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真正的智慧:不戰而勝的謀略哲學|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 領導力 × 智慧之道(3)

更新 發佈閱讀 36 分鐘
raw-image


【初論】

領導力備忘錄:借鑒《孫子兵法》智慧,論前線授權與最終責任


--------------------------------------------------------------------------------


1. 引言:瞬息萬變的市場戰場與領導者的兩難


在當今的商業世界,市場的變動猶如古代戰場般瞬息萬變,競爭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

作為高階主管,我們身處一個核心的兩難困境:一方面,我們必須維持對組織整體戰略方向的絕對控制,確保所有行動都與終極目標一致;另一方面,若我們過度干預前線團隊的日常決策,不僅會扼殺團隊的應變能力與士氣,更可能因遠離炮火聲而做出災難性的誤判。


這種「控制」與「放手」之間的張力,正是現代領導力的核心挑戰。

幸運的是,歷史的智慧早已為我們提供了指引。本備忘錄旨在從古典軍事巨著《孫子兵法》中汲取精髓,為高階主管們提供一個經過千年時間考驗的領導力框架,以有效應對授權與責任的平衡難題。


2. 核心原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的現代啟示


《孫子兵法》中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並非鼓吹抗命,而是對領導者的一句深刻提醒。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這一原則是高效授權與深度信任的基石。它揭示了一個根本性的真理:當戰場環境(市場狀況)發生劇烈變化時,賦予最接近前線的團隊即時決策的自主權,是組織能否抓住戰機、規避風險的關鍵。


授權的清晰邊界


《孫子兵法》明確指出,君主(高階主管)的智慧在於「知所不管」。身處總部的領導者,有三個領域應絕對避免干預,將權力下放給前線指揮官(部門主管或專案負責人):


* 戰術細節 (Tactical Execution): 遠離市場一線的領導者,無法即時掌握客戶反饋、競爭對手動態或技術故障等細微變化。

若憑藉過時或不完整的資訊強行指揮戰術細節,只會導致團隊錯失稍縱即逝的良機,或在錯誤的方向上投入寶貴資源。


* 團隊管理 (Internal Team Management): 前線主管最了解團隊成員的士氣、能力與協作狀態。

組織的內部管理制度與工作流程應由他們主導建立,以確保最高的執行效率。來自高層的「一刀切」式管理規定,往往會因不切實際而引發內部耗損。

* 人事任命 (Personnel Decisions): 戰場上最重要的是「將識兵,兵識將」。

同樣,在前線團隊中,由主管來決定最適合的人選,是建立團隊信任、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基礎。高層的空降任命,往往難以融入團隊,甚至可能破壞原有的默契與文化。


給予前線自主權並非放棄控制,而是建立在對專業的絕對信任之上。

這引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領導者為何必須信任前線的專業判斷,並承認自身的局限性?


3. 信任的基石:「不知」是領導者最大的罪


在領導崗位上,「我不知道」並非免責的藉口,而是一種嚴重的失職。

《孫子兵法》的智慧警示我們:「不知者無罪?大錯,不知就是最大的罪。」

這句話的深意在於,作為承擔最終責任的決策者,如果你不了解一線的真實情況,卻依然做出決策,這本質上是一種基於「僥倖心理」的賭博,是將整個組織置於巨大的、不必要的風險之中。


承認自身的「不知」,並將決策權交給身處砲火之中、掌握最全面即時資訊的「知者」,是高階主管最重要的責任之一。


以「不輸」為前提的決策框架


多數人思考時習慣從「如何成功」出發,但《孫子兵法》的思維模式恰恰相反——它要求我們處處從失敗為假設作為前提。

在授權與決策時,我們應建立一個以「不輸」為核心的評估框架,其順序至關重要:



1. 風險 (Risk)

* 優先評估: 在考量任何潛在利益之前,必須先問: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我們是否會因此而出局?前線人員身處風險發生的第一現場,他們對即時風險的感知與評估,遠比後方的數據報告更為敏銳和準確。

2. 代價 (Cost)

* 衡量勝負: 錯誤決策的代價極其高昂。《孫子兵法》提醒我們,「慘勝也等於輸」。一個由不知情者做出的決策,即便僥倖成功,其過程中浪費的資源、錯失的機會與對團隊造成的耗損,往往使其得不償失。

3. 利益 (Benefit)

* 警惕誘惑: 人性容易被巨大的利益所誘惑,從而忽視風險與代價。真正的大師之所以謹慎,是因為他們深知直接行動大概率會失敗。領導者必須先有規避失敗的萬全準備,讓組織「利於不敗之地」後,才能去謀求最終的勝利。


