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簡報綜合分析了關於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的多方資料,深入探討其作為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傳奇合夥人及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的「建築師」所秉持的核心哲學。
蒙格的智慧超越了單純的投資領域,構成了一套關於理性決策、終身學習與正直人生的完整體系。
他將現代股市視為一個巨大的賭場,並主張真正的投資者應採取與大眾截然相反的路徑:極度的耐心、高度的專注,並在自己「能力圈」內等待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時,果斷地「重壓」下注。
蒙格最著名的貢獻之一是「多元思維模型」(Multiple Mental Models)的概念。他堅信,若要做出卓越的判斷,必須從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數學等多個學科中汲取核心觀念,形成一個「思維格柵」(latticework)。這種跨學科的智慧能有效避免因單一視角而導致的「鐵鎚人傾向」(手裡只有鐵鎚,看什麼都像釘子)。
其中,「逆向思考」(Inversion)是他最推崇的工具之一,即在追求成功之前,先反過來想「如何才能失敗?」,從而規避重大錯誤。
在個人生活層面,蒙格倡導簡單樸實的生活方式,數十年如一日住在同一棟房子裡,認為奢侈反而會帶來不快樂並寵壞孩子。
他將終身學習視為成功的基石,強調「我這輩子遇過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閱讀的」。他認為,人生的品質取決於人際關係的品質,並堅持只與自己尊敬和欣賞的人共事。 總體而言,查理·蒙格留給世人的不僅是投資策略,更是一套關於如何保持理性、持續學習、正直生活,並最終獲得智慧的普世原則。
I. 查理·蒙格:巴菲特背後的建築師
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 1924-2023)是投資界的傳奇人物,雖然他的名聲不如其長期夥伴華倫·巴菲特響亮,但其思想對巴菲特及波克夏海瑟威的塑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巴菲特本人多次公開表示,蒙格是波克夏的「建築師」,而他自己僅僅是「負責施工的人」,並稱蒙格的出現讓他「從猩猩變成了人類」。
蒙格的綽號「窮查理」源於他對班傑明·富蘭克林的《窮理查年鑑》(Poor Richard's Almanack)的致敬,體現了他對普通常識和務實智慧的尊崇。他深刻地影響了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使其從一個專注於購買廉價「菸屁股」公司的投資者,轉變為一個尋求以合理價格長期持有「偉大企業」的價值投資者。
蒙格於2023年11月以99歲高齡辭世。在他去世後,巴菲特在2024年的波克夏股東會上,仍不經意地將其繼任者叫成「查理」,這個短暫的瞬間流露出兩人數十年合作的深厚情誼,也證明了蒙格的精神已內化為波克夏公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II. 核心投資哲學
蒙格的投資哲學建立在理性、耐心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之上,他視市場為充滿非理性的場所,並藉由嚴格的紀律來應對。
A. 市場如賭場:理性對抗瘋狂
在蒙格看來,現代股票市場對大多數參與者而言,已不再是投資場所,而是一個「超大型的賭場」。他觀察到:
- 投機取代投資:無數散戶追高殺低,根本不了解自己所投資的公司,其行為本質與賭
博無異。 - 潮流追逐:即使是看似專業的創投(VC),很多時候也只是在追逐潮流,賭下一個熱門
概念。 - 非理性行為:市場的貪婪與恐懼情緒,如從眾效應,是造成泡沫和劇烈波動的根源。
因此,他的核心策略是當所有人都瘋狂擲骰子時,選擇一條更聰明但更孤獨的路,即用清醒的頭腦與冷靜的判斷力對抗市場的非理性。
B. 少即是多:集中投資的力量
蒙格對主流的「分散投資」理論提出嚴厲批評,認為過度分散會稀釋回報,是保護無知者的做法。他主張一種更為集中的策略:
- 一生中的關鍵機會:他認為,在人的一生中,真正能夠徹底看懂、擁有巨大優勢的投
資機會其實屈指可數,大約只有5到6次。 - 重壓(Heavy Betting):真正的財富並非來自頻繁買賣數十甚至數百隻股票,而是在
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時,「敢不敢把所有的籌碼都押上去」。 - 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重壓的前提是,投資標的必須在自己的能力範圍
內。他強調:「我研究的公司都是我具備優勢的領
域,如果分析一家公司時,別人比我更有優勢,
那我就不會參與。」 - 精選持股:他曾說:「如果你夠精明,能精選出三檔股票,每一檔都足以讓你的家族財
富永續傳承,那麼持有這三檔股票就足夠了。」
C. 耐心是金:等待的藝術
蒙格將耐心視為投資中最重要的美德,他著名的格言是:「大錢,不在買,也不在賣,而在等。」
- 獵人思維:成功的投資者就像一個頂級獵人,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和觀察,保持極度耐
心,直到擁有絕對優勢的獵物出現,才果斷出擊。 - 屁股賺錢論:他與巴菲特常說:「大錢是靠屁股賺來的。」這句話雖不文雅,卻道出真
相:大部分財富來自於找到優質資產後,幾十年什麼都不做的長期持有。 - 耐心的複利:他認為耐心本身就像知識和金錢一樣會產生複利。練習耐心會讓等待變
得更容易,回報也更大。
D. 尋找偉大企業:護城河 與 定價權
