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件到生命:PRD 只是起點
寫完第一份 PRD 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會有一種錯覺:「我好像離產品更近了。」但那只是一個幻覺。PRD 讓你的想法有了形狀,卻還沒有生命。它可以被解讀、被評論、被修改,卻還不會自己動。那是一種半完成的狀態,一張等待呼吸的設計圖。這正是大多數創作者卡住的地方。因為他們以為完成文件,就等於完成創造。
但真正的創造,不是讓別人懂你想做什麼,而是讓你能「親眼看見它動起來」。
傳統的開發跟 Vibe Coding 「做」起來有什麼不一樣?
在傳統的產品流程裡,「想法動起來」這件事,往往不屬於創作者。你得交給工程師、交給團隊、交給時間。你畫線框、寫需求、比喻「我想要的感覺像是……」,然後等。等溝通,等排期,等版本釋出。當結果回到你手上時,才發現原來那份文件只是翻譯稿,它記錄了意圖,卻失去了溫度,更慘的是:你可能拿到一個根本不是你要的東西,你要生氣也不是,還可能被說:是你需求講的不明確,甚至被笑是「隕石流」本隕石。
(附註:隕石開發(Meteo Fall、メテオフォール型開発)有別於瀑布開發(Waterfall)、敏捷開發(Agile)等會出現在教科書上的正規方法論,它是 2018 年時在日本工程師社群中以戲謔的形式出現的一個名詞,意指有一個「天神」般存在的老闆,無論我們先前規劃地多完整、開發地多順利,只要他一聲令下,前面所有的規劃、開發都要因應而改,就像是隕石擊落在地球上一般,原本的建設都會付之一炬、功虧一簣,所有東西都要從頭來過。來源)
但在 Vibe Coding 的世界裡,這一切被改寫了。它讓語言第一次擁有了執行力。不是靠寫程式、也不是靠複製模板,而是透過對話,讓邏輯自己跑起來。那種感覺,就像你從紙上吹了一口氣,看著文字長成會動的東西。這不只是工具的進步,而是一種創造方式的翻轉,從「交代需求」變成「實際實現」。
Vibe Coding 可以是另外一種開發的途徑
我喜歡把這個過程想成一場「生命的啟動儀式」。你寫完 PRD,只是定義了器官與骨架。而當你透過 Vibe Coding 把它丟進系統裡、讓 AI 理解、生成、運行,那才是第一次注入血液。那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奇妙的震動,原本只存在腦海裡的東西,突然有了動靜。
這就是為什麼我總說,Vibe Coding 並不是教你寫程式,而是教你讓語言重新成為創造的引擎。因為當語言能被執行,創造就不再被技術門檻限制。一個人,也能擁有整個團隊的節奏。最適合學習 Vibe Coding 的不一定只是工程師,而是有想法的行銷人、老闆以及一人公司超級個體的你。
三個角色的誕生:讓系統開始呼吸
當你第一次看見自己的 PRD 在螢幕上「動起來」,那份興奮往往會被另一種情緒取代:不安,因為你可能會開始問自己「我寫的這些真的是對的嗎?」很正常,因為多數的我們,可能根本看不懂 Gemini 在第二章最後,幫我們生成出來的那些技術規格在寫什麼,而這時卻不一定有人問,你可能被逼得要獨自升級。
AI 工具也有最適合的角色嗎?
但 Vibe Coding 的好玩之處在於,它讓你一個人也能擁有一個團隊。不是幻想中的「我一人分飾多角」,而是你真的有三個不同風格的夥伴: Replit、Windsurf、GitHub 他們就像一個開發團隊裡的最需要的三個角色:
- Replit 是那位快手型的前端工程師,總能讓你的想法最快成形
- Windsurf 是那位邏輯嚴謹的後端工程師,負責把雛形打磨成穩定的結構。
- 而 GitHub,則像那個永遠不會請假的 PM,默默地記錄所有變化、保持全隊的步調一致。
這三個角色的出現,讓「一人創作」第一次具備了團隊的節奏。你不再只是輸入文字,而是在協調三種節奏:創造、打磨、對齊。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我想教你的 Vibe Coding 並不是只教你操作 AI,而是教你如何編排一個由 AI 組成的團隊。
他們之間的互動,構成了整個 vibe coding 工作流的脊椎。
Replit 讓語言第一次被執行,讓你的想法有了聲音; Windsurf 讓語言的邏輯被理解,讓你的節奏有了層次; GitHub 則讓這一切被記錄下來,成為你可以回溯、複製、甚至傳承的系統。
你不要單純的把這三個服務只當成是工具,反而要思考的是他們角色的分工。當你開始懂得用這種方式思考,你就會明白:
AI 並不是取代人,而是在一人公司裡幫你重組「工作的形狀」。
而接下來,讓我們從第一位成員開始介紹,那個最熱血、最具現場感的夥伴:Replit。
快手型前端工程師 Replit:讓想法第一次跑起來
在 Vibe Coding 的世界裡,Replit 是那個最衝、也最迷人的夥伴。他不會跟你討論長遠規劃,也不在意文件結構完不完整,他只在乎一件事:「能不能先動起來?」
這個「為什麼要動起來」的理由,其實很深。因為所有創作的動能,都來自第一個成功運轉的瞬間。就像音樂人第一次在錄音室聽見 demo 跑出聲音,或設計師第一次看到原型滑動起來,那一刻不是完成,而是燃點。你會突然明白,原來這東西是真的。原來你腦中的邏輯,真的可以被世界執行。
你只在意技術債,但我看的是......
其實以前我有跟工程師不愉快的合作經驗,當我的需求開出去了,接下來我卻只能無止盡的等。時間給工程師開、進度由他抓,但是在這個等待的過程裡,我就真的有點像被困在水裡,只能默默的期待「事情的發生」,而缺乏了一口可以讓公司繼續續命的一口氣。
Replit 就是為了這個「第一口呼吸」而存在。它是一個能讓想法即刻變成行為的系統。你不需要安裝開發環境,不用設定伺服器,也不必理解那些令人頭疼的指令。只要把 PRD 放進去,按下 Start Building,AI 就會開始讀、開始組、開始生。

