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dy Jassy,Amazon CEO:
我們在第三季的業務表現強勁,營收達 1802 億美元,年增率為 12%(不含匯率影響)。營業利益為 174 億美元,但若排除兩項特殊支出,實際應超過 210 億美元:分別是 25 億美元的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解金,以及 18 億美元的預估資遣費用。過去 12 個月的自由現金流為 148 億美元。
我先談談 AWS。AWS 的成長速度是自 2022 年以來最快的,年增率達 20.2%,是過去 11 季以來最高的成長率。值得注意的是,年增率是相對的概念。當 AWS 的年營收規模達到 1320 億美元時,20% 的成長率與競爭對手在較小營收基礎上的高成長率是完全不同的。
截至第三季末,AWS 的訂單積壓金額已達 2000 億美元,而這還不包括 10 月份尚未公布的多筆新合約,這些合約的總量甚至超過整個第三季的合約總量。AWS 正在加速成長。客戶希望將其核心業務與 AI 工作負載部署在 AWS,因為 AWS 擁有更強大的功能、安全性與營運效能。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原因如下:首先,AWS 擁有更廣泛的基礎設施功能。新創公司、大型企業與政府機構都希望將其生產工作負載遷移到功能最全面的平台。AWS 提供的服務種類最多,且每項服務的功能深度也超越其他競爭者,並持續以極快的速度創新。
這些都是客戶想要打造任何應用時的關鍵基礎元件,也正是 Gartner 連續 15 年將 AWS 評選為「策略性雲端平台服務」魔力象限領導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也將同樣的基礎元件策略應用在 AI 領域。
Amazon SageMaker 讓企業更容易建立並部署自己的基礎模型;Amazon Bedrock 則提供領先的基礎模型選擇,並具備優異的性價比,協助客戶將推論功能導入下一代應用程式。
未來企業從 AI 中獲得的價值,很大一部分將來自「智能代理人(agents)」。AWS 正在積極投資這個領域,並具備成為領導者的良好條件。企業將會同時建立自己的agent,也會使用其他公司提供的agent。但對於那些想自行開發agent的企業來說,開發過程往往比預期困難。
因此我們推出了 Strands,讓開發者能更輕鬆地從任何基礎模型建立agent。對於已成功開發agent的企業,他們往往因缺乏安全、可擴展的執行環境服務,或是專為agent設計的記憶體與可觀測性功能,而遲遲未能投入正式運作。
這也是我們推出 AgentCore 的原因——它是一套基礎架構元件,讓開發者能部署安全且具擴展性的agent。Ericsson 使用 AgentCore 在其整個員工體系中部署 AI agent;Sony 則用它打造具企業級安全性、可觀測性與擴展性的代理式 AI 平台;Cohere Health 則利用 AgentCore 部署agent,預計能將醫療審查時間縮短 30% 到 40%。
AgentCore 的 SDK 已被下載超過 一百萬次,開發者對此感到非常興奮。它是一個強大的推動力。
企業也會使用其他公司開發的agent,而 AWS 持續打造我們認為未來開發者會使用的各種agent。在程式開發方面,我們最近推出了名為 Curo 的代理式程式開發環境(IDE)。在預覽版推出的前幾天內,就有超過 10 萬名開發者開始使用,至今這個數字已翻倍。Curo 已處理了數兆個 token,週活躍用戶快速成長,開發者特別喜愛它獨特的規格設計與工具呼叫功能。
在系統遷移與轉型方面,我們提供名為 Transform 的agent。今年截至目前,客戶已使用它節省了 70 萬小時的人工作業,相當於 335 位開發者一年的工作量。例如,Thomson Reuters 使用 Transform 每月轉換 150 萬行程式碼,從 Windows 移轉至開源替代方案,執行速度是其他遷移工具的 4 倍。
客戶也已使用 Transform 分析近 10 億行大型主機程式碼,以協助將主機應用程式遷移至雲端。