真正的領導智慧,在於清晰地界定自己的知識邊界,並勇敢地將決策權交給掌握最多有效資訊的人。

要將此理念落地,則需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文化與制度。



4. 實踐路徑:建立「謀全」的授權與問責文化


理解了授權與信任的原則後,下一步的關鍵在於將其轉化為組織的日常運作機制。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能支持高效授權,同時又能確保明確問責的文化。這一文化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孫子兵法》在「謀攻」篇中提出的最高境界——「謀全」,即不耗費自身資源,完整地獲取所有利益(全取其利)。


定義領導者的核心職責—「伐謀」


* 確立清晰的戰略意圖: 所謂「上兵伐謀」,指的是通過謀略讓對手不戰自退。

對應到企業管理,高階主管的首要任務不是指揮具體的戰鬥,而是設定一個極其清晰的「勝利條件」。

我們要做的,是「伐掉」市場競爭者的計謀,為團隊指明「全取其利」的方向與目標。


* 避免「多做多錯」: 《孫子兵法》特別警示:「忌諱整天研究,頻頻動作,多做多錯。」高階主管一旦設定了戰略意圖,就應給予團隊在框架內行動的充分空間,避免過度干預和頻繁變更指令,這只會讓前線無所適從。



賦予前線團隊的戰術自由—「以正合,以奇勝」


* 分析戰術靈活性: 「正兵」可比喻為企業的核心業務或標準打法,「奇兵」則是預備隊,代表著創新專案或非常規的市場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孫子兵法》此處的「奇」,讀作 jī,其本意並非「奇特」,而是指預備的機動部隊,是戰術上的變數與勝負手。)

戰場上,只有前線指揮官才能根據敵我態勢的瞬時變化,判斷何時、何地、如何動用「奇兵」,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取得決定性勝利。


* 信任專業判斷: 高階主管的職責是提供充足的資源,正如「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所言,根據實力對比決定投入的總體力量。

這是領導者基於宏觀資訊所應具備的「知」。然而,這些資源如何具體分配——是根據五倍於敵的優勢採取「三正二奇」的壓倒性攻勢,還是根據兩倍優勢採用「一正一奇」的靈活組合——則應完全下放給前線指揮官。

這是他們基於前線實況所必須掌握的「知」,也是對其專業判斷的根本信任。




一個成功的組織,其高層必然專注於戰略層面的「謀」,而前線則精於戰術層面的「攻」。這種權責分明、各司其職的文化,正是實現組織長治久安、持續成功的基石。




5. 結論:從君主到領航者—建立雙向信任的領導契約


綜觀《孫子兵法》的智慧,一個清晰的領導力範式躍然紙上:高階主管必須完成從「事必躬親的君主」到「設定方向、賦予能量的領航者」的角色轉變。

君主試圖控制每一個細節,最終因「不知」而導致失敗;而領航者則專注於描繪清晰的航線(戰略意圖),並充分信任船長(前線主管)的專業能力,讓他們在面對風浪時能自主調整航帆。


然而,這個轉變並非單向的授權,而是一份雙向的領導契約。

《孫子兵法》還蘊含著另一層深刻的智慧:「皇上可以不懂軍事,將軍不能不懂政治。」

這意味著,當領航者將航行的自主權交給船長時,這位船長不僅要精通駕駛船艦的技術,更必須深刻理解整張航海圖背後的戰略意圖與政治考量。


真正的授權,是一種責任的盟約:高層提供戰略方向與資源,並信任前線的戰術判斷;而前線則在享受決策自主權的同時,必須承擔起超越自身崗位、以全局視野行動的責任。


在此,向所有高階主管發出一個誠摯的呼籲:請審視您當前的授權模式,勇敢地劃定權力的邊界。

在您從君主轉變為領航者的同時,請確保您的將領們也已準備好承擔起戰略性的視野。

唯有建立此雙向的信任契約,您的組織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真正立於不敗之地,進而實現全取其利的最高境界。


-------


孫子兵法的決策心法:先立於不敗,而後求全勝


引言:從「求勝」到「不輸」的智慧躍升


在人生的賽場上,我們最常問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成功?如何才能獲勝?」然而,《孫子兵法》這部千古智慧經典,卻引導我們思考一個更深層、更根本的問題:「如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這看似微小的思維轉變,實則是從普通人到策略大師的智慧躍升。本文將為你深入剖析《孫子兵法》中最重要的兩大決策心法:「不輸」原則與「謀全」之道。學習它們,將幫助你建立一種更謹慎、周全的思維模式,從而在任何決策中都能佔據主動,穩步前行。



--------------------------------------------------------------------------------



1. 決策的基石:「不輸」心法——先算風險,再論成敗


《孫子兵法》的決策智慧,並非一味追求勝利的榮光,而是首先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穩固。

這就是「不輸」心法的精髓。


它的核心定義非常清晰:慘贏也等於輸。一場勝利如果讓你付出了毀滅性的代價,那麼這場勝利本身就失去了意義。

因此,避免得不償失,是做出任何決策前必須牢記的鐵則。



黃金思考序列


為了實踐「不輸」心法,孫子為我們提供了一套顛覆常理卻極其穩健的決策思考順序:


1. 第一步:風險(Risk):首先思考的並非利益,而是若行動失敗,最壞的後果是什麼?評估此後果是否會讓你直接出局,永無翻身之日。這一步是為了徹底排除人性中渴望一步登天的僥倖心理。

2. 第二步:代價(Cost):在確認風險可控後,接著評估:即使成功了,我們需要付出多少成本?這些時間、資源、人力的投入是否值得?