幾分鐘後,你就能看到那個概念在瀏覽器裡自己動了起來。 對很多人來說,那一刻幾乎是命運的分水嶺。過去你需要一整個團隊、長達數週的開發期,如今可能只要三十分鐘就能擁有一個可操作的 MVP。
那不是炫技,而是一種心理上的解放。你終於可以親手驗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永遠等待別人「幫你實現」。 Replit 迷人的地方,我在意的不只是它的速度,更多的時候它的節奏是我理想中的樣子。它讓創作變成一種「互動過程」:你輸入需求,它回饋程式;你修改文字,它即時更新結果。這種即刻的回應,會讓你進入一種專注狀態,你不是在寫程式,而是在對話。 這也是為什麼 Replit 的第一個按鈕叫做 "Start chat"
更特別的是,Replit 並不只是個工具。它像是一位在你身旁的快手前端工程師,動作俐落、反應快、總是先衝再說。當你還在猶豫該不該試,他早就幫你把雛形跑了出來。即使有錯,他也會立刻 debug,再試一次。這種「動態創作」的節奏,是傳統開發流程裡最稀缺的能量。

Replit 的 all in one 設計讓這件事成為可能。它在同一個畫面裡整合了編輯器、終端機、伺服器與 AI 助手。左邊是你的程式碼,右邊是實際運行的畫面,中間則有 AI 隨時提供提示、補完、解釋與建議。這樣的設計讓學習曲線幾乎消失,創作變成一種自然延伸。