針對企業用戶,我們最近推出了 QuickSleep,讓工作環境也能享有類似消費者 AI 的體驗,輕鬆取得洞察、進行深入研究、自動化任務、視覺化資料並採取行動。我們已看到使用者將原本需耗時數月的專案縮短至數天,複雜任務節省超過 80% 的時間,成本節省超過 90%。
在客服中心方面,我們提供 Amazon Connect,為客服人員、主管與顧客打造更個人化且高效率的互動體驗。Connect 的年營收規模已突破 10 億美元,過去一年中 AI 處理了 120 億分鐘的顧客互動,並已被 Capital One、Toyota、美國航空、Ryanair 等大型企業採用。
這些都是客戶實際且具體的成果,而且還有許多類似的案例。憑藉 AWS 在功能、資安、營運效能以及對客戶的高度關注等優勢,AWS 持續獲得多數大型企業與政府機構的雲端轉型專案。因此,AWS 成為多數企業資料與工作負載的主要所在,也成為企業選擇在 AWS 上運行 AI 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協助客戶實現這些目標,我們必須具備足夠的運算資源。過去幾個月,我們積極擴充容量,在過去一年內新增了超過 3.8 GW 的電力供應,超越所有其他雲端服務供應商。以此為例,目前 AWS 的電力容量已是 2022 年的兩倍,並預計在 2027 年前再次翻倍。
僅在今年最後一季,我們預計還會再新增至少 1 GW 的電力容量。這些資源包括電力、資料中心與晶片,主要是我們自研的 Trainium 晶片以及 NVIDIA 晶片。
我們最近啟用了 Project Rainier,這是一個橫跨美國多個資料中心的大型 AI 運算叢集,內含近 50 萬顆 Trainium 2 晶片。目前 Anthropic 正在使用這個平台來開發與部署其領先業界的 AI 模型 Claude,預計到今年底將有超過 100 萬顆 Trainium 2 晶片投入使用。
Trainium 2 持續受到市場高度採用,目前已全數預訂一空,並成為一個 數十億美元規模的業務,季成長率達 150%。目前 Trainium 主要由少數大型客戶使用,但我們預期將從 Trainium 3 開始,擴大服務更多客戶。
我們正在打造 Amazon Bedrock 成為全球最大的推論引擎,從長遠來看,我們相信 Bedrock 有潛力成為 AWS 像 EC2 一樣規模龐大的業務。目前在 Amazon Bedrock 上的 token 使用量,大多已經在 Trainium 晶片上運行。
我們也持續與晶片合作夥伴密切合作,包括 NVIDIA(我們持續大量採購)、AMD 和 Intel。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我們期望未來能持續深化合作關係。
你會看到我們持續積極投資擴充運算資源,因為我們看到了強勁的市場需求。即使我們現在快速擴充容量,也能立即將其變現。這仍是早期階段,對 AWS 的客戶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接下來談談零售業務。我們的團隊持續在三大核心重點上為客戶創新與提供服務:商品選擇、低價與便利性,尤其是快速配送。
與上一季相比,我們的商品選擇增加了 14%,包括來自 The North Face 和 Charlotte Tilbury 等熱門品牌的商品。今年我們已新增數十萬件熱門品牌商品。日常用品的銷售持續快速成長,年初至今的成長速度幾乎是整體業務的 兩倍。
我們也持續讓客戶更容易在 Amazon 訂購價格實惠的生鮮食品,目前已有超過 1,000 個城市與城鎮的客戶可以在購買 Amazon.com 上的數百萬件商品的同時,也選購生鮮食品,並享有 免費當日送達服務。
這對客戶來說是個重大改變——他們現在可以在訂購電子產品的同時順便買牛奶,使用同一張信用卡結帳,並在幾個小時內將所有商品送達家門口。
我們的團隊還發明了一個新的「加入配送」按鈕,讓客戶可以將商品加入已排定的訂單中。這個功能剛推出不久,使用次數已超過 8,000 萬次,是一個看似簡單但非常強大的創新,能有效提升客戶的便利性。
我們持續致力於提供具競爭力的價格,並努力達到或超越其他大型零售商的價格。今年 7 月,我們舉辦了史上最大規模的 Prime Day 活動,客戶在超過 35 個品類中節省了數十億美元。