蒙格的投資目標是尋找具有強大且持久競爭優勢的「偉大企業」。他透過兩個經典案例闡述了何謂值得重注的好機會:

III. 多元思維模型:世俗智慧的格柵
查理·蒙格最核心的思想貢獻之一是「多元思維模型」(Multiple Mental Models)的概念,他認為這是獲得「普世智慧」(Worldly Wisdom)的基礎。
A. 核心概念
蒙格在1994年南加州大學的演講中首次系統闡述了這個概念。他指出,人腦需要一個框架來組織知識,而這個框架應該由來自不同學科的「大觀念」或模型構成。
- 思維格柵(Latticework):他主張將大約80到90個重要模型,如格柵一樣交織在腦
中。當遇到問題時,就能自動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 避免鐵鎚人傾向:他引用一句名言:「給拿著鐵鎚的人看來,所有問題都像釘子。」
這說明了單一視角的局限性。
只用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去解決所有問題,必然會導致誤判。 - 跨學科整合:他認為真正的智慧是將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數學、經濟學等多個
學科的基本原理融會貫通的產物。
B. 關鍵思維工具
在眾多思維模型中,蒙格特別強調以下幾種工具,它們構成了他決策流程的基石:

C. 洞悉人性:心理學的誤判傾向
蒙格對人類心理學有著極其深刻的研究,他系統性地總結了約25種導致人類做出非理性決策的心理誤判傾向。他認為,若不了解這些根植於人性的偏誤,任何聰明人都可能犯下災難性的錯誤。其中最關鍵的幾項包括:
- 激勵驅動的偏見 (In-centive-caused Bias):人們的判斷會不自覺地向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方向傾斜。蒙格認為這是人類誤判的首要原因。
- 從眾心理 (Social Proof):「大家都這麼做」會強烈影響個人判斷,是金融泡沫與集體恐慌的根源。
- 喜好/厭惡偏見 (Liking/Disliking Tendency):我們傾向於高估自己喜歡的人或事物的優點,低估其缺點,反之亦然,導致判斷被情感扭曲。
- 承諾與一致性偏差 (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Bias):一旦公開做出承諾或選擇,人們會傾向於固守原有立場,即使後續證明是錯誤的,也不願承認。
- 權威影響 (Authority Bias):人們有服從權威的強烈傾向,即使指令違背其自身判斷。
IV. 人生與成功的原則
蒙格的智慧不僅適用於投資,更是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學。他將成功歸因於一些簡單、樸素但持之以恆的原則。
A. 終身學習:成為學習機器
蒙格認為,持續學習是獲得智慧的唯一途徑。
- 每日閱讀:「我這輩子遇過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閱讀的。」他和巴菲特都將自
己定義為「學習機器」。 - 知識的複利效應:他認為知識像金錢一樣會複利增長,每天比前一天聰明一點點,長
久下來將累積巨大的智慧儲備。 - 從錯誤中學習:他將錯誤視為「學費」,是投資於未來判斷力的寶貴機會。他最大的悔
恨不是虧錢的投資,而是錯過的機會(如沃爾瑪)。
B. 簡單生活與知足
蒙格的生活方式與其巨額財富形成鮮明對比,他頌揚簡單生活的優點。
- 需要得更少:他認為理財的真正秘訣是「需要得更少」,而非「賺得更多」。他本人在
同一棟房子裡住了70年,認為豪宅只會讓屋主更不快樂。 - 避免奢侈:他刻意避免過著看似奢華的生活,認為這對孩子不是好事,會鼓勵他們奢
侈度日。 - 知足的自由:弄清楚「多少才夠」,然後停下來。活在自己能力範圍之下,那點空間就
是自由和耐心。
C. 避免愚蠢,而非追求聰明
這是蒙格哲學的基石,他認為成功來自於避開災難。
- 規避失敗:「我的人生遊戲,就是避開所有標準的失敗方式。」
- 三大破產途徑:他引用巴菲特的話說,一個聰明人只有三種破產方法:「酒精、女人和
槓桿(Liquor, Ladies, and Leverage)。」他本人極力避免使用財務
槓桿。 - 專注力而非智力: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專注力」而非智力。「精力高度集中,全神
貫注做一件事,沒這個能力我絕對不可能成功。」
D. 關係與品格
蒙格將 良好的人際關係 和 正直的品格 視為 比財富更重要的資產。
- 人際關係的品質:他認為人生的品質,最終取決於人際關係的品質。你最終會變成你
身邊那群人的樣子。 - 選擇共事者:「我們只和那些我們尊敬、欣賞的人合作。」
- 正直是最佳策略:「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
它。」他堅信走正道,因為正道人少。
--------------------------------------------------------------------------------
V. 關鍵語錄精選
- 關於機會與耐心:「大錢不是靠頻繁買賣,而是靠耐心等待。」
- 關於逆向思考:「我想知道的是:我將來會死在哪裡,然後我就永遠不去那裡。」
- 關於理性:「成功不是比誰聰明,而是當別人發瘋時,你還能保持理性。」
- 關於專注:「如果你夠精明,能精選出三檔股票……持有這三檔股票就足夠了。」
- 關於學習:「我這輩子遇過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閱讀的。一個都沒有。」
- 關於品格:「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
- 關於生活:「改變不了的事就不要太糾結,滿腹牢騷、怨天尤人是人生大忌。」
- 關於智慧:「智慧,永遠比聰明更值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