但真正的價值,在於這些程式不只是成果,而是紀錄。每一次錯誤、每一行修改、每一段回應,Replit 都會幫你保留下來。它變成你的第一個「作品資料庫」,不只是存檔,更是一段段你與 AI 合作的故事。久而久之,那些看似雜亂的 Repo,會變成你思考的痕跡、語言的回聲、與創造力的地圖。
Replit 教會我們的事,其實是:
先讓東西動起來,再談完美。
因為唯有在動的狀態下,你才能聽見想法真正的聲音。
多個大腦的後端工程師 Windsurf:讓修改與優化變得順
當 Replit 讓你的想法第一次跑起來時,你會感受到那種「終於活了」的快感,但接下來很快就會迎來現實,因為一旦作品真的開始動,就一定會出錯:按鈕偏了幾個像素、邏輯跑錯了一個條件、資料沒有正確串接,不要以為 AI 就不會出錯,正因為他們是 AI ,所以還是會有很多東西是「生成」錯誤的,這其實沒什麼好奇怪的,請務必視為正常,因為這些細節的修正反而是第二回合的開始。
這時候,你需要的已經不只是能讓東西跑起來的快手工程師,而是一位能靜下心來幫你「整理思緒」的後端夥伴。這,就是 Windsurf 的存在理由。它的誕生,是為了解決那種「我知道哪裡怪,但不知道該怎麼改」的焦慮。
WindSurf 在 Vibe Coding 中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
因為修改是一門需要理解上下文的工作,AI 若只是機械地執行指令,很快就會陷入無限重生的循環。Windsurf 的強大之處,在於它能夠真正記得「你為什麼要改這段」,並且在修改時幫你維護全局邏輯。你不再需要用命令式語言去要求它,而是能用對話的方式讓它理解你的意圖。你說:「我想讓這個畫面更乾淨一點。」它會幫你重新整理結構、移除多餘的層級、甚至優化命名。
Replit 是熱血、即刻、充滿衝勁的,而 Windsurf 則是沉著、冷靜、專注於結構的。它讓 vibe coding 的節奏變得平衡。你在 Replit 裡實驗,在 Windsurf 裡打磨。這種切換,不只是技術上的分工,而是心態上的節奏調整。前者是創造,後者是思考。WindSurf 幫你從「能動」走向「能用」。
Windsurf 的 AI 設計哲學非常貼近創作者的直覺。它不要求你去理解複雜的開發環境,而是讓整個 IDE(開發介面)本身變成一個能被語言驅動的空間。你可以在同一個視窗裡編輯程式、啟動不同的模型、檢查錯誤,甚至直接比對兩個版本的差異。 這一切的互動都圍繞著「理解」而非「指令」。這就是為什麼我說 Windsurf 像是「多個大腦的後端工程師」,因為它不只是一個 AI,而是一整個能夠分工協作的系統。當你在修改邏輯時,它會可以選擇調用不同的模型來協助思考。Claude Haiku 會幫你補齊語法、GPT-5-Codex 會分析語意、SWE-1.5 會優化結構。這就像是你同時擁有三位思路清晰、風格不同的後端夥伴,一起在幫你打磨作品的內在節奏。
那為什麼不只用 Replit 就好?
當然,這樣的力量也需要被妥善運用。當你真正開始用 Replit 之後你會發現,現在的 token 消耗常常讓人措手不及(簡單一個字:貴!)
而 Windsurf 在這點上顯得更為寬容。升級到 Pro 方案後,每月會獲得 500 次 prompt credits 的使用額度,足以支撐你的日常開發節奏。更關鍵的是,除了那些需要扣點的高階模型外,Windsurf 也內建了多個免費可用的模型,像 GPT-5-Codex 與 SWE-1.5,都能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完成大多數優化任務,關鍵是:非常夠用。

這讓你能夠以非常低的代價,完成從「生成」到「精修」的全流程。 但我最喜歡 Windsurf 的地方,不在於它多聰明,而在於它「會陪你想」。有時候我修改一段程式,也不是因為它錯,而是我想試試另一種邏輯;有時候我只是想觀察不同寫法的差異,它也能快速建立版本並幫我比較結果。這種互動讓開發變得像是與一位懂你的工程師對談,不急不躁、理性而有溫度。