我們也持續在配送速度上創下新紀錄。今年,我們有望再次為全球 Prime 會員提供史上最快的配送速度,並已在美國部分城市推出 三小時內送達的服務。
我們也持續投資基礎設施,以加快偏遠地區的配送速度,服務更多社區的客戶。這包括在美國投入超過 40 億美元擴展偏鄉配送網絡。這些地區的居民同樣希望享有快速配送服務,但其他公司卻逐漸撤出或減少服務。相較之下,我們已將可享有當日或隔日送達服務的偏鄉社區數量提升了 60%,目前已涵蓋我們今年計畫擴展社區總數的約一半。
零售團隊也在 AI 領域迅速創新。例如,我們的 AI 購物助理 Rufus,今年已有 2.5 億名活躍用戶,月活躍人數年增率達 140%,互動次數年增率達 210%。使用 Rufus 的客戶在購物過程中完成購買的機率提高了 60%。Rufus 預計將帶來超過 100 億美元的年度新增銷售額。
以下是重點摘要。
我們的 生成式 AI 音訊功能,能結合商品摘要與評論,讓購物變得更輕鬆。這項功能從最初僅支援數百項商品,已擴展至支援 數百萬項商品,並已被 數百萬名客戶使用,累計串流時間接近 300 萬分鐘。
Amazon Lens 是一款 AI 驅動的視覺搜尋工具,讓客戶可以透過手機相機、螢幕截圖或條碼來尋找商品。現在我們推出了 Lens Live,能即時掃描商品並以滑動式輪播方式顯示即時匹配結果。每月有 數千萬名客戶使用 Amazon Lens。
接下來談談 Amazon Ads。我們對廣告業務持續強勁成長感到非常滿意,本季創造了 176 億美元營收,年增率達 22%。我們在全方位廣告產品組合中展現強勁動能,協助廣告主觸及平均超過 3 億名美國廣告支持用戶。
我們也持續看好 Amazon DSP(需求方平台) 的發展,它讓廣告主能夠規劃、啟動並衡量全方位的廣告投資。上一季我提到我們與 Roku 的合作,現在我們又與 Netflix 展開合作,讓使用 Amazon DSP 的廣告主能直接存取 Netflix 的高品質廣告庫。
我們也宣布與 Spotify 和 SiriusXM 的整合。透過 Spotify,廣告主可程式化地接觸全球超過 4 億名每月廣告支持聽眾;透過 SiriusXM,品牌可觸及 1.6 億名每月數位聽眾,涵蓋 Pandora、SoundCloud 等平台。
我們對 Prime Video 的直播體育賽事廣告機會感到非常興奮。2025–2026 年的預售談判中,直播體育賽事吸引了大量廣告主的關注,我們的預售承諾金額也超出預期,整體業務大幅成長。
最後,我們也持續透過 AI 技術為廣告主創新。
例如在 9 月,我們在 Creative Studio 中推出了一款 代理式 AI 工具,能在數小時內規劃並執行整個創意流程,而非以往需耗時數週。除此之外,我們也在其他領域持續創新並取得強勁動能,以下是幾個例子:
在 Prime Video 的直播體育賽事方面,NBA on Prime 已於上週開打,開幕夜的雙重賽事在美國平均吸引了 125 萬名觀眾,比去年在有線電視上的收視率有 兩位數的成長。你將看到我們在這裡延續 NFL 播報中的持續創新。我們將於 2026 年引進高爾夫大師賽,並在今年的 黑色星期五與 PGA 巡迴賽合作推出新的「skins competition」賽事。
我們也在 Prime Video 的加值訂閱服務中新增了 Peacock 和 Fox One,目前在美國已提供超過 100 個頻道的選擇。
我們對 Alexa Plus 的市場反應感到振奮。與我們稱為「經典版 Alexa」相比,Alexa Plus 用戶與 Alexa 的互動次數是原來的 兩倍,互動時間更長,涵蓋的主題也更廣泛。他們在 Fire TV 上使用 Alexa Plus 的頻率是經典版的 2.5 倍,用自然語言搜尋音訊內容的次數是 4 倍,與照片互動的次數也是 4 倍,完成購物對話並完成交易的次數更是 4 倍。
我們已將 Project Kuiper 的衛星數量擴增至 超過 150 顆,並在企業級客戶終端設備測試中達到 每秒超過 1Gbps 的速度,這是我們所知首個達到此門檻的商用相控陣列設備。
最後,Zoox 自駕計程車已在 拉斯維加斯開放乘客搭乘,我們也宣布將在 華盛頓特區成為第八個測試地點。我們對 Zoox 未來能服務更多乘客感到非常期待。
第四季是我們一年當中最忙碌、最令人振奮的時刻之一,我們對 AWS 持續強勁的需求感到興奮,也期待在 12 月的 re:Invent 大會上公布更多創新成果,以及客戶對我們 AI 體驗的正面回饋、整個假期期間我們將送出的禮物,還有更多令人期待的事情。
