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破除迷思:孫子兵法不是「奇謀巧計」
許多人初探《孫子兵法》,總期望覓得神機妙算之策,誤以為此書是傳授沙場奇謀的秘笈。然而,此乃最普遍亦最深刻的誤解。孫子兵學的精髓,不在「計謀」,而在「計算」。
孫子兵法本質不是講奇計得勝的書,而是講實力決勝的書。
這意味著,孫子思想的基石,是建立在絕對實力之上,透過客觀、理性的評估來預知勝負,而非依賴充滿變數的臨場詭道。
這便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若孫子所言非「計謀」,那麼他置於兵法開篇的「計」,其真正的份量與內涵究竟為何?
2. 「計」的真義:一套衡量勝算的科學系統
孫子所言之「計」,其本意是計算、衡量、評估。它並非指奇謀,而是一套嚴謹的戰前分析框架,堪比現代商業戰略中的「SWOT分析」。其目的,是在戰火燃起之前,已在廟堂之上,通過對敵我雙方綜合實力的全面量化,清晰地推演出勝算。
這套計算系統的基礎,便是著名的「五事」與「七計」。
2.1. 決勝的五個基本面:「五事」
* 道
* 天
* 地
* 將
* 法
2.2. 評估優劣的七個維度:「七計」
* 主孰有道
* 將孰有能
* 天地孰得
* 法令執行
* 兵眾孰強
* 士卒孰練
* 賞罰孰明
這「五事七計」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戰前評估框架。其核心精神昭示:戰爭的勝利並非偶然,而是可以被精確計算的必然結果。
當這套嚴密的計算完成後,孫子所追求的並非僅僅是一場勝利,而是一種臻於完美的勝利形態。
3. 勝利的理想形態:從「先勝」到「不戰」
經由周密的計算,孫子兵法的戰略哲學導向了一個至高的理想。此境界可由三個層次遞進的概念來領悟:
1. 先勝而後戰 這意味著,真正的勝利並非在戰場上奮力奪取,而是在開戰之前就已創造了必勝的條件。萬全的準備與計算,使勝利成為必然。所謂開戰,不過是去執行一個早已確定的結果。
2. 不戰而勝 此乃「先勝」思想的極致體現。當我方實力、準備與態勢形成壓倒性的絕對優勢時,強大的威懾力本身便能令對手洞悉抵抗之徒勞,從而主動屈服。如此,兵不血刃,即可達成戰略目標。
3. 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真正的戰略大師,其高明之處在於化解危機於無形。他們憑藉壓倒性的實力與萬全的準備,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或在矛盾激化前就已消除隱患。因為勝利來得如此自然、如此沒有懸念,反而沒有值得傳頌的驚險故事,這便是「無智名,無勇功」的至高境界。
為更清晰地理解此中差異,可將孫子推崇的「善戰者」與歷史上以奇謀著稱的名將(如諸葛亮)對照:
特徵 善戰者 (孫子推崇) 奇謀名將 (如諸葛亮)
勝利方式 依靠壓倒性的實力與萬全準備,讓勝利水到渠成。 依靠臨場的奇謀巧計,充滿風險與不確定性。
外界評價 看似平淡無奇,「無智名,無勇功」。 事蹟充滿傳奇色彩,被後世奉為智絕。
戰爭成本 成本極低,甚至「不戰而勝」。 勞民傷財,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
根本哲學 先勝後戰,實力決勝。 奇計得勝,以弱勝強。
在「五事」的計算框架中,「將」是唯一能動的人為因素,其品格與能力,直接決定了戰略能否實現。那麼,孫子對一位理想的將領,又提出了何等嚴苛的修為標準?