Windsurf 讓創作重新回到「磨」的狀態。Replit 幫你衝出雛形,而 Windsurf 幫你靜下來雕刻。它教會我們,開發不只是速度,更是一種節奏的平衡。當你在這樣的流程裡反覆切換,你會發現自己開始進入一種新的創作狀態,你不再害怕改變,因為你知道每一次修改,都是在讓作品更接近你想傳達的核心。
對我而言,這就是 Windsurf 的價值。它不只是技術工具,而是一個能讓思考成為藝術的環境。它讓我們從「會用 AI」變成「能與 AI 共創」。而當 Replit 負責讓想法跑起來、Windsurf 負責讓結構成形時,整個 vibe coding 戰隊的節奏也開始穩定下來,準備迎接第三位夥伴,那個看似安靜,卻讓整個系統能長期穩定運作的存在。
輔佐你掌握全局的神級 PM:GitHub
當 Replit 讓產品第一次跑起來,Windsurf 幫你把結構打磨順暢,接下來會出現更多新的問題:
- 「我改過的地方,AI 會不會改壞?」
- 「我昨天改過的版本,今天要怎麼找回來?」
- 「我在 Windsurf 改過的檔案,Replit 那邊還能同步嗎?」
這些問題乍看瑣碎,卻是從「玩具」邁向「系統」的門檻。因為當你開始頻繁修改、反覆實驗,你就需要一個能幫你「記得一切」的人。
這個角色,就是 GitHub。
Github 不就只是放很多程式碼的地方嗎?
它不是工程師,也不會寫程式,卻像一位永遠不會請假的 PM,默默地在每個版本之間建立秩序。對很多初學者來說,GitHub 的名字聽起來有點抽象,似乎只是放程式碼的地方,但在 vibe coding 的脈絡裡,它其實是一個溝通中樞。它記錄你每一次 push(提交)、每一行修改、每一段註解,甚至能幫你回溯任何一個歷史版本。
換句話說,它不只在做「儲存」,對我們來說,最有價值的是「時間管理」。
Replit, Github, Windsurf 彼此之間怎麼合作?
想像一下,Replit 是你線上測試的現場工坊,Windsurf 是你本機打磨的專屬工作室,而 GitHub 則是這兩個空間之間的空中管制塔。你在 Replit 做了新功能、試著調整一個 API,測試成功後只要 push 到 GitHub,它就會自動記錄這次更新的內容與時間。當你回到 Windsurf,只要 pull 最新版本,系統就能立刻同步 Replit 的變動。這樣一來,兩邊的 AI 都能在各自的空間裡理解彼此的最新狀態,不會重工、不會覆蓋,也不會「誰改誰的又亂掉」。這就是 GitHub 的神奇之處,它讓不同節奏、不同個性的夥伴,可以在同一份作品上協奏。

對我來說,GitHub 就像一位冷靜卻極度可靠的專案經理。它不會干涉開發內容,也不給意見,但它會幫你保留所有歷史痕跡。當你想回頭看「我們當初為什麼這樣設計」、或需要比對「哪一版比較穩定」時,它總能在瞬間幫你打開那個時空的快照。這種「可回溯性」不只是方便,而是創作安全感的來源。因為當一個系統開始成長,你就不再需要害怕實驗,因為所有錯誤都能被復原,所有探索都有紀錄。
更關鍵的是,GitHub 不只是在管理你與 AI 的協作,它還在教你一種思考方式:如何讓創作成為一個可持續的過程。當你開始理解 branch(分支)、commit(提交)、merge(合併)這些詞的時候,你其實是在學會如何讓多個版本的自己並存。這不只是程式邏輯,而是一種創作者的心理成熟:學會同時擁抱進化與回顧。
而當你把 Replit、Windsurf、GitHub 三者串連起來,整個 vibe coding 戰隊的節奏就會真正形成。Replit 讓你的想法第一次呼吸,Windsurf 讓邏輯與結構成形,而 GitHub 則讓這一切能夠被記錄、被複製、被傳承。從「我想要做一個產品」到「我有一個能被維護的系統」,中間的差距,不在技術,而在這份秩序感。
這三位角色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微型的開發宇宙。Replit 是衝鋒者,Windsurf 是雕塑者,而 GitHub 是記錄者。他們各自專注、彼此協作,讓非工程師也能真正成為創造者。當你理解他們之間的節奏,你就會明白:Vibe Coding 的核心,其實不是「會不會寫程式」,而是「懂不懂讓世界幫你動起來」。
來,看一次我的 Vibe Coding 工作流
好,接下來我表演一次給你看。我怎麼用 Vibe Coding,從一份 PRD,生出一個會動的 MVP。不是教你寫程式,也不是教你按哪裡,而是讓你親眼看到:一句話,怎麼變成一個能運作的系統。這一段不是技術教學,而是把你帶進節奏裡:看懂發生什麼、為什麼這樣做、下一步該怎麼接。前兩章我們已經把 PRD 生出來,第三章前半也說清楚三個夥伴各自扮演什麼角色,現在就讓它們同台。
Step 1|把 PRD 丟進 Replit,讓它先「跑起來」
打開 Replit 建一個空專案,把你的 PRD(或第 2.5 篇產生的版本)貼上,對 Agent 下第一句任務:「請依這份 PRD 規劃並建立 MVP 的檔案結構與最小可運行介面。」接著請它列出待辦清單、先建骨架再補細節,最後按 Start building。通常 20~30 分鐘內你就能看到第一個可操作的畫面,甚是你可以像我做 D&D 風格塔防時,我甚至只講了一句話:「我想做個有龍與地下城(D&D) 風格的塔防遊戲(Tower Defense),請問你能協助我規劃嗎?」不用 10 分鐘一開始就有主畫面、地圖選擇、基本波數與攻擊邏輯,夠你確認方向與可行性。