3. 第三步:利益(Benefit):直到確保風險在可承受範圍內、代價在可接受的程度後,我們才去考量最終能獲得什麼利益。


思維模式的顛覆


這種思考順序,恰恰是與人性背道而馳的。


「一般人思考都是從如何成功思考起,容易被利益誘惑,存有僥倖心理。

孫子兵法則是處處從失敗為假設作為前提。」



大師與普通人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此。這種「先假設會失敗」的思維,並非悲觀,而是一種極度專業的態度。

它讓我們在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後,能夠沉著地佈局、等待時機,**然後用計、等待一戰而定!

**這份戰略耐心,正是為後續「謀全」的雷霆一擊所做的必要準備。



周全的必要性


在決策過程中,任何一個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全盤崩潰,所謂「百密一疏而崩盤」。因此,全面而周詳的考量至關重要。在一個需要承擔責任的位置上,我們絕不能用「不知者無罪」來寬慰自己,因為在承擔重責的崗位上,不知就是最大的罪。若不了解全局,又如何能擔當此職務所賦予的重任?


小結與過渡:當我們透過「不輸」心法,為自己打下堅實、穩固的地基後,才能夠抬起頭,去追求策略的最高境界:「謀全」。



--------------------------------------------------------------------------------



2. 策略的極致:「謀全」之道——不戰而屈人之兵


如果說「不輸」是防守的智慧,那麼「謀全」就是進攻的藝術。「謀攻」篇的真正精髓,並非指強攻,而是「謀全」,也就是「全利原則」。


其終極目標是:在自己不蒙受損失的前提下,完整地獲取敵方的資產與利益。 這是一種追求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頂級策略。


實現「全利」的三大條件


要達到「全取其利」的境界,孫子提出了著名的「三非」原則:


* 非戰:不戰而屈人之兵

* 最高明的策略,是透過謀略與威懾,讓對手深刻了解到自己的勝算不大,從而主動放棄原有的計畫。

* 非攻:不攻而拔人之城

* 以智謀而非武力來奪取目標。避免激烈的正面衝突,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實質的成果。

* 非久:不久戰而毀人之國

* 避免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戰爭拖得越久,對雙方的國力損耗就越大,最終難有真正的贏家。


深入洞察「非久」的雙重智慧


「非久」原則蘊含著兩層深刻的智慧,體現了動靜之間的平衡:


1. 靜:忌諱頻繁動作

* 它告誡我們,要避免整天研究、頻繁試探。因為在局勢不明朗時,多做多錯,無謂的動作只會徒增風險與消耗。

2. 動:關鍵時刻一戰而定

* 然而,這並非意味著猶豫不決。當機會來臨時,必須果斷出手,以雷霆之勢迅速達成目標,做到「一戰而定」,不給對手任何喘息和反擊的機會。


小結與過渡:「不輸」的穩固防守與「謀全」的精妙進攻,並非兩個孤立的概念。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決策體系,引導我們走向最終的勝利。



--------------------------------------------------------------------------------



3. 結語:融合二心,建立你的不敗決策系統


《孫子兵法》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閃耀。其核心的「不輸」與「謀全」兩大心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強大的決策系統。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


* 「不輸」心法是地基:它確保我們的每一個決策都穩固可靠,能經受住意外與風險的考驗,讓我們永遠保有再次出發的資本。

* 「謀全」之道是在此地基上建造的宏偉建築:它教導我們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價值,追求最優雅、最完整的勝利。


無論是在個人生涯規劃、商業投資決策,還是任何重要的人生關口,這套「先求穩,再求好」的思維模式,都是應對不確定性的終極武器。


從今天起,讓我們開始練習這種謹慎而周全的決策心法,一步一步,為自己建立起真正屬於自己的不敗之地。



-----------

【二論】


《孫子兵法》核心謀略解析:伐謀、伐交與奇正之變


前言:踏入孫子的謀略世界


本文件旨在為初學者解析《孫子兵法》中三個最關鍵的謀略概念:「伐謀」、「伐交」與「以正合,以奇勝」。深刻理解此三者,不僅是掌握孫子思想精髓的基石,更是通往高階策略思維的必經之途。



