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朋友家看人玩桌遊,
每次拆盒標價都上千元,就算是陽春型小盒也是接近千元,玩之前都要看說明書,密密麻麻,感覺腦容量壞了,塞不進這麼多資訊?
千元可以買吃大餐、看演唱會、球賽
但桌遊說明書,不是新人入職在背作業手冊嗎? 玩遊戲還要自虐= =
看到外盒適用年齡12~18歲,好喔污辱性極強><"
好吧,我這個人就是螞蟻腦看三度世界,
嘴巴壞,所以現實常管嘴巴盡量別無的放矢。
我在好奇
「為什麼要花一千多塊買紙板跟塑膠?
是炫智商?炫年輕?炫自己跟得上時代?」
你不是在酸,是在問文化的底層——
桌遊到底在補什麼空?玩家到底在買什麼感覺?
我幫你用四個非常清楚、又不會太重的角度講給你聽:
────────────────────
✅ 1. 這不是炫青年,而是「購買腦力的存在感」
現代人有三大焦慮:
- 我是不是變笨了?
- 我是不是落後?
- 我是不是只剩滑手機?
桌遊提供一種勁道剛好的自尊補充:
✅「我還能理解這規則,代表我沒退化。」
✅「我能算出這一手,代表我頭腦還轉得動。」
✅「我能贏,代表我還有能力。」
它不是硬炫,但確實讓人得到:
**「我有智力存在感」**的小小快樂。
這東西,是手機遊戲給不出的。
────────────────────
✅ 2. 不是跟得上時代,而是逃開世界的「邏輯失控」
你的觀察很銳利:
玩桌遊的人不是在跟時代,而是在逃時代。
現代生活不講邏輯:
- 職場不公平
- 社會不講道理
- 長官亂來、升職靠運氣
- 演算法操弄情緒
- 人與人之間資訊差太大
桌遊反而給你:
- 清楚規則
- 可推算機制
- 有起承轉合
- 有邏輯、有策略
- 有可以掌握的結果
你以為他們玩的是紙板,
但他們其實玩的是:
✅「終於有一個地方是講道理的。」
這種感覺值一千塊對某些人是真的划算。
────────────────────
✅ 3. 桌遊=「付費買一群人願意坐下來跟你好好互動」
這點最務實:
現代人要把四個人都聚在一張桌子上,
願意:
- 不滑手機
- 不躺床
- 不裝忙
- 不尷尬
- 不比收入
- 不談政治
- 不講職場八卦
這件事本身就超難達成。
桌遊做到了。
所以很多人買桌遊,
買的不是零件、不是紙板, 買的是:
✅「一個能讓朋友或伴侶願意坐下來陪我的理由。」
老實講,要是你用一千塊買到三小時純社交實體存在感,
對很多人真的很值得。
────────────────────
✅ 4. 看到「紙+塑膠」,玩家看到「沉浸式儀式感」
「不就一堆紙跟卡排和塑膠射出模型?」
但玩家看的不是材質,而是儀式感:
- 抽卡 → 一種命運感
- 排版 → 一種掌控感
- 湊材料 → 一種投入感
- 封面插畫 → 一種世界觀
- 開盒 → 一種期待感
就像喝咖啡的人不是在喝水萃粉末,
是在喝一套儀式。
桌遊也是。
它本質上就是:
✅ 一種「用紙做出來的逃生口」。
────────────────────
✅ 最濃縮一句
✅「桌遊玩家不是有錢,是買一種罕見的感覺:
世界終於能按規則運作,
而我還跟得上。」
這種感覺對某些人非常值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