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婁燁
主要演員:郝蕾、郭曉冬、胡伶
上映:2006 / 2025

首映 19 年後的經典之作,仍無法在導演婁燁的家鄉見光,身為台灣影迷實在幸福。(今年已看了多部在導演的出身國都難見的片)
就中文世界的文藝愛情片來說,除了王家衛,婁燁的鏡頭必須有一席之地的,最近連連重映的《頤和園》和《蘇州河》各自動人。
《頤和園》更是一禁成名。但從婁燁這位第六代導演的生命經驗來說,要比喻一段從青春到後青春期的動盪愛情,想到「那一年的六月」是多自然的事。
即使婁燁提過:「整個就像是學生和政府的一次做愛,沒做好、做得很難受。然後政府打了學生一個耳光,打得太重了、流血了。」
但我也認為,它多數成分就是愛情片。也正因如此,顯得該國薄薄一片的玻璃心,畏懼一部愛情片?在 2006 年裸露的電影必須禁?婁燁後續談的,甚至認為這個賞耳光的渣男,後續為了彌補,不斷求進步。

回到愛情。我覺得,愛情真正在處理的是——自我。
余虹這個看似不羈、混亂、詩意、神秘的女子,思想與身體是連動的,身體即思想。她自述,用性愛來傳達自己的善良;在陽光下(或許意指大庭廣眾、社會之中)她只看見自己的邪惡、冷漠。
「戰爭中你流盡鮮血,和平裡你寸步難行」
從朝鮮邊界的小鎮來到北京,正好撞上那個大時代、大社會,一切太快、太擠、太龐大,太疏離、太刺激。
有些情緒或外來的雜訊,靈魂來不及處理,但身體都接住了,然後只能不斷找出口,而在青春時,那會是愛、是性。在動盪歲月下,青春會上了血清素、多巴胺的癮。
片中的性,都是那麼的衝動、激情、不顧一切般。

而難的是高潮之後的聖人模式,如余虹說的「和平裡寸步難行」。飾演她的郝蕾說,真正難熬的是「重複」。對呀,日復一日的平淡,就像笨重的坦克,如果你駕馭不了它,那會輾平一切的。
而婁燁的鏡頭與旁白愈詩意(真的好美好文藝),吃過關係的虧、吃過寂寞的虧、吃過自我認同的虧的人,就愈是悲傷。當時離開電影院,不少人就坐在華山各處,各自沈澱。
這是不可能再複製的作品了。

不可能再借用北京的氣味,早已不同;不可能再重現那個意識正奔放、正衝撞的大時代;不可能再回去那個純文學、資訊隱晦又慢的時代;難以再平衡年輕任性的詩意與才能;也很難再找出兼具美麗純真神秘的郝蕾,和前衛卻敏感氣質的李緹。
by Rhy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