盡的阿羅漢,依然會承襲前生累世的習氣,這世上只有佛陀才能徹底斷除前生累世一切的不良習氣,因為佛陀有十種特殊的智慧與能力,其中一項就是:知永斷習氣智力,簡言之,就是能徹底斷除來自過去多生以來所累積的壞習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又有說積習難改。這都再再說明欲改變過去的壞習慣是多麼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當這種壞習慣是源自自己過去多生多世所累積而來,非常不容易改變。

另一則故事則出自南傳巴利語《法句經》的故事集其中一篇: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祇樹給孤獨園林精舍裡。當時,有五名在家人到精舍裡聽佛說法。

這五名在家人見到佛陀以後,便一起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恭敬地坐在一旁。

佛陀便為這五名在家人開示適合他們聽聞的法。

結果,其中一人竟睡著了;一人用手在地上畫畫;一人老是動來動去,坐立不安,且在搖樹木;一人在仰頭看天空;只有一人專心的聽佛說法。

阿難尊者站在佛陀的身後拿著扇子為佛搧風,他對這五個人聽法時的反應感到很好奇,便問佛陀為什麼會這樣?

佛陀解釋這與他們的前生習氣息息相關,那個在打瞌睡的人前生是一條蛇,很習慣將自己盤起來睡覺,到了今生成為人類,只要一盤腿他就想睡覺。

那個在地上亂抓東西的人,前生是一條蚯蚓,遇到土就想鑽,到了今生這種習慣仍沒改變,一碰到土便不自覺地開始亂抓。

那個坐立不安、在亂搖樹的人,前生是一隻猴子,本身就有躁動的習慣,喜歡在樹梢間爬來爬去,到了今生這個習慣仍延續下來,所以今生會有過動的情形 與傾向,並且只要一看到樹就會不由自主的想搖它。

至於那個仰望天空的人,前生的職業是一名星相家,長期仰望繁星為業,到了今生習慣仍未改,還是會重複前生熟悉的行為。

最後那名專心聽法的人,前生是一位很認真研究學問的學者,他過去前生聽課時就已經很專心,這樣的良好的習慣及治學態度,使他今生聽法時依然很專注。

佛陀接著說:「阿難,若想領悟佛法,就必須專心聽講,可惜很多人都作不到。」

阿難尊者問佛:「世尊,請問是什麼因緣阻礙了人們的學習?」

佛陀說:「是因為『貪』、『瞋』、『癡』。貪欲如火一般吞食一切的生命,只留下灰燼。當世界末日的時候,會有七個太陽同時出現,燃燒整個世界,但貪欲之火卻是無時無刻的在燃燒。因此我說這世上沒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貪欲,沒有任何的執著比得上瞋恨,沒有任何的羅網比得上愚痴,沒有任何的河流比得上愛欲。」

當佛陀說完後,那位專心聽法的在家弟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證得了初果。

由上面這一則故事可知,眾生的天生氣質都受到前生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天才兒童,生就天賦異禀。有的是數學神童,有的繪畫天才,有的是音樂神童…..。這些人的特殊才能,都與其前生的業力息息相關。不過,雖然如此,佛法也不是宿命論,佛陀的重點是強調今生培養好的習慣與努力修行的重要性,因為一旦業力因緣成熟,我們也都可以擁有與生俱來的優秀特質,甚至是解脫的善根。

因此,本書的書名《破布包裹的純金》就如同古人說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凡事不可只看表面,不該以貌取人,不能只憑外表就判別一個比丘的戒德、禪定與智慧。

阿姜賈並不是一開始就跟隨阿姜曼修行,他曾跋山涉水並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阿姜曼。阿姜賈曾服侍過阿姜紹與阿姜曼等兩位大善知識,阿姜曼曾以不具名的方式對弟子們暗指當阿姜賈找到他時就已經有三果不還(阿那含)的成就。我們從本書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阿姜賈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在心中默念「Buddho」以及四念處的「身身觀念住」(身念處),尤其是「三十二身分觀」,以此破處「我」及「我所」等我見及我執。

本書的各章節內容都相當精彩,例如在第六章的末段,阿姜賈提到曾有一個阿姜曼的弟子陪同一大群達官顯貴的在家人來參訪阿姜曼,他們一廂情願地勸阿姜曼吃素,並鼓吹素食的種種好處,卻遭到阿姜曼以獅子吼嚴厲的喝斥。善哉,如果吃素就是修行,那麼一切草食性動物,例如牛、羊、 馬、兔等等,應該全部都早已成佛作祖;又如印度外道迷信在恆河水裡沐浴可洗滌一生的罪過,如果這種邪見歪理可成立,那麼河裡的魚、蝦、水族眾生,不也應該都早已生天成聖了?佛教徒如果主張吃素才是修行,就是不折不扣的「戒禁取」,是貶抑及誹謗佛陀與戒律的愚痴惡業,因為這種人一定都自詡自己的智慧高過佛陀,不然,明擺著佛陀的教法與戒律,何以又愚不可及膽敢跟佛陀唱反調?