在此也預先感謝全球的團隊夥伴,再次全力以赴為客戶提供服務。
Brian Olsavsky, Amazon CFO:
先從我們的整體財務表現開始說明:本季全球營收為 1802 億美元,年增率達 12%,不含 90 個基點的匯率有利影響。
第三季的全球營業利益為 174 億美元,其中包含兩項特殊支出,合計減少了 43 億美元的營業利益:
- 第一項支出為 25 億美元,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法律和解有關,影響 北美事業部門,並記錄於「其他營業支出」項目。
- 第二項支出為 18 億美元,與裁員的資遣費用有關,影響我們的 三大事業部門,主要記錄於「技術與基礎設施」、「銷售與行銷」以及「一般與行政管理」費用項目中。
若排除這兩項支出,全球營業利益將達 217 億美元,比我們預估區間的高標還高出 12 億美元。
接下來是各事業部門的表現,我們對團隊在三大部門持續為客戶帶來創新感到鼓舞:
- 北美事業部門第三季營收為 1063 億美元,年增率為 11%。
- 國際事業部門營收為 409 億美元,年增率為 10%(不含匯率影響)。
全球付費單位年增率達 11%。我們持續優先考量對顧客最重要的因素。在第三季,我們具競爭力的價格、豐富的商品選擇,以及快速的配送速度持續受到顧客青睞。顧客非常重視能快速收到日常所需商品的能力,包括易腐的生鮮食品,並能在當天送達。
我們全球數百萬的第三方賣家仍是我們龐大商品選擇的重要貢獻者,幫助顧客以具競爭力的價格找到所需商品。我們致力於為賣家打造創新服務與功能,包括持續推進的生成式 AI 技術。目前已有超過 130 萬名賣家使用我們的生成式 AI 功能,更快速地建立高品質商品頁面。更好的商品頁面能帶來更高的顧客吸引力,而在第三季,全球第三方賣家的商品占比達 62%,較去年同期上升 200 個基點。
轉向獲利表現,北美業務部門的營業利益為 48 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 4.5%。若排除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解相關的 25 億美元費用,北美部門的營業利益將達 73 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 6.9%。北美部門的營業利潤率也包含部分資遣費用。
國際部門的營業利益為 12 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 2.9%。若排除資遣費用的影響,國際部門的營業利潤率則呈年增。全球而言,我們在關鍵投入上的進展,正為顧客帶來更佳的體驗,同時提升成本效率。例如,我們在改善庫存配置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加快商品配送速度。2025 年,我們將連續第三年為 Prime 會員提供史上最快的配送速度。
我們持續調整並優化履約作業,目前區域化的物流網絡已具規模運作。我們在入庫流程上的改善帶來許多效益,包括美國入庫前置時間較去年縮短近四天。這讓我們在庫存採購上更有效率,有助於營運資金的運用。我們也更具策略性地在物流網絡中配置庫存。
藉由善用既有基礎設施,我們現在能提供美國顧客訂購生鮮食品並在最短五小時內當日送達的服務,目前已見到初期正面成果。自今年一月推出以來,當顧客開始在 Amazon 購買生鮮食品時,他們造訪網站的頻率更高,回購率是非生鮮商品顧客的兩倍。
展望未來,我們在全球履約與運輸網絡的生產力提升方面仍有進一步機會。
我們將持續改善庫存配置,以降低配送距離與每件包裹的處理次數。我們也會透過演算法優化與機器人及自動化技術的導入,進一步強化區域化網絡的成果。儘管營業利潤率可能會因季度而波動,我們仍採取有計畫的方式,以實現長期穩健成長。
接下來談廣告業務。廣告收入達 177 億美元,且成長已連續三季加速。我們在日益擴大的基礎上持續展現強勁成長,因為我們的全漏斗廣告策略——將品牌與顧客連結——正獲得市場共鳴。
最後是 AWS 業務部門,營收達 330 億美元,年增率為 20.2%。相較上一季成長加快了 270 個基點,主要來自 AI 與核心服務的強勁成長,以及新增的運算資源以支援顧客需求。
