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裁員的醒思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亞馬遜裁員的新聞一出,又一次震動職場世界。不是幾百人、不是幾千人,而是「數萬」的量級。更關鍵的是,被裁掉的,不是倉儲搬貨的基層勞力,而可能是辦公室裡的白領、管理、行銷、工程師、客服、數據分析師。過去在科技公司裡看起來最體面、最「專業」、最安全的工作族群,如今成了第一批被裁的對象。

這代表什麼?代表新的浪潮正在襲擊產業。

傳統的自動化,是先取代「體力」與「手工」, 現在的 AI,是從「認知勞力」開始動手。

Gen AI(生成式 AI)不是只能推薦影片、幫你選廣告,它已經能輸出內容、寫程式、寫企劃、做摘要、做分析,甚至能寫出一份 proposal、計算一個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問題就來了:

如果 AI 一秒鐘能產生 100 個版本的企劃、100 個版本的文案、100 種 CSS layout、100 種 API 程式碼,那麼那些靠「執行一件事情」賺取薪資的人,還有多大的不可取代性?

於是有一句話,就變得非常經典而且準確:

AI 讓「做事的人」變得不稀缺

而讓「知道什麼事情值得做的人」變得更有價值。

裁員看起來像成本控制,其實本質是一種資源重新配置 ——

把資源從「人力產出」轉向「決策與方向」。

以前價值在「我能把事情做出來」,未來價值在「我知道哪件事值得做」


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觀。

未來真正的分界點是 ——

你的工作本質,是「執行」,還是「判斷」?

AI 擅長執行,AI 不擅長判斷。 AI 可以做事,但 AI 不知道「哪件事比較重要」。


因此:

  • 能定義問題的人
  • 能看懂商業邏輯的人
  • 能判斷 trade-off 的人
  • 能把需求抽象成可被驗證的人

未來反而會比今天更值錢。

未來不是輸在「你不會使用 AI」。

而是輸在「你沒能力讓 AI 幫你產生 10 倍產能」。


亞馬遜不是最後一家,這種裁員潮,只是一個開場。


真正的考題,是:

在 AI 可以寫 code、寫企劃、寫報告的時代 ——

你能提出 AI 做不到、但仍然必須做的問題嗎?


人類不會消失,但價值的排序正在重新洗牌, 下一代的職涯黃金線,不會是「做得快」,而是:

我知道什麽時間該做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白頭鶇的方格子
0會員
18內容數
這裡是我分享觀點與記錄生活的角落。內容將涵蓋三個方向:金融與投資觀察、自然與鳥類故事,以及日常札記與隨想。希望文字能帶來思考與共鳴,也期待在此與你交換故事與想法。
白頭鶇的方格子的其他內容
2025/10/11
美國海關以涉嫌涉及「強迫勞動」為由,暫時扣留其部分產品。事件仍待調查釐清,但它已引發外界對台灣用工制度的關注
Thumbnail
2025/10/11
美國海關以涉嫌涉及「強迫勞動」為由,暫時扣留其部分產品。事件仍待調查釐清,但它已引發外界對台灣用工制度的關注
Thumbnail
2025/10/10
人生不會總是風平浪靜 每一個人,都曾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被誤解、被拒絕、被挫折打得遍體鱗傷。 然而,真正的智慧,不在逃離苦難,而在苦中找到一絲清明的光。 這正是《菜根譚》所說的:「苦中樂真」。
Thumbnail
2025/10/10
人生不會總是風平浪靜 每一個人,都曾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被誤解、被拒絕、被挫折打得遍體鱗傷。 然而,真正的智慧,不在逃離苦難,而在苦中找到一絲清明的光。 這正是《菜根譚》所說的:「苦中樂真」。
Thumbnail
2025/08/22
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的選擇,無論是就讀哪所學校、選擇什麽科系、進入什麽樣的職場、該不該轉換跑道、跟誰一起建立家庭、跟哪一些朋友交往、做了哪些投資等等,人生幾乎是由一個接著一個的選擇所編織而成。這些選擇,有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在潛移默化間塑造了我們的性格與習慣;有些則重如轉折,決定了人生的方向與格局。
Thumbnail
2025/08/22
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的選擇,無論是就讀哪所學校、選擇什麽科系、進入什麽樣的職場、該不該轉換跑道、跟誰一起建立家庭、跟哪一些朋友交往、做了哪些投資等等,人生幾乎是由一個接著一個的選擇所編織而成。這些選擇,有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在潛移默化間塑造了我們的性格與習慣;有些則重如轉折,決定了人生的方向與格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AI革命正在深刻改變企業營運模式,不僅大企業,中小企業也能從中受益。 2.Amazon案例:通過AI和自動化,在減少員工的同時提高了營收和效率。 3.AI為中小企業帶來的機會: 自動化重複性工作 改善客戶體驗 提供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 個性化推薦提升顧客滿意度
Thumbnail
1.AI革命正在深刻改變企業營運模式,不僅大企業,中小企業也能從中受益。 2.Amazon案例:通過AI和自動化,在減少員工的同時提高了營收和效率。 3.AI為中小企業帶來的機會: 自動化重複性工作 改善客戶體驗 提供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 個性化推薦提升顧客滿意度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高盛最新研究,人工智慧工具可能對全球三億工作產生影響,重塑就業市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專家強調必須謹慎應用人為判斷AI技術,避免錯誤和偏見,強調 AI 是提高生產力工具,非完全取代原有工作。儘管 ChatGPT 等技術引起擔憂,根據商業內幕的報告,列舉十項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工作,探討未來可能的影響。
Thumbnail
高盛最新研究,人工智慧工具可能對全球三億工作產生影響,重塑就業市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專家強調必須謹慎應用人為判斷AI技術,避免錯誤和偏見,強調 AI 是提高生產力工具,非完全取代原有工作。儘管 ChatGPT 等技術引起擔憂,根據商業內幕的報告,列舉十項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工作,探討未來可能的影響。
Thumbnail
2024 年才剛開始,美國科技業再度掀起裁員潮。不過比起 2023 年規模明顯小了許多。在 2023 年初,幾家科技巨人大幅削減超過 20 萬個職位。今年 1 月裁員人數不到 45,000 人。科技公司在裁員的同時,仍在進行招聘。 那麼為何整個美國科技產業,仍然感覺如此嚴峻呢?
Thumbnail
2024 年才剛開始,美國科技業再度掀起裁員潮。不過比起 2023 年規模明顯小了許多。在 2023 年初,幾家科技巨人大幅削減超過 20 萬個職位。今年 1 月裁員人數不到 45,000 人。科技公司在裁員的同時,仍在進行招聘。 那麼為何整個美國科技產業,仍然感覺如此嚴峻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