在本書的第七章節中阿姜賈還提到了「優雅地老去」這一個非常有趣且極為重要的概念,對於我們在家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啟發與鼓勵,「老」與「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人生歷程,但怎麼老與怎麼死,卻因每一個人的善惡業力因緣果報的不同,彼此間存在著天壤之別的巨大差異。阿姜賈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擁有一個健康且有尊嚴的老年生活,那就應該奉行布施、持戒、禪修、多聞正法、開展內觀智慧,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優雅地老去」。

迄今,佛教界一直流傳一種自誤誤人的邪見與迷信,認為現代的修行人已不可能證得涅槃。但真的是這樣嗎?這種觀點真的符合佛法的正見嗎?我們來聽一聽佛陀是怎麼說的。佛陀在般無餘涅槃之前收了最後一位名叫須跋的弟子,並對他說:「在所有的教法或教義中,若無八聖道者,就絕不可能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須跋!正因為佛法中有八聖道之故,因此佛教中才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並說道:「若諸比丘皆能奉行八正道並守護諸根,則世上就肯定會有阿羅漢的存在。」[1]

阿姜賈的此生已是他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他已臻佛教最高且圓滿的梵行成就,他該修行的功課皆已完成,他已沒有什麼地方還需要再進修了,當他此生的壽命結束之後,他已為漫漫長夜的生死輪迴畫下了完美的句點,因為他已不再有下一生,他已經是一位諸漏皆已斷盡的阿羅漢。

阿姜賈的一生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傳奇,這本書就是他的法身舍利塔,這座塔裡面收集了他的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脫成就及解脫知見成就等諸法身舍利子,阿姜賈追尋解脫及為法奉獻的傳奇一生將名垂千世,萬古流芳。誠願諸法友在閱讀本書之後能心生歡喜及信心,能為自己人間天上的福報及未來的解脫成就深植善根與慧根等功德波羅蜜。

當初發心興建這座法身舍利塔時,我正愁沒有協助我校訂與編輯設計的人,正當我發出這樣的念頭時,德不孤,必有鄰,李國華居士竟主動與我聯繫並表示他願意擔任編輯設計與校訂的工作,同時,他也邀請城國斌居士一起參與這一項殊勝的善業,誠願這兩位居士因此功德善業,人間天上幸福綿延,常遇大善知識,並很快地正向解脫、趨向涅槃。

另外,倘若興建這一座阿羅漢的法身舍利塔有任何的功德,也誠摯迴向給護持佛教的諸龍天護法善神,願祢們的天壽、天色、天威勢、天樂、天眷屬都不斷增長,速證解脫涅槃。

最後,我願與我最摯愛的母親王淑美共享興建這一座法身舍利塔的善業,願此功德護佑她健康、平安、富裕、快樂,不墮惡道,安享人間天上無盡的福樂,常遇大善知識,速證解脫涅槃。


