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實際情況通常沒有想像中那麼糟,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問題。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今天,我感到非常感恩。因為我在一個群組中看到 Tony Robbins 的一個視頻,他在講喜悅和富足,這也引發了我一個問題:富足和富裕是不一樣的嗎?

簡單來說,富裕是外在的層面。

它指的是你擁有的資源與物質,比如房子、車子、穩定的收入和存款。富裕更多跟金錢和物質創造的生活品質有關。

富足則是內在的感受。

富足是一種內在的滿足感,一種「我感覺足夠」的狀態。它包含內在的平靜、安定、自信與力量。換句話說,你可以在沒有擁有一切的情況下,仍然感受到充實與踏實。

當然,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同時面對拉扯和衝突,但更重要的面向是喜悅:你是否開心、快樂。喜悅是一個很直接的指標。

舉例來說,如果某件事情讓你情緒不佳,感到不快樂或不喜悅,我們可以先去觀察這個狀態,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感受。雖然過度糾結可能不是最佳策略,但清楚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對於認識自己也是有幫助的。

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觀察自己、理解自己,並逐步學會如何在外在富裕與內在富足之間找到平衡。

想像一下,我們假設兩個人:

A:外在富裕,但內在不富足

這個人存款有三百萬,看起來非常富裕。但他的內心充滿焦慮:

  • 擔心錢不夠用
  • 擔心三百萬會被騙走
  • 擔心自己可能做出錯誤的投資,導致全部賠光

雖然帳面上富裕,但內心缺乏平靜、安定與自信。

B:外在負債,但內在富足

另一個人負債三百萬,帳面上看起來很拮据。然而,他內心感恩並覺得富足:

  • 他感恩現有資源
  • 相信自己能創造價值
  • 內心平靜、安定、自信且有力量
  • 清楚知道自己可以解決問題,並運用資源創造更大價值

雖然外在看起來負債累累,但內在心態積極且充滿力量。

這兩個人的差別就在於心態

  • A 是外在富裕但缺乏自信與安定
  • B 是外在負債,但內在富足且自信

我覺得光是這個點,就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差別。外在的財務狀況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內在力量,而內在的富足與自信,反而能幫助人更有能力去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那麼,如何讓自己的內在感受到富足呢?答案就是:把期許和期待轉化為感恩

很多時候,我們會期待別人解決問題、期待他人搞定一切。但這種期待往往很大,很容易落空,導致失望。

所以,即便是非常細微的小事,也要有意識地把期待轉化為感恩:

  • 沒有,是正常
  • 有,是多
  • 凡事感恩

這是一種需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的練習,否則很容易進入匱乏、受害者或不舒服的狀態。

舉個例子:
假設你的口袋裡原本沒有錢,突然多了三百塊。

  • 從客觀上來看,這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從零變成正三百。
  • 但如果你心裡想「我應該要兩千啊,為什麼只有三百?」
    這就會讓你陷入匱乏和受害者的狀態,內心反而不快樂。

正確的做法是:感恩這三百塊

  • 感恩你可以用其中一百五十塊去吃一碗好吃的拉麵
  • 感恩你有機會嘗試新的體驗
  • 感恩這個小小的收穫

這種做法就是一種有意識地練習感恩,把期望轉化為喜悅與滿足,進而讓內心感受到真正的富足。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摩擦,無論是工作、生活、伴侶或家人,都可能有一些狀況。

關鍵是:你能不能立刻把這些摩擦轉化為感恩的狀態?

