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書不起文章〈原來我對學習的理解,全都是錯的〉真的是近年少見把《Make It Stick》,(中文翻譯《超牢記憶法》)。精華講得又生動又實作化的文章。它不只是摘要書中的理論,而是用「學鋼琴」這個具體案例,把那些反直覺的學習法落地成真實體驗
整理出這篇文的重點+延伸心得如下:
🧠 〈原來我對學習的理解,全都是錯的〉重點整理
一、核心觀念:學習的體感常常是錯的
- 學習時「感覺順」、「覺得進步快」的體感,其實常常是假進步。
- 反之,那些「卡住」、「很挫折」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大腦在重組神經連結的時刻。
- 學習的本質是大腦的「重訓」:會痛,但那就是有效的證據。
- 🔸 重點結論:別相信體感,學習要信科學。
二、Generation:一言不合就動手
- 不會?沒關係,先做再學。
- 實作(哪怕失敗)會暴露知識缺口,幫助你找到學習方向。
- 「追求挫折」而不是「避免挫折」,因為挫折是定位器+加速器。
💡 小訣竅:用「遊戲化心態」對待失敗,把每次卡關當升級任務。
三、Elaboration:用自己的話重說一遍
- 最強記憶法不是背,而是「連結」。
- 大腦是連結機器:把新知與舊知掛鉤,記憶就不會消失。
- 具體策略:
- 加法:抽象 → 具象(用例子說明理論)
- 減法:具象 → 抽象(建立模型與套路)
- 脈絡:放入歷史與背景中
🔸 記憶不是塞資料,而是建構意義網絡。
四、Retrieving:忘記了再想起來,比狂背更有效
- 「回想」本身就是一種高強度訓練。
- 核心是「測驗效應」:測驗不只是評量,而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 允許自己忘記 → 主動回想 → 錯誤修正 → 長期記住。
- 🔸 學習的關鍵不是「不忘記」,而是「會想起來」。
五、三分鐘熱度,是被科學驗證的學習法
- 「間隔重複(spaced repetition)」+「變化性訓練(interleaving)」
→ 在「快忘記時」回想,在「不同主題間」切換。 - 這種練法雖然體感很糟,但最能促進真正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 「學習與表現的矛盾」: - 練習時最順的方法,往往是考試表現最差的方法。
- 🔸 結論:三分鐘熱度不是問題,只要你願意反覆回來。
六、元技能(Metaskill):學習如何學
- 所有技巧的底層能力是「能察覺自己如何學得好」。
- 當你能夠「設計學習實驗」、「追蹤挫折→成長的迴圈」,
你就不再依賴外部課程或老師。 🔸 學習的終極目標:培養自我教學的能力。
🪞 延伸反思
問題思考方向
為什麼我們仍然習慣用「體感好」的學習法?
因為短期回饋快,但長期留存低。教育文化重視分數,而非長期能力。
如何「實踐反直覺學習法」而不氣餒?
轉換心態:把挫折視為遊戲任務、把學習進步當科學實驗。
《Make It Stick》的關鍵價值是什麼?
它讓學習從「感覺對」變成「科學對」,讓學習者不再被體感誤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