--------------------------------------------------------------------------------



1. 不戰而勝的最高境界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1.1 何謂「伐謀」?——瓦解敵人的計畫


「伐謀」,即討伐敵人的計謀。此舉之高明在於,它並非直接訴諸武力,而是透過威懾、利誘、誤導等手段,在戰前便動搖敵人的決策根基,使其自行判斷計畫已無勝算而主動放棄。這完全契合了《孫子兵法》中「謀攻」的至高原則——「全取其利」,即以最小的代價、甚至零成本來獲取最完整的勝利,將敵方資源完整接收。因此,「伐謀」方為兵不血刃的上之上策。


1.2 何謂「伐交」?——孤立你的對手


若無法在計謀層面瓦解敵人,次一等的策略便是「伐交」,即破壞敵人的外交聯盟。孫子深知,任何一方的實力都非孤立存在,而是由其盟友網絡共同構成。因此,通過分化、離間等手段切斷敵人的外部支援,使其陷入孤立無援的戰略困境,便能極大地削弱其總體實力與抗戰意志。


1.3 實例解析:張儀的「連橫」計策


戰國時期,秦國縱橫家張儀的「連橫」策略,是「伐交」之術的經典演繹。當時,秦國東進的最大障礙,莫過於以齊、楚聯盟為核心的六國「合縱」陣線。


張儀運用外交詐術,誘使楚懷王單方面與齊國斷交。待楚國自斷臂膀後,秦國立即背棄承諾,楚國這才驚覺已然陷入孤軍奮戰的絕境,最終在秦楚交戰中大敗。此案例的啟示極為深刻:楚懷王固然愚昧,然齊王之短視亦是聯盟崩解的關鍵。孫子兵法之要義在於洞察全局,而非僅僅固守一方。面對盟友的失誤,齊王若能積極干預或另尋對策,秦國的連橫之計未必能輕易得逞。故曰:「上當的不能只是楚懷王、齊王也是一樣。」


此處警語「你的隊友是豬,你不能跟著也做豬」,揭示了一條殘酷的策略法則:當盟友出現致命失誤時,真正的戰略家必須超越情感與義務的束縛,進行冷靜的損益評估。是出手挽救、是果斷止損,抑或是利用此變局為自己創造新的機會,都考驗著決策者的戰略責任感與清醒的頭腦,而非被動地隨之陷入泥潭。


1.4 本章小結


理解了如何在戰前透過「伐謀」與「伐交」構築優勢後,我們接著來探討孫子如何在戰場交鋒中,靈活應變以奪取勝利。



--------------------------------------------------------------------------------



2. 靈活應變的致勝法則


以正合,以奇勝


2.1 揭開「奇正」的神秘面紗


首須正名,此處「奇」應讀作「ㄐㄧ」,通「畸」,意為零頭、預備之用,絕非奇特詭譎之意。孫子所言之「奇」,乃是戰略預備隊(Reserve Force)的精確指稱。


「正兵」與「奇兵」並非固定不變的部隊番號,而是一種動態的戰術分工。其核心的辯證關係在於:


* 正兵: 乃作戰之「體」,負責正面迎敵,展開堂堂之陣。其核心任務是吸引、牽制並穩住敵軍主力,如同鐵砧一般,為最終的勝利創造條件。

* 奇兵: 乃作戰之「用」,是主帥手中隱而不發的決定性力量。其核心任務是在主帥洞察戰局,發現敵軍弱點或疲態的關鍵時刻,從意想不到的方向投入戰鬥,如同鐵鎚一般,把握時機以竟全功。


正兵穩固戰線,奇兵打破均衡。二者相生相成,方能構成孫子兵法中變幻無窮的致勝戰術。


2.2 戰術心法:常山之蛇的啟示


孫子以「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為喻,描繪了一支理想軍隊的形態。這象徵著一支指揮高效、協同無間的軍隊,其各個部分(無論是正兵或奇兵)應當如一個有機整體,能夠相互呼應,靈活支援,使敵人無論攻擊何處,都會遭到整體力量的反擊,從而無懈可擊。


2.3 兵力優勢下的奇正配置


孫子根據兵力對比,提出了明確的奇正配置建議。在我方兵力佔優且地形開闊的理想條件下,可參考以下配置:


兵力對比=正兵配置:奇兵配置

五倍於敵=三:二

三倍於敵=二:一

二倍於敵=一:一


此兵力配置,乃是孫子「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總體原則下的具體戰術應用。

上表所示,即為「五則攻之」與「倍則分之」兩種優勢情況下的精妙展開,體現了集中優勢兵力、分而擊之的戰術思想。


2.4 本章小結


是以,「奇正之變」的精髓,在於原則性(正)與靈活性(奇)的辯證統一,其勝負之關鍵,全在於指揮官洞察戰場瞬息之變,於電光石火間投入決定性力量的超凡決斷。



--------------------------------------------------------------------------------



3. 總結:給初學者的核心啟示


透過對上述三大核心謀略的解析,初學者可提煉出《孫子兵法》的幾點關鍵啟示:


* 伐謀與伐交: 最高明之策,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勝利的桂冠,往往在兵戈相交前,已由縝密的戰略謀劃、高明的外交手腕與深邃的心理博弈所鑄就。

* 以正合,以奇勝: 戰場之決勝,在於原則性(正)與靈活性(奇)的相生相成。勝利並非源於匹夫之勇,而是仰賴主帥於紛繁亂局中,保有投入決定性力量的戰略定力與智慧。


《孫子兵法》非僅僅兵書,實為一部洞察世事、啟迪人心的智慧寶典。

願此番淺析,能引領諸君登堂入室,窺見其博大精深之萬一,從而激發探索其無窮智慧的熱忱。







---------------

【三論】



《孫子兵法》的現代商戰智慧:構建不敗的企業策略框架


1. 導論:跨越千年的策略羅盤


在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現代商業世界中,企業領導者們不斷尋求能夠指引方向、穿越迷霧的策略智慧。令人驚訝的是,一份橫跨兩千多年的古代軍事經典——《孫子兵法》,至今仍然是指導我們應對複雜商業挑戰最深刻、最實用的策略羅盤。它所揭示的並非僅僅是戰場上的兵力部署,而是一套關於競爭、風險、人性與領導力的普世原則。


本白皮書旨在深入剖析《孫子兵法》中的五大核心思想,並將其轉化為現代企業可操作的策略框架。我們將依次探討:如何在競爭開始前就已奠定勝局的頂層設計「伐謀伐交」;如何平衡核心業務與創新突破的雙軌策略「以正合,以奇勝」;確保企業基業長青的反人性風險哲學「不輸」;以最小代價獲取最大利益的執行智慧「謀攻」;以及平衡中央集權與前線自主的領導藝術「將在外」。這五大支柱共同構成了一個從宏觀戰略到微觀執行、從價值創造到風險管理的完整體系。


現在,讓我們首先深入探討這套策略框架的起點——如何在硝煙彌漫的市場競爭打響之前,便已運籌帷幄,贏得勝利。



--------------------------------------------------------------------------------



2. 伐謀與伐交:在競爭開始前贏得勝利的頂層設計


《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並非在於百戰百勝,而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理念在現代商戰中的對應,便是在直接的市場對抗發生前,就已透過頂層的策略設計奠定勝局。「伐謀」與「伐交」正是實現此目標的兩大核心手段,它們代表了從瓦解對手意圖到重塑產業格局的戰略高度。


2.1. 伐謀:瓦解對手的策略意圖


所謂「伐謀」,其精髓在於直接攻擊敵人的計謀與計畫,從根源上消除威脅。其商業應用並非發動攻擊,而是透過一系列前瞻性佈局,讓競爭對手意識到其勝算不大,從而主動放棄或調整其競爭計畫。企業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實現「伐謀」:


* 市場情報優勢: 建立強大的市場情報系統,洞察對手的產品路線圖、市場策略與潛在弱點,從而先行一步,使其計畫落空。

* 技術與專利壁壘: 透過前瞻性的研發投入與專利佈局,建立難以逾越的技術護城河,讓潛在進入者望而卻步。

* 顛覆性商業模式: 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徹底改變產業的遊戲規則,使競爭對手基於舊有模式的策略規劃完全失效。


2.2. 伐交:重塑產業生態系統的競合關係


「伐交」意指破壞敵人的聯盟與外部合作關係。歷史上張儀的連橫策略堪稱典範,其高明之處不僅在於欺騙楚懷王背棄與齊國的盟約,更在於後續巧妙地製造條件,讓齊國也對楚國的誠信產生懷疑,最終導致合縱同盟因內部猜忌而土崩瓦解。


這一歷史智慧給予現代企業的啟示是:孤立競爭對手,不僅是爭取一份排他性合約那麼簡單,其更高層次的策略是重塑產業生態的信任結構。成功的「伐交」是創造一種市場動態,讓競爭對手的潛在合作夥伴都認為與其結盟存在巨大風險或戰略劣勢,從而主動疏遠,實現釜底抽薪式的孤立。具體策略包括:


* 建立強大的供應鏈聯盟: 與關鍵供應商建立深度綁定的合作關係,甚至簽訂排他性協議,限制競爭對手獲取核心資源的能力。

* 主導行業標準: 積極參與甚至主導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將自身的核心技術融入標準之中,從而獲得結構性的競爭優勢。

* 構建排他性合作夥伴關係: 與重要的市場通路、技術夥伴或內容提供商建立獨家合作,阻斷競爭對手觸及關鍵資源或用戶的途徑。


在確立了「伐謀」與「伐交」的頂層戰略優勢後,企業的下一個挑戰便是如何有效地配置內部資源,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戰術執行。