比如說,你和伴侶因為某件事情有意見不合,或者不太想溝通,你是否可以立刻把「期望」或「期待」轉化為「感恩」?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智力量已經非常強大了。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

  • 家務
  • 日常習慣
  • 做事方式
  • 價值觀差異
  • 財務觀念

當這些點產生衝突、不愉快或矛盾時,有意識地將它們轉化為感恩,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

我最近看了一位創業家的書,書名叫做《謝謝敵人造就我》。書中提到一個細微卻關鍵的點:詞彙的使用對思維和行動的影響非常大

舉例來說:

  • 當他說「我想要某個東西,我想要達成某個結果」時,他的父親立刻打斷他,並告訴他:「如果你對自己說『我想要』,那不會達成;如果你說『我將會達到』,那它一定會達成。」

這個小小的詞彙轉換,讓一個人的思維從期望與渴望,轉向確定與行動,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所以在生活中,每一個摩擦、每一次衝突,甚至每一次小小的不愉快,都是一個練習的機會:

  • 將期待轉化為感恩
  • 將「我想要」轉化為「我將會達到」

這些微小的改變,累積起來,就能讓你的內心更富足、你的行動更有力量。

關於用詞彙的嚴謹性,我從這本書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

有時候,我們在與自己對話時,會用「我想要得到這個結果」這樣的詞彙。

然而,書中提到,作者的父親會立刻調整他這種表達方式,改為「我將會得到這個結果」。這個細微的差別,就是詞彙的力量

它不只是語言上的改變,而是讓思維從「期望」轉向「確定」,進而影響行動和結果。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特別、有趣的點。

另外,書中還提到兩個我覺得很有趣的點:

  1. 婚姻與事業成功都需要奇蹟。
  2. 奇蹟並沒有標準答案,它的定義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

我想起一部電影《F1》,裡面男主角與年輕時的搭檔有一段對話。

當男主角問:「你見過奇蹟嗎?」 對方回答:「Not yet,還沒見過。」

這提醒我們:有時候奇蹟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降臨。更重要的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可以選擇用不同的角度與心態去看待所遇到的問題。

在我的書《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裡面,有提到一個非常實用的概念:「兩個讓你選一個,你還會覺得現況很糟糕嗎?」

舉例來說:我曾聽到一位工作夥伴抱怨,說某位政治人物的決策導致他的投資出現很大虧損,這讓他覺得非常難受。

這時候,如果我們用「兩個讓你選一個」的思維去看:

  • 選項A:目前的虧損雖大,但你仍能自理生活。
  • 選項B:假設你無法自理大小便,下半輩子都不能走路,需要完全依賴他人。

在這樣的對比下,你會發現,原本覺得很糟糕的現況,其實並不是最糟的

同樣的道理套用在生活中的其他情況:比如你和伴侶在財務上有一些狀況,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某些費用可能需要你多承擔。

  • 選項A:你需要多cover一點費用,或暫時改變原先的財務計畫。
  • 選項B:如果不這麼做,你可能沒有地方住,或者需要支付遠超過原本預期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金額。

相比之下,現況其實還好,還是可以處理。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學會去看到更糟的可能性,進而調整自己的心態,覺得感恩。

所以每次我在寫部落格或錄podcast的時候,常常都能得到很多不同的轉念與靈感,提醒自己:現況未必糟糕,一切都還有轉機。

光是這樣想法上的轉變,其實就能讓自己覺得舒服很多、放鬆很多。

不然,有時候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就會變得很緊繃、不快樂,甚至陷入糾結、內耗,消耗自己。這種狀態,其實並不是好的選項。

回到核心問題:怎麼樣可以讓自己保持內在豐盛、富足的狀態?答案就是:把期許、期待轉化為感恩。

而這個轉化的技巧,可以結合另一個方法:「兩個讓你選一個,你還會覺得現況很糟糕嗎?」

  • 單純說「把期許轉化為感恩」,雖然是一句智慧之語,但畫面感不強。
  • 若再加上「兩個選項」的思維,當你看到第二個選項—更糟、更慘的情況時,就會更能感受到當下的狀況其實已經很好,心態自然變得感恩。

這是一個小行為,但影響力非常大

Tony Robbins 的內容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為他透過詞彙、分享、訪談,以及NAC(Neuro Associative Conditioning)溝通方法與技巧,幫助人調整思維、改變行為。

