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台灣,曾被外界稱為「海盜王國」,以仿冒與代工聞名。那是一個拚勁十足、卻資源有限的年代。
隨著技術提升與品質穩定,「MIT」逐漸從廉價代名詞轉變為品質保證。無論在電子、機械、自行車或紡織產業,台灣企業靠著誠信與實力打入全球市場,也贏得了「世界工廠」之外另一種名聲——「精密製造的島嶼」,台灣的產業也拿下許多光榮的世界第一。
然而,當成功的企業開始追求更大的規模與利潤,九○年代起,登陸設廠成為潮流。低廉的土地與人力成本吸引了大量台商西進,也讓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中再度擴張。只是,當中國的人力紅利逐漸消失、經濟轉趨保守,不少企業又將重心轉回台灣。
但這時的台灣,面對的卻是土地昂貴、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等新挑戰——而「壓低人力成本」又再次成為最直接的競爭手段。
捷安特事件:一面映照結構問題的鏡子
捷安特事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美國海關以涉嫌涉及「強迫勞動」為由,暫時扣留其部分產品。事件仍待調查釐清,但它已引發外界對台灣用工制度的關注。
在全球供應鏈高度透明的時代,企業的競爭不再只在價格與品質,更延伸到勞動條件與社會責任。
台灣目前約有八十多萬名外籍移工,廣泛分布於製造、營造與長照產業。他們支撐著產業運作,也讓企業得以維持成本優勢。這種模式短期有效,長期卻可能削弱產業升級的動能。
在國際規範愈趨嚴格的情況下,美國《關稅法》第307條與歐盟「企業盡職調查法」(CSDDD)都要求產品必須證明未涉及強迫勞動。企業的社會責任,已不只是道德問題,而是市場准入條件。捷安特事件因此不僅是企業的挑戰,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整體產業結構的隱憂。
從低價到價值:下一步的選擇
回顧台灣產業三十年的發展邏輯,當利潤被擠壓時,最常見的應對方式就是尋找更便宜的勞動力。這種策略在全球化初期或許奏效,但如今已難以為繼。
全球市場正在重新定義「競爭力」──它不僅是效率,更是責任;不僅是價格,更是信任。
台灣從仿冒起家、以品質立足,如今正面臨另一場進化的挑戰。真正的競爭力,不該只是壓低價格,而是讓每一份勞動,都能被合理尊重與回報。
這或許正是捷安特事件留給整個產業界最重要的一堂課。
巨大為什麼被美國指控強迫勞動?暫扣令殺傷力有多大?台灣法規跟歐美有哪些落差?【8分鐘看懂天下】Ep.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