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棒球史上,「兄弟象」不僅是賽場上的傳奇,更是無數球迷心中的精神圖騰。那黃色調的象徵、那份從草創時期延燒的「兄弟」情誼,早已超越球場邊界,成為台灣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然而,近日中信集團贊助中國「中國棒球城市聯賽」(CPB)旗下「上海兄弟」隊伍的消息,如同一記意外的壞球,直擊球迷心臟。這不僅是品牌設計的雷同,更是對本土文化符號的無心挪用,點燃了百萬象迷的怒火,讓人不由得反思: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灣的體育資產該如何守住自己的根?
事件源於「上海兄弟」隊徽與中信兄弟的高度相似:同樣的「兄弟」核心意象、象相關的吉祥物設計,以及那抹熟悉的黃色主調,讓人一眼難辨。球迷在社群媒體上炸鍋,從中信兄弟官方臉書粉專「兄弟Fans Club」湧入的留言洗版,到其他社群平台上的激憤討論,無不透露出深層的不安。「把象送給對岸?」「這是玷污我們的信仰!」這些呼聲,遠不止於視覺混淆,而是對歷史傳承的痛心。 一位資深象迷在社群平台直言:「中信在中國贊助的棒球隊,名字也是兄弟,LOGO也是黃色大象,百萬象迷不生氣嗎?」 這種情緒反應,迅速從個別不滿擴散成集體抗議,甚至有人揚言退票或燒球衣,凸顯出球迷對球團的忠誠,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樁跨海贊助夾雜的兩岸敏感脈絡。中國近年積極布局體育產業,試圖透過「交流」之名,吸納台灣人才與資源。旺旺集團贊助的「長沙黑皮」隊伍,已被視為類似「複製」本土資產的先例,如今中信的介入,更讓人聯想到更大的圖謀。網路上有人剖析:「中國的目的就是要掏空台灣,降低台灣的國家認同,重金聘請台灣球星赴中,以交流之名行統戰之實。」 即便聯賽預計明年才開打,這消息已如漣漪般擴散,影響不只象迷,而是整個台灣棒球生態。球員可能面臨高薪誘惑,基層培育的成果恐被分流,而球迷的熱情,若被一次次的情感傷害稀釋,誰來維繫中職的活力?中信集團雖對本土棒球貢獻良多,從薪資投資到青訓支持,皆有目共睹,但此次不避嫌的作法,無疑放大品牌混淆風險,讓公關危機一觸即發。至截稿前,球團尚未正式回應,僅讓輿論如野火般蔓延。當然,少數聲音試圖以商業理性化解紛爭,主張企業擴大市場乃天經地義,「他們發展他們的,我們打我們的」,兩者並無衝突。這論調聽來中肯,卻忽略了棒球在台灣的獨特定位。它不是純粹的生意,而是文化載體,承載著從日治時期到解嚴後的草根故事。當「兄弟」精神被輕易移植對岸,豈止是logo的借用,更是對台灣主體性的無聲侵蝕?正如網友所指:「中國又沒有發展職棒的市場,中信去中國投入人員和金錢,哪是為了錢?根本是統戰而已。」 在當前地緣氛圍下,企業決策應更審慎考量其對本土認同的衝擊,而非僅以利潤論英雄。
這場風波,實為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在全球化與本土守護間的艱難平衡。對中信而言,及早澄清立場、調整贊助細節,或許能撲滅怒火;對球迷來說,這是凝聚共識的契機,提醒我們:棒球的熱血,源自台灣的土壤。唯有團結守護這些文化符號,方能讓「兄弟象」永遠在台日交流賽中昂首挺立,而非淪為他山之石。讓我們以理性抗議,化危機為轉機,確保台灣棒球的未來,永遠閃耀屬於自己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