--------------------------------------------------------------------------------



3. 以正合,以奇勝:核心業務與創新突圍的雙軌策略


企業在追求成長的道路上,如同行軍作戰,既需要主力部隊穩紮穩打、正面交鋒,也需要一支精銳的奇襲部隊在關鍵時刻出其不意、決定勝負。這正是「以正合,以奇勝」原則的精髓所在,它揭示了企業必須在穩定運營(正兵)與靈活創新(奇兵)之間取得動態平衡。


3.1. 「正兵」與「奇兵」的現代詮釋


在現代企業的語境下,「正兵」與「奇兵」可以被理解為:


* 正兵 (Zheng Bing): 代表企業的核心業務、成熟的產品線、主要的市場通路與穩定的現金流來源。它們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負責在主戰場上與對手正面抗衡。

* 奇兵 (Jī Bing): 此處的「奇」字不讀 qí,而讀 jī,意為「不可預見的」或「輔助的」,在軍事脈絡下最適切的理解是戰略預備隊 (strategic reserve force)。它代表企業的創新部門、新創事業部、前沿技術的市場測試、非傳統的行銷活動或任何能夠在關鍵時刻投入以打破僵局的戰略資源。它是決定最終勝負的關鍵變數。


主帥(CEO)的角色,便是在觀察市場「敵情」後,於最關鍵的時機,果斷投入「奇兵」這支預備隊,以獲取決定性的勝利。


3.2. 基於市場地位的資源配置模型


孫子不僅提出了「正奇」概念,更根據相對實力給出了具體的資源配置建議。我們可以將這一古老智慧轉化為現代企業的資源分配模型,以指導不同市場地位的企業如何平衡其核心業務與創新投入。


市場競爭地位 「正」與「奇」的資源分配策略建議

市場領導者(實力約五倍於挑戰者) 三正二奇 (60% 正 / 40% 奇):以強大的核心業務(三份資源)鞏固市場主導地位,同時必須投入可觀的資源(兩份)於「奇兵」,作為防禦顛覆性創新的關鍵對策,並探索未來增長曲線,因為行業龍頭最易受新模式衝擊而變得過時。

市場挑戰者(實力約三倍於追隨者) 二正一奇 (67% 正 / 33% 奇):集中大部分資源(兩份)於核心業務,以建立挑戰領導者所需的規模與卓越運營能力。同時保留一份關鍵資源(一份)用於非對稱攻擊,例如在領導者忽略的細分市場或新興通路發動奇襲,尋找突破口。

利基玩家或新創企業(實力約兩倍於更小的對手) 一正一奇 (50% 正 / 50% 奇):此種均等的資源分配,完美體現了「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的智慧。企業必須同時以「正兵」守護核心利基市場(蛇頭),並以「奇兵」靈活探索新機會(蛇尾)。這種極致的敏捷性是小型參與者在激烈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然而,無論戰術多麼精妙,資源配置多麼合理,所有行動都必須建立在一個穩固的、能承受失敗的基礎之上。這便引導我們進入孫子思想中最為核心、也最反人性的部分——風險管理。



--------------------------------------------------------------------------------



4. 不輸:反人性的風險管理哲學


在多數商業思維都聚焦於如何「贏」,甚至推崇「快速失敗、打破常規」的當下,《孫子兵法》卻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反轉:在考慮勝利之前,首先要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這種哲學並非為初創企業設計,而是為那些已擁有資產、聲譽和市場地位的成熟企業所提供的生存智慧。贏不贏先不談,關鍵是競爭結束後自己不能輸;一場「慘贏」的戰役,在本質上也等於輸。這種將風險置於利益之上的哲學,是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生存的基石。


4.1. 風險優先的決策序列


人性中普遍存在著被利益誘惑的「僥倖心理」,決策時往往優先考慮潛在的回報。孫子的智慧則提供了一套嚴謹的、反人性的決策序列,旨在克服這一盲點:


* 第一步:風險 (Risk): 首先評估最壞的可能結果。提出最關鍵的問題:「如果此事失敗,我們是否會被直接淘汰出局?」這是企業能從根本上承受的風險嗎?

