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補充保費改革」的新聞,讓許多靠股息過日的小資族炸鍋了。
衛福部原本規劃,要把「利息、股利、租金」三項收入改採「結算制」,
也就是說:不再是單筆領超過 2 萬元才要被課補充保費,而是「一年累積」超過 2 萬元就得繳,費率維持 2.11%。
這政策影響層面高達 480 萬人,預估能替健保增加 100~200 億元的財源。
什麼是補充保費?
健保費主要從薪資來,但有些人除了薪水外,還有利息、股息、租金等「資本性收入」,
這部分會額外收取「補充保費」。
目前的規則是:只要「單筆」超過 2 萬元,就要被課 2.11%。
例如你領股息 3 萬元,就要繳 3 萬 × 2.11%=633 元。
但如果你分批領,每次都不到 2 萬,就不用繳。
也因為這樣,很多人會透過「分散領息」或「拆單」來避開。
為什麼會引發反彈?
因為新制要改成「結算制」——也就是「一年內累積超過 2 萬就要被課」。
假設你持有多檔月配息ETF,每月配 3,000 元,一年下來領 3.6 萬,
過去沒事,但新制下,全年累積超過 2 萬,就要繳補充保費了。
對中高資產族,這金額只是小錢;
但對每月領 2~3 千元股息、用來貼生活費的小資族,衝擊就大了。
陳時中出面澄清:「沒有轉彎,但門檻要思考。」
他指出,2 萬元的門檻太低,等於把小資族也拉進來分攤健保費,
這和健保「量能付費、劫富濟貧」的精神不符。
也就是說,補充保費改革一直都是朝此方向討論,但「門檻太低」不合理,
未來若要改成「總所得結算制」,勢必要提高起徵額度,讓真正有資本的人來分擔。
背後的關鍵:健保財務壓力
健保每年支出不斷增加,老化、醫療進步、慢性病普及,都讓財務吃緊。
因此,政府想藉「補充保費改革」增加收入來源。
只是,若設計太急、門檻太低,反而打到「勤儉存錢、穩定投資」的群體,
讓努力理財的小資族變成替罪羊。
小資族該怎麼看待?
① 別恐慌,政策尚未定案。
目前行政院已指示暫緩,只是「方向討論」,還沒進入立法。
② 理解健保精神,但爭取合理門檻。
健保確實該健全財務,但「2 萬元起課」不符比例原則。
若真要改成結算制,起徵點應該更高,例如 50 萬或 100 萬,讓制度更貼近「量能課費」。
③ 提醒自己:現金流仍最重要。
無論制度怎麼變,能靠股息補貼生活的小資族,仍具備財務韌性。
就算將來多繳一點保費,也代表你「真的有在賺被動收入」。
這並非壞事,而是你開始跨過「勞動收入」的界線。
④ 關注長期政策、分散收入來源。
別只依賴單一股息來源,可以結合美股、美債ETF、REITs 或外幣定存,
讓收入多元化。
結語
健保改革確實勢在必行,而且依「股息、利息、房租」課徵的方向不變,
但改革不應懲罰努力理財的人。
對小資族而言,最重要的是維持現金流穩定、做好資產配置、
理解政策方向但不被短期消息嚇亂節奏。
畢竟,理財的本質,不只是追求報酬,而是建立能讓自己安心生活的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