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那個以前只會黏在我身邊的小寶貝,竟然到了一個可以自己「拿著有注音的書朗讀」的階段了。昨天他甚至念了一段像心經一樣的文章給我聽,念完還得意洋洋地說:「媽媽,我都會念喔!」
那瞬間真的很像在看小孩偷偷開啟了新的功能一樣。
大寶從中班開始念幼稚園,是家裡附近國小附設的幼兒園。大班升小一時,我就注意到他的注音拼音好像還不太熟,於是幫他報名了正音班,兩個月的課程,想說讓他先暖身一下。
第一個月,老師主要讓孩子先適應環境,課程比較輕鬆,有一些注音複習、英文字母、還有他最愛的手作課。每天回家他都跟我分享今天做了麵包、披薩,或是什麼神秘小作品。我後來才發現,他的記憶重點完全落在「動手做的東西」,可能對他來說,那些課比注音本身還可愛吧。
第二個月開始,課程就正式起來了,還會帶孩子預習國小的內容。但每次我在家陪他複習時,總覺得他好像「懂一點,但又不是完全懂」。後來只好請老師再幫忙加強一下,幸好老師也很願意協助,真心感謝。
上小一後的第一次數學小考,他考得不太理想。那時我才發現,他雖然「會拼音」,但念完一句話後,前半句已經忘記了,所以根本不知道題目在問什麼。說穿了,就是閱讀理解還沒跟上。
於是我買了一些評量,每天陪著他練習一點、閱讀多一點。這幾次測驗下來,真的看得出來他在進步。最近他甚至會自己拿著書,用注音出題考我,一副「我是你的小老師」的模樣。看他這麼有參與感,我其實超開心——原來每天陪他練習真的有用。
但開心之餘,我也會忍不住想:我會不會逼他太緊了?他才六歲耶,小小的肩膀是不是承了太多「期待」?
回頭想想,我大概也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大人的期望影響,把壓力放在孩子身上。或許我也該思考,什麼方式對他才是最舒服、最適合的。
最後,也想把一句小小的祝福送給讀到這裡的你:「願你在陪伴孩子、面對生活、或照顧自己的路上,都能給自己一點緩衝的空間; 願那些讓你心累的課題,最後都能變成你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小風景。 我們都在學著慢慢變好,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