4. 將領的修為:「五德」為綱,「廉明」為基
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認為,一名卓越的將領,必須具備五種相輔相成的核心品德:
1. 智:能發謀,即智慧足以制定周全的謀略。
2. 信:能賞罰,即威信足以確保賞罰分明。
3. 仁:能附眾,即仁愛足以讓部屬歸心附從。
4. 勇:能果斷,即勇氣足以在關鍵時刻做出決斷。
5. 嚴:能立威,即威嚴足以建立軍紀與權威。
孫子尤其警示,此五德必須**「五德兼備」**,不可偏廢。偏重一德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如孫子所警示:「專任智則賊」(過於依賴智謀會流於奸詐),「恃勇則暴」(僅憑勇氣會變得殘暴),「固守仁則諾」(拘泥於仁慈會變得軟弱)。
4.1. 深入剖析核心品德:「信」
在五德之中,「信」的內涵尤為深邃。它不僅是品德,更是一種能讓組織高效運轉的透明機制。其精髓,正如「徙木立信」的典故,在於建立一套絕對清晰、公開且可預測的因果關係:「犯甚麼錯受甚麼罰,立甚麼功得甚麼賞」。當規則的確定性消除了部屬的猜忌與不安,信任才得以建立。
此種智慧,與現代領導力思想不謀而合。正如西點軍校對領導力的要求:
心理裝著對方的利益,並有能力讓對方也清楚這點。
當將領能讓部屬確信其利益得到保障時,真正的信賴與追隨才會應運而生。
4.2. 成功的基石:「廉」與「明」
然而,「五德」的實現並非空中樓閣。晚清名臣曾國藩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根基在於「廉」與「明」。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正是因為積弊於數十年「該殺未殺」的濫仁。因此,若無廉明為基石,則賞罰不明,人心不服,「智信仁勇嚴」皆為空談。
* 廉(清廉) 為將者須帳目公開,自身清正,對下屬賞賜寬厚。唯有自身清廉,賞罰才能公正,才能令眾人心悅誠服。
* 明(明察) 為將者須洞察下屬的功過表現,平時精細考核,確保獎懲及時、準確、恰當。領導者不必事必躬親,但對每個人的貢獻與過失必須瞭若指掌,方能實現真正的公平。
若無「廉」與「明」為基,將領自身不正、考核不明,則賞罰必然混亂,五德亦將淪為虛言。
5. 結論:孫子兵法是一門關於準備與計算的深邃智慧
綜上所述,《孫子兵法》遠非一本教人投機取巧的戰術手冊,而是一部關於如何通過周密計算、充分準備與強大實力來駕馭衝突、規避風險的宏大戰略哲學。
它深刻地揭示,最高明的勝利並非來自沙場上的浴血奮戰,而是源自戰前的深思熟慮與精心佈局。學習孫子兵法的終極目的,正是為了掌握這種關於準備與計算的深邃智慧,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從而將勝負的權力,在衝突發生之前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Prompt Log】
BOOK:[華杉講透《孫子兵法》]每日摘錄重點(114.10.23)
#孫子兵法
-<計篇>華衫認為指的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類似我們現在講的SWOT分析。(∵孫子兵法本質不是講奇計得勝的書,而是講實力決勝的書)
-計算實力的科目:五事七計,而知勝算如何。
-五事:道、天、地、將、法。
-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執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案例:三國諸葛亮,很會用奇謀巧計得勝;但用孫子的五事七計就不及格了,為了一個夢想、情節、興師動眾,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勞民傷財。
-『善戰者,無智明,無勇功』真正的勝戰者,往往看來平淡無奇,沒有故事的。因此歷史上有名的戰略家都不是善戰者。
-孫子兵法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戰而勝之法;不是戰而後勝之法,而是先勝而後戰之法。
孫子兵法:『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孫子對將的人格重要性的排序
-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不是單純的排序,也不是獨立的存在,必須五德兼備。(∵專任智則賊、固守仁則諾、固守信則愚、恃勇則暴、令過嚴則殘)
#信:
-信是一種機制,是一種人格力量。
-每個人都非常清楚,犯甚麼錯受甚麼罰,立甚麼功得甚麼賞。(徙木立信)
-且要想辦法壤對方知道,否則你對他好,他不知道就跑了,心裡沒裝著,對方就沒法真信
*西點軍校-領導力的要求:心理裝著對方的利益,並有能力讓對方也清楚這點。
- {廉、明}
將領是否聰明無法要求,但人人都會盯者自己的利益。
曾國藩:他認為天下大亂是因為積了幾十年該殺未殺知仁,所以以{廉+明}為基礎,智信仁勇嚴持續積累而得。(若無廉明基礎,則賞罰不明、己不服眾,智信仁勇嚴也是空的)
#{廉}
-{廉}帳目公開透明、自己清正廉明、對下屬小款小賞且寬,人就服你。
#{明}
-{明}就是把屬下的表現一一看明,平時要逐細考核,這樣獎懲就能及時準確洽當。
-領導者不用你去衝鋒陷陣,不只關注事,要關注人,要對這事成了每個人發揮了甚麼作用要非常清楚。而是要分配公平、賞罰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