AWS 的營收較上一季增加 21 億美元,目前年化營收達 1,320 億美元。AWS 的營業利益為 114 億美元,反映出我們持續成長的同時,也專注於提升整體營運效率。
我們正在擴展資料中心的佈局,主要是為了因應生成式 AI 的需求。隨著這些資產投入使用,相關的折舊也會影響我們的利潤率。正如我們長期以來所說,AWS 的營業利潤率會隨時間波動,部分原因是我們在不同時間點的投資規模所致。
接下來談現金資本支出(Cash CapEx),第三季為 342 億美元,今年至今累計支出已達 899 億美元。
這些支出主要與 AWS 有關,因為我們持續投資以支援 AI 和核心服務的需求,包括像 Trainium 這類客製化晶片,以及技術基礎建設,以支援北美與國際業務部門的發展。
我們將持續進行重大投資,尤其是在 AI 領域,因為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具長期高報酬潛力的巨大機會。
此外,我們也持續投資於履約與運輸網絡,以支援業務成長、提升配送速度並降低服務成本。這些投資將在未來多年支撐業務成長。
展望未來,我們預期 2025 年全年現金資本支出約為 1,250 億美元,並預期 2026 年將進一步增加。
最後,我將以淨利作結。
雖然我們主要聚焦於營業利益的說明,但第三季的淨利為 212 億美元,其中包含與我們對 Anthropic 投資相關的 95 億美元稅前收益。這項投資活動與 Amazon 的日常營運無關,屬於非營業收入的一部分。
我們對旺季的開端感到鼓舞,並已準備好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為顧客提供服務。我想感謝 Amazon 各團隊的努力,為即將到來的假期季節做好準備,讓顧客感到滿意。
我們致力於提升顧客體驗,這是為股東創造可持續價值的唯一可靠方式。
Q&A
美銀的 Justin Post: 我想問一下 AWS 的情況。你能談談你對目前產能水準的看法,以及目前產能是否受到限制嗎?你在事先準備的發言中提到 Trainium 3 的需求,還有可能擴大客戶基礎。你能談談除了主要客戶之外,Trainium 的需求情況嗎?謝謝。
好的,關於產能方面,正如我在開場白中提到的,我們去年新增了 3.8 GW 的產能,第四季還會再增加超過 1 GW。我們預計在 2027 年底前將整體產能翻倍。我們正在大量擴充產能。目前在整個產業中,可能最大的瓶頸是電力。我認為未來某個時間點可能會轉向晶片,但我們正在快速擴充產能,而且擴充的速度與變現的速度相當。
至於主要客戶以外的 Trainium 需求,首先如我所提到的,Trainium 2 表現非常好,目前已完全被預訂。這已經是一個數十億美元規模的業務,營收按季成長達 150%。
現在你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大規模的專案,例如我們與 Anthropic 合作的 Rainier 專案,他們正在使用 Trainium 2 來訓練下一代的 Claude 模型,目前使用 50 萬顆 Trainium 2 晶片,預計年底前將達到 100 萬顆。正如我所說,目前使用 Trainium 2 的是少數幾個非常大型的客戶。由於 Trainium 的性價比比其他選項高出 30% 到 40%,而且當客戶開始考慮將生產工作負載全面轉向 AI 並使用推論時,他們非常在意性價比,因此我們對 Trainium 的需求非常強勁。
Trainium 3 預計在今年底進行預覽,2026 年初會有更大量的供應。我們有很多客戶,包括非常大型的和中型的,都對 Trainium 3 表示高度興趣。
摩根士丹利的 Brian Nowak: 感謝你們回答我的問題,也恭喜你們這一季的表現。這邊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給 Andy 的,比較偏哲學性的晶片問題。市場上對 Trainium 的定位與其他第三方晶片之間的比較有很多討論。你認為在推動 Trainium 3 更廣泛採用方面,有哪些關鍵障礙需要克服?也就是延續你上一題的回答,如何持續推動 Trainium 的發展,而不是短期內僅靠第三方晶片來滿足更廣泛的需求?
