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情境——對外人溫柔、周到,話語字字斟酌;但面對親人,卻常常脫口而出一句傷人的話,甚至沒想太多?《苦盡柑來遇見你》那句:「面對不是家人的人,我把講話當成寫情書;面對我該感激千百萬倍的人,我卻像在廢紙上塗鴉。」深深敲擊了我們的心。
【那些「廢紙上的塗鴉」:其實是潛意識在傾訴】
在心理動力理論中,我們常常提到潛意識的投射與原始情緒的轉移。面對外人時,我們啟動了自我(ego)的社會面具;但面對家人,這個面具可以放下,於是那些被壓抑、未處理的情緒,便像熔岩般從安全地帶噴發。
就像你提到米阿嬤——她只是因為沒有念書,面對世界的不確定感讓她多問了一句路名,卻常常遭到不耐煩的回應。這是一種情緒防衛機制,我們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焦躁、疲憊轉嫁到她身上——因為我們知道,她不會離開、會默默承受。
【被忽略的家庭語言暴力:那一句「妳又不知道」】
當阿嬤想煮大頭菜湯,卻被一句句「你不知道就不要亂煮」打斷時,她所承受的,其實不只是語言上的否定,更是一種存在價值的被貶低。
她明明是想參與、想貢獻,卻因為不符「家人預設的角色期待」,被否決。這也和心理動力中的原始母親形象破碎經驗有關——當我們在小時候學會壓抑自己、迎合他人,就可能在長大後對親近的人無法放心表達需求,因為害怕再次受傷。
【為什麼我們對家人發脾氣比對外人更容易?】
心理動力學家認為,家人是一面移情的鏡子。我們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不願面對的脆弱與不足。當我們自己感到焦躁、無能時,反而更容易對這面鏡子發火,好讓自己獲得短暫的心理釋放。
但這釋放並非真正的修復。
【「你辛苦了」這幾個字,勝過一百句傷人的氣話】
米阿嬤並沒有反駁,也沒有責怪,只是靜靜地說「不要煮啦,不好吃」。這句話背後,是一位長輩的自尊退場,一位母親的情感傷痕。
真正成熟的情感,不是在外人面前斟酌話語,而是在面對最親近的人時,依然保有溫柔與尊重。我們以為家人可以承受,但事實上,他們往往是最容易受傷的一群人,因為他們從未為自己築起防備。
【用心說話,是對親人最深的愛】
回想你家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片段——一個被打斷的問題,一道未被認可的菜,一次因不耐煩而冷淡的對話。那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對方卻可能記了很久。
《苦盡柑來遇見你》讓我們明白:愛不能是理所當然,也不能只是宣洩情緒的出口。
我們都可以提醒自己——因為是家人,更要好好說話。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你心中想要好好說話的人,讓我們一起,把「說話」這件事,變成家庭裡最溫柔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