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講的不是那種「硬推式」的銷售,而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思維模式。

我其實是帶著檢視自己的心情來讀的,看看自己是不是哪裡偏掉了,也順便吸收點新想法。畢竟,有時候不是你不會銷售,而是觀念久了會卡灰塵。
「所有商業活動,不過就是兩方在做交易。」
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其實挺難。因為我們常常會陷入「我想拿多一點」的習慣,那真正的高手卻是懂得平衡各方利益的人,這句話對我來說很像一面鏡子,讓我意識到:業務其實不是「搶」的角色,而是那個在中間讓雙方都舒服的「樞紐」。
「陪」:最容易被忽略的銷售核心
書裡提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概念—「陪」,這是我過去在其他銷售書裡很少看到的觀點,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還想:「陪?難不成我要變成心理諮商師?」但仔細想,真的有道理,要做好「陪」,就是要認真傾聽。
不只是聽客戶說什麼,而是去想:「這個客戶未來三年可能會遇到什麼挑戰?我能怎麼陪他一起度過?」
這個想法讓我突然意識到,現在的時代產品差異真的越來越小,你我都知道,功能誰都能做、品質也都差不多。
那最後拼的是什麼?
是感受。
《情緒價值》中提到:
功能價值人人會複製,資產價值要靠運氣,但情緒價值,只能靠人來創造。
所以當客戶感受到你不是在「賣東西」,而是在「陪他解決問題」,那關係就完全不同了。有時候他可能還沒決定買什麼,但心裡已經決定「要跟你買」。所以說,「陪」其實不只是服務態度,而是一種長期的關係經營。
掌握主導權:從「比較基準」開始
我相信每個業務都問過自己這題:「怎樣才能在談判裡拿回主導權?」
答案其實很實在,那就是掌握比較基準。
對客戶來說,「貴不貴」、「值不值」,其實都是相對的,他不是在比較你的報價,而是在比較你給他的「參考框架」。只要你能設定這個框架,你就能引導他的思考節奏。
這時候,書裡提了一個我覺得超實用的小技巧:「創造選項」。
當你提供三個方案時,你其實是在幫客戶建構一個「決策框架」:
- 高端選項:幫主推方案背書,給人品質保障;
- 低端選項:設立底線,襯托中間方案的合理性;
- 中間選項:自然成為「最剛好」的選擇。
這樣的設計,能讓客戶從「被說服」變成「被協助」。你不再是那個「拜託買一下」的人,而是「幫你做決策」的人。
差別在哪?
就差在主導權在你這邊。
銷售,其實是陪人變好的過程
看完,我有個小小的感想:最厲害的銷售,其實都不太像在賣東西。
他們講話不快、不推銷,反而更像一個真誠的朋友,在陪客戶面對問題,幫他找到下一步的方向。當你從「推」變成「陪」,從「說服」變成「協助」,銷售這件事就不再只是交易,而是陪人一起變好的過程。
所以如果哪天有人問我:「你覺得怎樣才是最強的銷售?」我大概會笑著說:「那應該是那個,能讓客戶想起來就覺得被理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