Andy 回答:首先,我們始終會為客戶提供多種晶片選項。這在 AWS 所有主要技術元件中都是如此。事實上,在 AWS 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哪一個廠商能在長期內完全主導某個市場領域,並在所有面向上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
我們與 NVIDIA 有非常深厚的合作關係,這種關係已經持續很久,未來也會繼續維持。我們採購大量 NVIDIA 的產品,而且在採購方面完全沒有受到限制。我預期明年以及未來我們會持續增加 NVIDIA 的採購量。
我們與其他科技公司不同的是,我們有自己非常強大的晶片團隊,也就是 Annapurna 團隊。你們在 CPU 方面已經看到我們推出的 Graviton,它的性價比比其他 x86 處理器高出約 40%。現在你們又在 AI 客製化晶片方面看到我們推出的 Trainium,它在性價比方面也比其他 GPU 選項高出約 40%。
我們的客戶希望能更廣泛地使用 AI,而目前這仍是相對早期的階段。他們非常重視性價比。我之前提到 Trainium 2 的成長動能,我認為 Trainium 3 的性價比會比 Trainium 2 再提升約 40%,而 Trainium 2 本身就已經在性價比上具有優勢。
當然,我們必須成功交付晶片,並且要能大量且快速地交付。我們也要持續強化軟體生態系統,而這方面的進展一直在加速。隨著我們有更多像 Project Rainier、Anthropic 使用 Trainium 2 的成功案例,Trainium 的可信度也會不斷提升。
我認為客戶對此非常看好,我自己也非常有信心。
摩根大通的 Doug Anmuth: 謝謝你讓我提問。我還是想延續剛才的主題,Andy,你可以稍微談一下 Project Rainier 的架構嗎?它有什麼差異化的特點?這對客戶和 AWS 意味著什麼?你預期 Rainier 會擴展到 Anthropic 以外的客戶嗎?你們如何用 Trainium 3 晶片來複製 Rainier 的架構?謝謝。
我認為 Project Rainier 對 Anthropic 有吸引力的地方,主要是我們打造的 Trainium 2 晶片。首先,我們建構了一個非常大型的叢集,讓他們可以大規模地使用。要建構一個擁有超過 50 萬顆晶片、甚至達到百萬規模的叢集並不容易,這是一項在大規模下難以達成的基礎建設壯舉。這部分得益於我們在 AWS 長期累積的基礎建設能力,這在業界是相當罕見的。
此外,晶片的效能以及性價比也都非常重要。我認為 Project Rainier 是針對 Anthropic 所設計的,但我們也有許多其他客戶對使用大量 Trainium 晶片的叢集感興趣,我們希望能透過 Trainium 3 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Evercore ISI 的 Mark Mahaney: 我想問兩個主題一是雜貨,二是未來的人力規劃。
關於雜貨,尤其是生鮮食品,我記得上個季度你們提到大約有 70% 的用戶從未在 Amazon 購買過生鮮食品。請談談你們是否——我記得你們曾用過「遊戲規則改變者(game changer)」這個詞。這是否意味著你們可能不再需要 Amazon Fresh 實體店了?你們一直有 DVD 配送車的密集優勢。你們是否覺得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規模和速度的臨界點,真的能改變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讓他們把 Amazon 視為首選的雜貨購買平台?你們真的覺得已經達到這個階段了嗎?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人力規劃。考量到最近的一些新聞,請談談你們未來對人力規模的看法。你們是否認為,AI 所帶來的效率提升,能讓你們在可預見的未來維持相對穩定的人力規模?請談談你們在這方面的利弊得失。謝謝。
我先從雜貨開始回答,Mark。我們的雜貨業務非常龐大。如果你看整個 Amazon 的雜貨業務,即使不算 Whole Foods Market 和 Amazon Fresh,過去 12 個月的商品總銷售額就超過了 1,000 億美元,這讓我們成為美國前三大的雜貨零售商之一。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你在超市中間走道會看到的商品,例如消耗品、罐頭食品、寵物食品、健康與美容產品,這些品項的銷售非常可觀,而且持續以良好的速度成長。我們也有 Whole Foods Market,這是有機食品的先驅,其成長速度也快於大多數雜貨公司,且在獲利方面有著良好的發展趨勢。未來幾年,我們會持續擴展 Whole Foods 的實體店面。我也對我們的新概念「Daily Shop」感到非常興奮,這是 Whole Foods 的小型版本,設立在都市地區。目前我們已經開了三家,起步非常順利,你可以預期未來會看到更多這樣的店面。正如你提到的,我們一直在談論擴大實體通路的佈局。
