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近日網路流傳對《上下游》為中資紅媒的不實消息,《上下游》對此嚴正駁斥,同時以近日非洲豬瘟議題為例,說明《上下游》的新聞製作方法,以下為聲明全文。
《上下游》從 2011 年9月成立至今,已經 14 年,期間歷經了中央兩個政黨、三位總統執政,以及數次地方縣市首長更替,我們始終秉持獨立超然的立場,以新聞監督政府,透過調查找出問題與解方,我們認為,新聞是國家的防腐劑,也是媒體作為「第四權」的使命。
14年來,《上下游》認真工作,至今製作 1 萬1600篇新聞,共入圍了 90 個新聞獎項,並榮獲 47 個獎項,記者的努力與專業有目共睹。然而,在每個不同政黨執政的時期,我們都曾被質疑是不同政黨的「側翼」,在2016年之前,我們被質疑為「綠媒」,專挑藍色政府攻擊,2016年之後,我們被質疑為「專挑綠的打」,之後進化成「藍白側翼」。這一年,局部人士則說我們是「紅媒」,被中資滲透,或與特定人馬勾結,繪聲繪影三人成虎。
這些攻擊,對認真努力的記者並不公平,對贊助《上下游》的上千位小額捐款者也不公平,對市集部同事也不公平,因為多數經費來自於她們的賣力工作,擠出經費來支持獨立報導。《上下游》之所以能獨立無畏,正來自這些無私的支持,卻被如此抹紅抹黑,難免會有「到底為何而戰」的感慨。
我們究竟為何而戰?《上下游》是一個關注農業、食物及永續環境的媒體,我們長年關注的,就是農業、農民與農村的體質是否健康?農業因其獨特的歷史脈絡,加上農業所處環境許多是「公共領域」,例如用水、土地管理、農政命令、地方發展,皆受國家政策高度影響,因此「緊追國家政策的制訂與執行」,是農業新聞中特別重要的環節。
當然,農業食物與環境並非只與中央相關,但我們必需指出,在農業的領域裡,政策制訂導致的影響,會比其它因素佔比更大,所以我們也特別著力於此。我們也認為,將焦點放在公共政策,是媒體最該發揮的公共性角色。
以近日非洲豬瘟新聞為例,從 2018 年8月6日,中國爆發非洲豬瘟,我國農委會(今農業部)召開非洲豬瘟因應首次記者會至今,上下游共刊出 120 篇新聞,除了連續七年持續追蹤,也進行廚餘處理與黑豬產業的深度追蹤,製作《廚餘與防疫之戰》、《金門與非洲豬瘟之戰》、《進擊的黑豬》等專題,這些專題更曾入圍「曾虛白先生新聞獎」、「華文永續報導獎」也獲得消費者權益報導獎。
以下是這七年來,我們觀察政府「曾經預計」的作為。
在中國爆發非洲豬瘟之後,為了保護我國養豬業,政府雙管其下,一方面嚴守邊境、力求將疫病杜絕境外,此外,針對國內可能的疫病傳染管道,必需加強管理。在國內部分,如何處理廚餘養豬,是重點項目。
七年前,針對是否該禁止廚餘養豬,有一番激烈辯論。台灣一年生產 77.6 萬噸廚餘,有 6 成由豬隻幫忙吃掉,除了解決垃圾問題,也讓黑豬業得以存續。然而,廚餘若沒有處理好,將成為疫病感染的破口,包括多數豬農與部分專家認為,應當永久禁止廚餘,以防萬一。
最終政府拍板,廚餘養豬仍可繼續,但是必須加嚴管理,包括應取得環境部認可的「廚餘再利用」檢核豬場,且經高溫蒸煮才能繼續廚餘養豬。到了 2021 年,更規定只有「199 頭」以上的養豬場,才能蒸煮廚餘,199 頭以下的小型豬場不得使用廚餘。
此外,政府亦規劃在各地設置「共同蒸煮中心」,透過讓廚餘共同蒸煮,減少個別豬場可能的操作不當帶來風險。而為了讓廚餘有更多元的運用,新北、桃園、台中也規劃設置三處生質能廠及處理中心,讓廚餘可以轉換為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