* 第二步:代價 (Cost): 在確認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評估要達成目標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包括資金、時間、人力與機會成本。

* 第三步:利益 (Benefit): 最後,才是在風險可控、代價可接受的基礎上,評估此舉能夠帶來的潛在利益。


遵循這一序列,可以有效避免因追逐短期利益而將企業置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4.2. 以終為始:從失敗假設出發的周全規劃


傳統的商業計畫往往從「如何成功」出發,而孫子的方法論則是處處從失敗為假設作為前提。在制定任何重大策略時,都應先假定此事會失敗,然後反向推演,思考如何避免失敗、如何減少失敗的代價,從而將自己置於「不敗之地」。


在此過程中,徹底的周全考量至關重要。「百密一疏」足以導致全盤崩潰。在企業管理中,那種認為「不知者無罪」的想法是極其危險的——不知,就是最大的罪。作為擔當職責的管理者,如果對潛在的風險和細節一無所知,就根本無法履行其職責。真正的大師之所以謹慎,並非他們膽怯,而是因為他們深刻地知道,自己和普通人一樣,若不經過周密的規劃和風險控制,直接行動大概率會失敗。


在建立了這樣堅實的風險控制基礎後,企業的目標便轉向如何以最小的代價,最完整地實現戰略目標,這便是「謀攻」的智慧。



--------------------------------------------------------------------------------



5. 謀攻:實現「全利原則」的策略執行


「謀攻」的核心並非發動猛烈的攻擊,而是「謀全」——追求完整的勝利,即「全利原則」。這意味著在達成戰略目標的過程中,應盡力保全自身的實力不受損失,同時也避免對目標資產造成破壞,從而完整地獲取其價值。這好比一場成功的企業併購,其最終目標是完整地接收對方的資產、人才、技術與市場,而非將其打得支離破碎,留下一片焦土。


5.1. 「三非原則」的商業應用


為了實現「全取其利」的最高目標,孫子提出了「非戰、非攻、非久」三大原則。我們可以將其轉化為現代商業競爭中的具體行動指南:


1. 非戰而勝 (Win without Fighting): 避免陷入毀滅性的價格戰或行銷戰。真正的勝利來自於透過建立強大的品牌、卓越的企業文化或無可替代的價值主張,讓客戶心悅誠服地選擇你,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

2. 非攻而取 (Take without Attacking): 與其發動敵意收購或激烈的市場份額爭奪戰,不如探索更具智慧的方式獲取資源。這可以透過戰略合作、技術授權、專利收購或股權投資等方式,「不攻而拔人之城」,以更低的成本和風險達成目標。

3. 非久而定 (Decide without Delay): 策略執行最忌諱兩種極端:一是分析癱瘓(無休止地研究),二是盲動主義(頻繁卻無意義的動作)。這兩種行為都會陷入「多做多錯」的內耗。企業應在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與規劃後,在關鍵的時機點上果斷行動,「一戰而定」,迅速解決問題,避免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高效的策略執行,不僅需要精妙的戰術,更高度依賴於合理的組織架構與領導授權。這便將我們引向最後一個關鍵主題:如何平衡總部的控制與前線的自主。



--------------------------------------------------------------------------------



6.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領導力與前線授權的平衡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是《孫子兵法》中最具爭議但也最富現代管理智慧的原則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所有大型組織都面臨的永恆張力:中央總部的戰略控制與前線業務單元的戰術自主權之間的平衡。這句話並非鼓勵抗命,而是為組織的有效運作劃定了清晰的權責界限。


6.1. 總部與前線的權責劃分


孫子另一句相關的名言是「皇上可以不懂軍事,將軍不能不懂政治」,這為現代企業的權責劃分提供了絕佳的範本:


* 總部高層 (君): 企業的最高領導層,如同古代的「君主」,其核心職責是把握「政治」——即制定公司的整體戰略方向、企業願景、文化價值觀以及進行重大的資源調配。他們可以不懂具體的業務執行細節,但必須對宏觀局勢和戰略目標有清晰的認識。

* 前線經理 (將): 各業務單元、區域市場或產品線的負責人,如同在外的「將軍」。他們身處市場第一線,最了解瞬息萬變的客戶需求與競爭態勢。因此,應被充分授權,在總部制定的宏觀戰略框架內,擁有戰術細節、團隊管理和人事任命上的決策權。


6.2. 領導者的自我約束與管理者的政治智慧


這一原則也是對最高領導者的一種警示。作為領導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邊界,對於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專業領域,應避免直接干涉。 強行干預一線的戰術細節,不僅會打擊專業團隊的士氣與自主性,更可能因為錯誤的指令而導致災難性的後果。真正的領導力,並非事必躬親,而是體現在知人善任、建立信任,並為前線團隊創造能夠發揮其最大潛能的環境。


然而,作為一名資深的策略顧問,我們必須指出一個殘酷的現實:這條原則是說給領導者聽的理想狀態,但我們不能天真地假設每一位領導者都會聽從。身為前線的「將軍」(高階經理人),如果試圖向一位控制慾強的CEO強硬地主張這項權利,結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因此,「將軍不能不懂政治」的深層含義在於,前線管理者也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智慧,懂得如何向上管理,判斷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去溝通和爭取自主權,而不是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力。這是在複雜的企業政治生態中生存並取得成功的必備技能。