我們持續在各種店型上進行實驗,而我們目前最感興趣的,就是你剛才提到的——提供生鮮雜貨的當日配送服務。如果你想想看,有多少顧客每週會在我們平台上購物好幾次,購買像是洗髮精、洗衣精、紙杯或瓶裝水這類商品,而現在他們可以在同一個購物車中加入牛奶、雞蛋、優格等生鮮食品,幾個小時後就能送達,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們大約一年前在幾個市場開始試營運,結果讓我們非常驚喜——不只是很多人很快開始購買生鮮食品,更重要的是他們之後持續回購,成為固定的雜貨消費者。
目前我們已經將這項服務擴展到美國 1,000 個城市,預計年底前會達到 2,300 個城市。這正在改變我們雜貨業務的規模與發展軌跡。我也相信,過去多年來人們習慣每週一次大量採購雜貨的模式正在改變,而我們正是這個變革的重要推手。我認為雜貨業務還有很大的成長潛力。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會繼續嘗試其他實體店型,但我們目前在生鮮食品的當日配送方面,確實掌握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
至於你問的人力規劃問題,我想說的是,我們幾天前的公告,其實並不是出於財務上的考量,也不是因為 AI 的影響——至少目前不是。這是關於文化的問題。
如果像我們這樣的公司在幾年間快速成長,業務規模擴大、員工人數增加、據點變多、涉足的業務類型也變多,就會比以前多出很多人,也會出現更多的管理層級。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有時候不知不覺中,會削弱那些真正執行工作的員工的主導權,尤其是那些應該快速做出決策的一線人員。這可能會導致整體運作變慢。作為領導團隊,我們承諾要像世界上最大的初創公司一樣運作。這意味著要減少層級、提升員工的主導權,並快速創新與行動。
我不確定在 Amazon 的歷史上,甚至在整個商業界的歷史上,是否曾有像現在這樣的技術轉型時刻——此時此刻,保持精簡、扁平化組織結構,以及快速行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高盛的 Eric Sheridan: 非常感謝你們願意回答我的問題。我想請問 Andy,能否談談在推動更多機器人與自動化,以及更廣泛的「實體人工智慧(Physical AI)」應用於營運方面,目前所看到的機會?你們如何看待這些技術在提升效率方面的潛力,以及它們是否也能成為長期重新投入業務的動力來源?非常感謝。
我們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非常可觀。目前我們在物流網絡中已部署超過一百萬台機器人。雖然這個數字已經相當驚人,但我們仍有許多創新正在進行中,因此我預期未來會有更多的機器人投入使用。
機器人對我們、對客戶、也對我們的團隊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能提升安全性、提高生產力、加快速度,並讓我們的員工能專注於解決問題與發揮他們的專長。我們預期人力仍將是我們物流網絡的核心,就像我們一開始導入機器人時一樣。我們相信,未來的物流網絡將是人類與機器人互補、協同合作的模式。
我認為大家會持續看到我們在機器人領域的大量投資。這些投資將有助於提升安全性、生產力、速度,最終也能降低部分成本,進而持續改善客戶體驗。
TD Cowan 的 John Blackledge: 請問 Amazon 對於「代理式商務」(agentic commerce)的未來有什麼看法?你認為 Amazon 未來會如何透過代理人來協助顧客在平台上購物?
謝謝你的提問。對我個人來說,對我們整個企業來說,我們對代理式商務的長期前景感到非常興奮。這對顧客來說可能是好事,對整個電子商務產業也可能非常有利。
我認為,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要買什麼,那麼很少有比在 Amazon 上購物更好的體驗。
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買什麼,實體店面和店員仍然有一些優勢。當然,很多人也會在 Amazon 上進行探索式購物,但你往往會希望能問問題、獲得協助來縮小選擇範圍。隨著你不斷提出新問題,能夠看到各種不同選項的呈現方式也很重要。
我認為 AI 和代理式商務將會改變線上的購物體驗,讓「不知道要買什麼」時的探索過程在線上比在實體環境中還要好。我們在代理式商務方面也有自己的努力,例如我在開場白中提到的 Rufus,它持續進步並被更廣泛地使用。
我們還有像「Buy for Me」這樣的功能,能夠在 Amazon 上呈現我們沒有庫存、但其他商家有的商品。如果顧客希望我們代為在那些商家的網站上購買,我們也會幫忙處理。這些功能目前對我們來說都很成功。
我們也正在與第三方代理人進行對話,並預期未來會與他們合作。我認為這在某些方面讓我想起了多年前搜尋引擎剛起步時,成為商務探索的來源。當時大家都在摸索如何合作。如今,搜尋引擎只占我們推薦流量的一小部分,而第三方代理人則是其中更小的一部分。
我確實認為我們會找到合作的方式,但前提是要讓顧客體驗變得更好。
