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裁員的新聞一出,又一次震動職場世界。不是幾百人、不是幾千人,而是「數萬」的量級。更關鍵的是,被裁掉的,不是倉儲搬貨的基層勞力,而可能是辦公室裡的白領、管理、行銷、工程師、客服、數據分析師。過去在科技公司裡看起來最體面、最「專業」、最安全的工作族群,如今成了第一批被裁的對象。
這代表什麼?代表新的浪潮正在襲擊產業。
傳統的自動化,是先取代「體力」與「手工」, 現在的 AI,是從「認知勞力」開始動手。
Gen AI(生成式 AI)不是只能推薦影片、幫你選廣告,它已經能輸出內容、寫程式、寫企劃、做摘要、做分析,甚至能寫出一份 proposal、計算一個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問題就來了:
如果 AI 一秒鐘能產生 100 個版本的企劃、100 個版本的文案、100 種 CSS layout、100 種 API 程式碼,那麼那些靠「執行一件事情」賺取薪資的人,還有多大的不可取代性?
於是有一句話,就變得非常經典而且準確:
AI 讓「做事的人」變得不稀缺
而讓「知道什麼事情值得做的人」變得更有價值。
裁員看起來像成本控制,其實本質是一種資源重新配置 ——
把資源從「人力產出」轉向「決策與方向」。
以前價值在「我能把事情做出來」,未來價值在「我知道哪件事值得做」。
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觀。
未來真正的分界點是 ——
你的工作本質,是「執行」,還是「判斷」?
AI 擅長執行,AI 不擅長判斷。 AI 可以做事,但 AI 不知道「哪件事比較重要」。
因此:
- 能定義問題的人
- 能看懂商業邏輯的人
- 能判斷 trade-off 的人
- 能把需求抽象成可被驗證的人
未來反而會比今天更值錢。
未來不是輸在「你不會使用 AI」。
而是輸在「你沒能力讓 AI 幫你產生 10 倍產能」。
亞馬遜不是最後一家,這種裁員潮,只是一個開場。
真正的考題,是:
在 AI 可以寫 code、寫企劃、寫報告的時代 ——
你能提出 AI 做不到、但仍然必須做的問題嗎?
人類不會消失,但價值的排序正在重新洗牌, 下一代的職涯黃金線,不會是「做得快」,而是:
我知道什麽時間該做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