在清晰的權責劃分下,整個組織才能既有統一的戰略方向,又能保持對市場的靈活反應,從而實現高效運作。



--------------------------------------------------------------------------------



7. 結論:將古代智慧熔鑄為現代競爭優勢


《孫子兵法》並非一本僅供引經據典的故紙堆,而是一座蘊藏著無盡寶藏的智慧礦山。本白皮書所闡述的五大核心原則——從「伐謀伐交」的頂層設計,到「以正合,以奇勝」的資源配置;從「不輸」的風險控制哲學,到「謀攻」的高效執行;再到「將在外」的領導與授權藝術——共同熔鑄成一個連貫且強大的現代企業策略框架。


這個框架指導企業領導者,在面對不確定的商業世界時,能夠超越眼前的戰術得失,建立起系統性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它教導我們在競爭開始前思考勝利,在行動前預設失敗,在追求利益前先控制風險,在集權的同時學會放權。


將這些跨越千年的古老智慧融入日常的商業實踐中,不僅能幫助企業贏得市場,更能讓其在風雲變幻的時代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塔的沙龍
9會員
62內容數
阿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8
「Direction」的故事,其實是關於國王的權杖。 它指的不只是「往哪裡走」,而是「如何拉直混亂、建立秩序」——這正是拉丁字根 reg- / rect- 的王者之道。
Thumbnail
2025/10/28
「Direction」的故事,其實是關於國王的權杖。 它指的不只是「往哪裡走」,而是「如何拉直混亂、建立秩序」——這正是拉丁字根 reg- / rect- 的王者之道。
Thumbnail
2025/10/27
在充滿變動的時代裡,我們不只是要「懂戰略」,更要懂「不戰而勝」的計算哲學。 本集《閱讀與轉化方程式》,阿塔將帶你走進《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從領導、耐心、判斷、賞罰到離間之道,探索古人智慧如何應用於現代職場與人生策略。 真正的高手,不是每一戰都勝,而是懂得何時不戰。
Thumbnail
2025/10/27
在充滿變動的時代裡,我們不只是要「懂戰略」,更要懂「不戰而勝」的計算哲學。 本集《閱讀與轉化方程式》,阿塔將帶你走進《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從領導、耐心、判斷、賞罰到離間之道,探索古人智慧如何應用於現代職場與人生策略。 真正的高手,不是每一戰都勝,而是懂得何時不戰。
Thumbnail
2025/10/23
你以為《孫子兵法》是在講「奇謀詭計」嗎? 事實上,它是一門關於計算、準備與理性決策的深邃智慧學。 華杉老師在《孫子兵法》講解中指出: 「計篇」中的「計」,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 這正如現代企業策略中的 SWOT 分析—— 勝負,來自可量化的實力,而非偶然的奇計。
Thumbnail
2025/10/23
你以為《孫子兵法》是在講「奇謀詭計」嗎? 事實上,它是一門關於計算、準備與理性決策的深邃智慧學。 華杉老師在《孫子兵法》講解中指出: 「計篇」中的「計」,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 這正如現代企業策略中的 SWOT 分析—— 勝負,來自可量化的實力,而非偶然的奇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老規矩,先恭喜粉絲獲利: 標題典出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孫子兵法,真乃天下奇書,表面上說的是戰爭,內核卻是各種處事哲學與行事指引,許多知名成功人士,桌上都會放上一本,其價值可見一斑。 我在做股票的時候,有非常多的思維,其實也是出自孫子兵法。今天,就來分享
Thumbnail
老規矩,先恭喜粉絲獲利: 標題典出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孫子兵法,真乃天下奇書,表面上說的是戰爭,內核卻是各種處事哲學與行事指引,許多知名成功人士,桌上都會放上一本,其價值可見一斑。 我在做股票的時候,有非常多的思維,其實也是出自孫子兵法。今天,就來分享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以上圖解皆取自網路搜尋。 該書(前一版為《孫子兵法知識地圖》)作者程國政,以「現代用語」將《孫子兵法》「割裂」為四大軍事範疇:國家戰略、軍事戰略、治軍理念、戰鬥戰術;十大兵學策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國防戰略、情報戰略、經常戰略、權變戰略、領導行為、軍隊管理、戰術原則、戰鬥方法;三十六個兵學規則:
Thumbnail
以上圖解皆取自網路搜尋。 該書(前一版為《孫子兵法知識地圖》)作者程國政,以「現代用語」將《孫子兵法》「割裂」為四大軍事範疇:國家戰略、軍事戰略、治軍理念、戰鬥戰術;十大兵學策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國防戰略、情報戰略、經常戰略、權變戰略、領導行為、軍隊管理、戰術原則、戰鬥方法;三十六個兵學規則:
Thumbnail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
Thumbnail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
Thumbnail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Thumbnail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