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投資哲學、流派、操作方法、心態、知識體量、資金體量…的探究與定位是每個投資人終其一生的旅程。我認為對於追求卓越的投資人而言,找尋與創建適合自己投資心法與流派是必須且必要的。致力於研究,並隨環境與市場變化做出適當的修正與知識更新,才能最大程度在普遍不理性的市場中累積資本並獲利。
很顯然的,投資初期的我,並沒有固定的投資路徑與準則;在投資歷程初期(2025/4~2025/7),我嘗試過美股複委託當沖、台股隔日沖、短波段操作、追高、追尋市場熱門題材(穩定幣與虛擬貨幣相關題材)、嘗試長期投資人思維與短期投資人策略、賣出「長期投資」部位(簡單來說,就是殺漲,對於貪婪的恐懼蒙蔽我的思緒,多麼諷刺)…幸運的是我還年輕(換而言之,風險承擔能力較高),能在多次嘗試不同操作方法後做取捨與累計經驗資本。
我認為失敗的投資經驗與打擊絕對是之於投資人、或任何領域參與者成長的關鍵養分。批判的方向是對於新手投資人過度焦躁、急於表現、狂傲自大的傾向。適用於警醒剛進入市場的興奮投資人、與進入市場已久,卻未給予自己的投資風格定位的投資人、與仍然依賴市場消息,順風轉舵的投資人。失敗的經驗絕對能帶給任何人意想不到的收穫。但是不斷的失敗與不反思、不理性絕對是殺死投資人信心最鋒利的刀刃。
探索自我的投資方向是一輩子的旅程。理想的個體投資理論應從大量閱讀、廣泛吸收知識與增加投資經驗(或任何有助於增進個人知識與經驗存量的活動)來做調整與自我研討。這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且我也很難相信新手投資人能在短時間定調自己的投資方向與哲學(誠實來說,就算是老練投資人,也很少能做到)。
我思考出的具體的改進方向與建議為:「嘗試、探索、思考、調整」
透過「嘗試」,在資本市場中操作或嘗試投資方法以累積經驗、透過「探索」,如閱讀、寫作、調查、與專業投資人晤談等增加能整體知識與經驗儲備並建立更立體的知識與經驗體量(這裡我同意查理‧蒙格的「多樣化思維模型」主張。以立體與深厚的知識儲量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型態)、透過「思考」激發投資靈感與市場背後可能的相互關係(與風險)、透過「調整」(亦可說是反省),隨環境與時間具象化自己的投資哲學,使自己成為更專業、更成功的投資人(以上種種都是相互關聯的,跟金融市場一樣,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普通投資人缺少對市場的恐懼與對自我無知的認識、或對判斷的自信(當然,還有懶惰與自傲)。特別是牛市與在牛市開始投資的投資人,容易低估風險的影響力與不理性所造成的資本損失。也就是說,過度好的市場環境會用「貪婪」與「自傲」蒙蔽投資人的雙眼,過度壞的市場環境會用「恐懼」與「自卑」衝擊投資人的思緒。
種種不理性因素時常干擾投資人的策略。相信廣大投資人都有明明對市場、總體經濟環境、股價走勢判斷正確,卻被短期內與策略背道而馳的波動與市場消息所影響、或被沖昏頭腦、失去理智衝進明顯過熱的市場題材。
以上例子側面應證個人固有的投資哲學重要性。我的觀點認為,沒有人有一套能適用於任何狀況、任何市場、任何商品的投資哲學。重點在於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向(可以是借鑒投資大師的哲學與自我探索的歸納。但是不建議完全採用任何大師的投資法則,因為那些法則適用於他們,不一定適用於你)、跟著市場方向指引做判斷與策略構思、有紀律的遵守自己的策略、在出現錯誤時反思與修正投資策略或投資哲學,由此雕琢出最適合投資人自己的投資法則,使自己能在市場上生存並贏得應有的報酬。
總而言之,為規避因不定調的投資哲學而可能造成的資產損失機率,我認為「嘗試、探索、思考、調整」的並行投資探索策略適合新手投資人與樂意學習者在市場中對自我定位做嘗試與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