Step 2|一鍵接上 GitHub,讓每一次「有呼吸的變化」都被記錄
當MVP 出來,你玩了一下覺得「還可以」但想要開始細修的時候,就可以在 Replit 的 Git 面板初始化版本控制,寫下第一個有意義的 commit 訊息(例如「Scaffold MVP based on PRD」,或是用 Replit 幫你寫好的),Push 到 GitHub。這一步的重點不是備份,而是把「現在這一口呼吸」存成時間切片,之後每次改動都能回放與比較。


Step 3|在 Windsurf 打開同一個 repo,開始「精修與對話式修改」

用 Windsurf 以 GitHub URL 開專案,先請它根據 PRD 與現況做一次架構健康檢查,接著用自然語言描述你想微調的地方,例如「把地圖選單改成三個版型並優化命名」或「把塔的升級規則獨立成 config 檔」。它會記得脈絡、提出重構建議、同時幫你比對差異。這一段是把 Replit 衝出來的雛形打磨成更乾淨可維護的結構。 接著,如果你想更完整記錄自己的思考,這裡有個進階但值得學的習慣。
Step 3.5|用分支與 Commit 把「思考」具象化,再推回 GitHub
你可以請 Windsurf 建立 feature 分支(如 feat/map-selector),每完成一個小改動就 Commit 一次並寫清楚意圖,例如「refactor: extract WaveManager to separate module」「feat: add difficulty presets」。Push 後回到 GitHub 你會看到一串能說故事的紀錄,這就是讓未來的你與任何協作者都能一眼看懂的「語言資產」。雖然這邊我不細教,未來這一步你也可以不做,但相信我:先學起來,總有一天你會用到的。
Step 4|回到 Replit Pull 最新版本,重新運行與驗收
最後回到 Replit 端 Pull 最新變更,讓系統重新 Run,看畫面與日誌是否如預期;不對就回 Windsurf 修,對了就在 Replit 再加一個微功能或一段 UI 文案,形成「Replit 衝刺 → GitHub 對齊 → Windsurf 打磨 → GitHub 回寫 → Replit 驗證」的閉環。這個迴路走個兩三圈,你的 MVP 就不再是玩具,而是可以持續生長的系統。
到這裡,你已經看見真正發生了什麼:不是在腦中模擬,而是在世界上留下可以被執行、被回溯、被擴充的軌跡。接下來,我們再把鏡頭拉回內心,回答一個更關鍵的問題: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開始,而不是等到「準備好」再動手。
最後,我想請你跟我一起想一想: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開始?
我後來慢慢發現,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不是教你多會用哪個工具,而是讓你重新感覺到「創造」這件事的溫度。過去我們被教會怎麼規劃、怎麼寫文件、怎麼開專案,但沒有人告訴我們:那些文字,其實本來就該能動。
Vibe Coding 的本質,不是取代工程師,也不是讓每個人都變成開發者,而是讓語言重新具備「執行力」。當你能把想法說清楚,AI 就能開始替你構築它。那一刻,你不是在指揮電腦,而是在和世界對話。 所以這整套流程,我們用了三個工具 Replit、GitHub、Windsurf,看起來像是在串工具,其實是在串回你自己以及打造一個協助你的系統,你還是在 Co-work ,只是他們強化了你的內心跟腦袋,它讓「想法 → 原型 → 系統」這條路線縮短到只有一個動作:開口說出來。你會開始相信,「我可以」,而不再等到「我會」。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開始的原因。因為我不想讓創造這件事只屬於少數人,而是讓每一個能說出一句話的人,都有機會讓那句話變成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