[1] 《長阿含經》/巴利語佛經《長部》之《大般涅槃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6會員
372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8
第二章 破布 「真正的幸福,存在於⼀個⼈不執著塵世、不為世俗 所累的⼼裡,這存在於每個⼈⼼中的『法』」 我⽗親在⼆⼗出頭之際,從中國坐船到泰國,為的就是尋找更好的⽣活。他沒帶多少⾏囊,只帶了⼀些衣服,並將衣服塞進⼀個⽵編的雙肩背包⾏李箱裡,這就是他當時全部的家 當。當他終於抵達泰國時,他在尖⽵汶
Thumbnail
2025/10/28
第二章 破布 「真正的幸福,存在於⼀個⼈不執著塵世、不為世俗 所累的⼼裡,這存在於每個⼈⼼中的『法』」 我⽗親在⼆⼗出頭之際,從中國坐船到泰國,為的就是尋找更好的⽣活。他沒帶多少⾏囊,只帶了⼀些衣服,並將衣服塞進⼀個⽵編的雙肩背包⾏李箱裡,這就是他當時全部的家 當。當他終於抵達泰國時,他在尖⽵汶
Thumbnail
2025/10/28
第一章 黎明破曉 大家可以試著體會一下二十世紀初的頭十年中國東南部一般農民的絕望心情,當時整個地區貧苦農民的生活條件已難以為繼,比如長期的乾旱造成土地的乾涸;就算降雨,卻又發生河水氾濫並淹沒低窪地區。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總是年復一年交替發生,莊稼的收割悽慘無比。如果沒有飯吃,生活便會陷入絕境。屋漏偏
Thumbnail
2025/10/28
第一章 黎明破曉 大家可以試著體會一下二十世紀初的頭十年中國東南部一般農民的絕望心情,當時整個地區貧苦農民的生活條件已難以為繼,比如長期的乾旱造成土地的乾涸;就算降雨,卻又發生河水氾濫並淹沒低窪地區。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總是年復一年交替發生,莊稼的收割悽慘無比。如果沒有飯吃,生活便會陷入絕境。屋漏偏
Thumbnail
2025/10/28
作者簡介 戒寶尊者(Dick Sīlaratano)於西元1948年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溫徹斯特市的理查-伯德鎮(Richard E. Byrd)。1970 年,他從美國德州大學畢業之後,對學術界緣生出幻滅感。於是,他放棄了繼續攻讀研究所的計畫,開始周遊世界,尋找精神心靈的滿足。幾番因緣的輾轉,他
Thumbnail
2025/10/28
作者簡介 戒寶尊者(Dick Sīlaratano)於西元1948年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溫徹斯特市的理查-伯德鎮(Richard E. Byrd)。1970 年,他從美國德州大學畢業之後,對學術界緣生出幻滅感。於是,他放棄了繼續攻讀研究所的計畫,開始周遊世界,尋找精神心靈的滿足。幾番因緣的輾轉,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時能找到最早的《雲州大儒俠》版本,是1983年版,連非布袋戲迷也認識的⋯⋯ 2024.1.24
Thumbnail
現時能找到最早的《雲州大儒俠》版本,是1983年版,連非布袋戲迷也認識的⋯⋯ 2024.1.24
Thumbnail
本日籤詩: 「八十原來是太公,看看晚景遇文王。目下緊事休相問,勸君且守待運通。」 籤詩故事:       這首籤詩的主角絕對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直到他八十歲,才迎來真正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登上人生頂峰。他是誰? 他是在溪邊釣魚,最後釣到懂得賞識他才華的老闆,這個人就是—姜子牙老
Thumbnail
本日籤詩: 「八十原來是太公,看看晚景遇文王。目下緊事休相問,勸君且守待運通。」 籤詩故事:       這首籤詩的主角絕對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直到他八十歲,才迎來真正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登上人生頂峰。他是誰? 他是在溪邊釣魚,最後釣到懂得賞識他才華的老闆,這個人就是—姜子牙老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Thumbnail
近幾年出版的趙煥亭《奇俠精忠傳》有兩個版本⋯⋯
Thumbnail
近幾年出版的趙煥亭《奇俠精忠傳》有兩個版本⋯⋯
Thumbnail
龍樹的空,無著的有,顯明的都受了阿含深刻的影響,尤以龍樹為甚。
Thumbnail
龍樹的空,無著的有,顯明的都受了阿含深刻的影響,尤以龍樹為甚。
Thumbnail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詩人尋訪隱居山中的朋友,卻撲了個空。在松樹下遇到童子,童子告訴他,師傅已經去山中採藥了。詩人問童子師傅在哪裡,童子回答說,師傅就在這山中,但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師傅在什麼地方。這首詩語言簡練,意境
Thumbnail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詩人尋訪隱居山中的朋友,卻撲了個空。在松樹下遇到童子,童子告訴他,師傅已經去山中採藥了。詩人問童子師傅在哪裡,童子回答說,師傅就在這山中,但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師傅在什麼地方。這首詩語言簡練,意境
Thumbnail
在IG裡面,某陸陸續續以來,也上架七篇《地仙修練手冊》的內容了喔。 如果那七篇前導文(武功殘章啦),對你來說都還算簡單直白,又或者能夠觸動心靈,那麼想當然耳,這裡的正文應該才是真正能讓你功力大進的藏經閣樓頂小本本。 《庄子》一書,長期以來被視為空泛高遠的虛學,用現代話來說就是りしれ供さ小。但……
Thumbnail
在IG裡面,某陸陸續續以來,也上架七篇《地仙修練手冊》的內容了喔。 如果那七篇前導文(武功殘章啦),對你來說都還算簡單直白,又或者能夠觸動心靈,那麼想當然耳,這裡的正文應該才是真正能讓你功力大進的藏經閣樓頂小本本。 《庄子》一書,長期以來被視為空泛高遠的虛學,用現代話來說就是りしれ供さ小。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