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個人品牌或部落格時,我們經常充滿想法,但最關鍵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想法有效地「執行」與「輸出」。

《執行力的20個槓桿》正是為了解決這個核心問題而生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透過一次次的行動累積而成,無論是專業知識、創意,甚至是愛人的能力,都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執行所堆砌起來的。
檢視過程,重新定義問題
書中強調,執行並非盲目地埋頭苦幹,而是一個不斷反思與修正的動態過程。我們必須認真審視每次執行的結果,一旦發現成效不彰,就該立即重新定義問題,並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這也點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
過程的價值有時不亞於最終目標
當然,這並非要我們偏廢任何一方,一個明確的最終目標是前進的方向。
如同尼采所言:「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當我們找到達成目標的迫切理由,自然會想盡辦法去實現它。
對抗惰性,建立行動意識
然而,人的天性總是傾向輕鬆與省力,這也成為執行的最大阻礙。因此,我們需要改變一下思維,我們要去「欺騙」我們的大腦,進而去行動。
關鍵在於,停止為自己尋找「不能做」的藉口,而是專注於發掘「必須做」的理由。即使只是踏出微小的一步,都遠勝於停滯不前,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已經開始了。
不過,書中也提醒我們一個常見的心理陷阱,稱為「低層次思維策略」(Low-level Thinking Strategy),當我們面對一件真正重要卻又充滿挑戰的任務時,往往會選擇去做其他較簡單、要求較低的事情來逃避壓力。
所以,我們需要時常自我對話:「我現在做的是最重要的工作嗎?我是否為了逃避某件困難的事,而選擇了眼前的安逸?」只有誠實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真正走在目標的正確道路上。
詩人約翰.格林李夫.惠蒂埃(John Greenleaf Whittier)曾經這樣說道:「在這個世界上,用語言和文字能夠表達的最悲傷的話是『要是~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