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得下不完美的慈 💭 《人慈》這本書,描寫人性本善的理想,讓人渴望相信人間仍有光。 但真正的善,從不潔白無瑕。 人之所以為人,正因為我們在矛盾、恐懼與私慾中,仍願選擇那一點溫柔。 慈,不是完美的聖潔,而是一盞在人間閃爍的燈。 --- 看了 Yuni同學 寫的:《人慈》:你以為的人性也許全是錯的 我心裡浮起一種微妙的矛盾感。 布雷格曼寫得溫柔,也真誠。 他讓人重新相信:人類天性善良,只是被恐懼與體制扭曲。 這樣的主張很美,也很誘人。 畢竟,在一個人心漸冷的時代,誰不渴望相信善良仍是底色? --- 但我仍忍不住想問—— 若人真的天生向善,那些在歷史、戰爭、或現代社會裡不斷重演的殘酷與欺瞞,又該如何被理解? 難道那些作惡的,只是被制度驅使的受害者嗎? 我想,也許人性並非只有光與影的二分。 人是動物,也是思想者;我們被理性約束,也被慾望牽引。 善與惡固然分明,卻常常在人的抉擇中交錯並存—— 因為一個出於愛的行動,也可能帶來傷害; 一個出於恐懼的退縮,卻也可能成全了他人。
人的心,往往同時握著光與影, 而那份矛盾,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 --- 這正是我對《人慈》的質疑所在。 它太理想化,太乾淨,彷彿人只要被理解、被愛,就不會再犯錯。 但真正的慈悲,不應只屬於完美的聖人; 它也應該容得下那些帶著私心、猶豫與恐懼的善意。 --- 我相信人性中確實有光, 但那光並非恆亮的天火,而是被風掀起又重新燃起的燭焰。 真正的「人慈」,不是去證明人性本善, 而是去理解人之為人的複雜, 理解那份「想做對的事,卻常常做不到」的掙扎。 然而,理解並不等於縱容。 看見人性的不完美,不代表我們要向惡妥協; 相反地,正因為明白墜落有多容易, 我們才更該珍惜那每一次仍願意選擇善的勇氣。 --- 🔥 或許,「人慈」真正的價值,不在歌頌善, 而在提醒我們—— 面對黑暗仍願意守住一點光,那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慈。 💬 願我們都能在理解之中,仍不放棄成為溫柔而清醒的人。 — 思辨者•享&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