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即將審議「停砍公教年金」相關草案之際,台灣社會再度被拉回那場歷經數年辯論的年金改革戰場。七年前,當改革終於上路時,它不僅化解了退撫基金即將在2031年破產的危機,更將這一隱憂延後至2049年,同時節省超過2500億元回饋財政。這是民主程序的勝利,是跨黨派共識的結晶,卻也成為今日藍白陣營試圖逆轉的靶子。面對通膨壓力與生活成本上漲的現實,呼聲要求檢討改革的聲浪並非無稽,但若一味走回頭路,恐將放大職業間的落差,埋下更深的世代不公種子,讓納稅人共同承擔無謂的財政黑洞。
回顧改革的初衷,年金制度本該是社會安全的網,卻在過去演變為「繳少、退早、領多」的失衡狀態。公教人員退休月退俸平均達5.4萬元至5.8萬元,相當於現職薪資的近七成,這在OECD國家平均所得替代率僅50.7%的背景下,已屬偏高。更何況,公教撫卹最低保障金額約3.2萬元,遠超勞工、老農與國民年金の上限——後者逾200萬人每月僅領不到4000元,老農津貼51.5萬人則僅8110元,勞保勞退1048萬人最多2.5萬元。 這樣的對比,不是單純的數字遊戲,而是赤裸裸的職業不平等。若反年改草案強行停降所得替代率,退撫基金破產時程將從2049年提前至2042年或更早的2039年,銓敘部已明確警示,這不僅是基金收支失衡,更是政府預算的隱形炸彈。 屆時,填補缺口的責任將落在所有納稅人肩上,意味著教育、醫療與基礎建設的資源被擠壓,弱勢長輩的國保福利更難望見補足8000元的曙光。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場爭議對世代正義的衝擊。年輕世代正役公教人員,面對薪資成長遲緩與生活壓力,卻要目睹退休前輩享有隨現職調整的「惡中之惡」條文,這種被剝奪感豈止是心理負荷?它將侵蝕公部門的吸引力,放大勞工與公教間的鴻溝。衛福部2025年最低生活費數據顯示,各縣市每月約1.5萬至2萬元,一至四口家庭平均支出2.5萬至3.7萬元;公教退休金已足維繫基本生活,甚至高於五成各年齡層受薪階級的收入。 藍白陣營以物價攀升為由,忽略年改已內建CPI正負5%或每四年檢討的機制,並已調漲6%,這難免讓人質疑:是真為退休者著想,抑或只是政治操作的幌子?放眼更廣,這不只是內部議題,更是台灣整體韌性的考驗。藍白推動的諸多法案,從預算刪減到不在籍投票,均被指為系統性破壞,開啟國防、民生與經濟的破口,間接助長外部勢力滲透。 年金若被惡修,財政缺口將放大,少子化與高齡化下的保險基金更雪上加霜。反之,持續改革才能弭平不義,打破不公——如民進黨團提出的國民年金法修正草案,盼中央地方共擔,補足弱勢月領8000元,這才是負責任的解方。 社會需要的不該是短視的逆轉,而是全面檢討,讓勞保、國保與公教並軌,確保每位台灣人都能安享晚年。
歷史不會重演舊錯,台灣更無需在民主進步的軌道上煞車。當改革面臨十字路口,我們呼籲立委們以數據為鏡、以未來為念,拒絕讓政治算計凌駕社會公平。唯有守住這道防線,台灣才能在風雨中屹立,給下一代一個不負債的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