目前來說,我認為顧客體驗還不夠好。沒有個人化、沒有購物歷史、送達時間預估常常錯誤、價格也常常不準。我們必須找到改善顧客體驗的方法,並建立正確的價值交換機制。
我認為最令人興奮的部分是,AI 和代理式商務的解決方案將會擴大線上購物的規模。這對顧客來說是好事,對 Amazon 來說也是好事。因為最終,顧客會選擇那個能提供最廣泛選擇、最具價值、並持續快速可靠交付的商家。我認為這對我們是個好兆頭。
Baird 的 Colin Sebastian: 謝謝,午安。我想先問 AWS 的部分,延續剛才的話題,這次的加速成長有多少是來自核心基礎設施的推動,又有多少是來自 AI 工作負載的變現?我想部分是想了解像 AgentCore 這類眾多服務在吸引企業到 AWS 建立代理人方面的重要性。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廣告業務的加速成長,如果你能將核心廣告貢獻與 DSP(需求方平台)及 Prime Video 的部分拆開說明,會很有幫助。謝謝。
好的,我先從 AWS 的部分開始。我們對這一季的成果感到非常滿意。年增率達 20%,年化營收達 1320 億美元,這是非常罕見的。我們有成長動能,而且你可以清楚看到。我們在 AI 領域的成長非常明顯,無論是推論、訓練,還是我們的 Trainium 客製化晶片的使用。
Bedrock 持續快速成長,SageMaker 也持續快速成長。我認為現在有非常多公司正在投入代理人(agents)的建構。我相信企業未來在 AI 領域所能實現的大部分價值,將來自代理人。我也認為目前建構代理人仍比理想中困難,因此我們打造了 Strands,一個開源工具,讓大家可以用任何模型來建構代理人。
更重要的是,當你與那些非常重視安全性與擴展性的企業對話時,他們也開始建構代理人,但他們過去並沒有足夠的基礎工具來打造能夠承載其業務、客戶體驗與資料的安全且可擴展的代理人。
這正是我們打造 AgentCore 的靈感來源——建立一套新的基礎建構模組,就像我們在 AWS 創立初期所做的那樣,當時我們建立了運算、儲存與資料庫等基礎模組。我們定義了一套建構模組,讓企業能夠安全且具擴展性地部署代理人,而這些模組就是 AgentCore 所提供的功能。
當我們與客戶溝通時,他們非常有共鳴,因為目前市面上沒有其他類似的產品。這改變了他們建構代理人的時間表與意願,對他們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我認為,我們在協助企業安全且具擴展性地建構與運行代理人方面的努力,加上我們自己開發的一些代理人產品也讓客戶感到興奮,這些都對他們非常有吸引力。
我們在 AWS 看到的另一個成長點,是越來越多企業重新開始從本地端基礎設施轉移到雲端。我們持續在這些轉型中取得最大份額。我看到我們目前的成長動能,相信我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保持這樣的成長速度。
至於廣告業務方面,我們也對目前的進展感到非常滿意。這一季我們的每一項廣告產品都有顯著成長。我認為我們有一些獨特的優勢,其中之一是我們擁有一套相當罕見的「全漏斗式」廣告解決方案。
如果你看漏斗的頂端,通常是品牌曝光與大規模宣傳,我們可以運用自家的 Prime Video 和體育直播等能力;而在漏斗底部,也就是銷售點,我們則能透過贊助商品(Sponsored Products)來推動轉換。大多數公司並沒有像我們這樣完整且強大的全漏斗式廣告解決方案。
當你再加上我們在受眾策展與開發方面的能力,以及精準的成效衡量工具,這一切都促成了非常罕見的廣告投資報酬率。我認為我們還有許多成長空間。
其中一個成長領域是我們的零售業務。如果你看全球零售市場的市占率,目前仍有 80% 到 85% 的零售發生在實體店面。這個比例未來會逐漸翻轉,而我認為 AI 只會加速這個轉變。
我們在現有的零售業務中仍有很大的成長機會。至於影音廣告,我們才剛起步不久,但已經創造了非常可觀的廣告收入,而且我們仍處於相對早期階段。我相信這將會是未來持續成長的重要領域。
你提到的 DSP(需求方平台),也正在快速成長。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新增了一些功能。雖然我們一直擁有客戶所需的核心元件,例如在某些平台上的成效衡量能力、Amazon Marketing Cloud 等,但在建構 DSP 的過程中,我們曾經缺少一些客戶認為很重要的功能。
在過去 20 個月中,我們的團隊已經大幅度地彌補了這些功能上的差距,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我們的 DSP 已具備完整功能。你可以看看我們近期的一些合作案,例如與 Roku 的合作,讓我們在美國擁有最大的連網電視版圖。
再加上我們最近提供 DSP 客戶的整合機會,能夠接觸 Netflix、Spotify 和 SiriusXM 的廣告庫,這非常強大。我們的 DSP 平台正在迅速成長,對於這方面的發展我們感到非常樂觀。當然,我們還有持續努力的空間,但我認為我們在這方面的成長潛力仍然非常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