光是觀看或聽他的內容,就能得到不同的啟發。他出生於1960年,現在已超過60歲,但他的能量、狀態仍然非常好,令人佩服。

我也很喜歡 Gary Vaynerchuk(Gary Vee)的內容,他的分享偏向幫助別人改變、啟發別人

他會記錄自己與已成功的創業者互動的過程,拍成短視頻放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這種方式不僅能啟發別人,也讓自己在觀察與學習中成長。

總結來說,透過有意識地轉化期望、結合對比思維、以及借鑑有力量的榜樣與方法,能持續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內在富足,生活更積極、更有力量。

其實有很多種形式可以記錄,但我覺得用文字的方式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一種。

  • 它可以成為自己可回顧的資產,雖然不一定直接帶來財富,但能幫助你調整內在狀態。光是這一點,就已經有很大的差別。

今天在寫部落格時,我得到一個非常清楚的點:把期待轉化為感恩

  • 這個轉換的方法是:「兩個讓你選一個,你還會覺得現況很糟糕嗎?」
  • 光是這個動作,就能讓我的狀態立即調整好。

當內在狀態調整好後,你還能做更多:

  • 付出更多
  • 帶給別人更好的能量與狀態
  • 給自己、伴侶、家人更好的能量與狀態

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 如果自己無法給自己好的能量,又將負面能量傳遞給別人,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可能被放大成大問題,反而扣分。
  • 相反,當你有意識地創造「加分」的行為和行動,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所以,當你有情緒時,記得:

  1. 把期待轉化為感恩——「沒有是正常,有是多,一切都是多的。」
  2. 實際操作方法——用「兩個讓你選一個,你還會覺得現況很糟糕嗎?」
    • 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會感到滿滿的感恩。
    • 因為實際情況通常沒有想像中那麼糟,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創作怪獸|Allen Peng
18會員
164內容數
10 年職業軍人,退伍後走入職場,現為斜槓創業者。骨子裡住著一位喜劇人,喜歡發掘生活中的幽默感。經營 Podcast《不離職創業 Allen Peng Podcast》,並持續透過文字創作,分享個人成長、創業歷程與人生體悟。首本書《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籌備出版中。
2025/11/10
今天是 11 月 9 號,針對書籍出版的一些細節,我們先抓一下時間軸。 11 月 10 號準備申請 ISBN。若依照時間回推,印製樣品書大約需要一週時間,所以第二版的樣品書大概會在一週內完成。 接下來推廣大約需要一到兩週,我們這裡抓十天的時間。這樣 11 月 17 號加十天,大約 11 月 27
2025/11/10
今天是 11 月 9 號,針對書籍出版的一些細節,我們先抓一下時間軸。 11 月 10 號準備申請 ISBN。若依照時間回推,印製樣品書大約需要一週時間,所以第二版的樣品書大概會在一週內完成。 接下來推廣大約需要一到兩週,我們這裡抓十天的時間。這樣 11 月 17 號加十天,大約 11 月 27
2025/11/10
今天在圖書館拿了蠻多的書,其中有兩本是我自己非常、非常期待的。 一個是 Patrick Bet-David 的書,另一個是 Lewis Howes 的書,書名分別是《卓越心態》和《謝謝敵人造就我》。 我很快就把《卓越心態》看完了。對我來說,這兩本都屬於個人成長類型的書。從中運用一些策略,找到可以
2025/11/10
今天在圖書館拿了蠻多的書,其中有兩本是我自己非常、非常期待的。 一個是 Patrick Bet-David 的書,另一個是 Lewis Howes 的書,書名分別是《卓越心態》和《謝謝敵人造就我》。 我很快就把《卓越心態》看完了。對我來說,這兩本都屬於個人成長類型的書。從中運用一些策略,找到可以
2025/11/10
接下來的一些目標其實還蠻明確的。當然,主要就是持續把書籍的部分優化與編排,看看有哪些地方還能再加強,並著手印製第二版的樣品書。 如果第二版的樣品書進展順利,接下來就可以準備進行預售,以及申請 ISBN 碼。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兩件事情要完成。 第一件事情是練習簽名。我發現這件事還蠻特別的,因為
2025/11/10
接下來的一些目標其實還蠻明確的。當然,主要就是持續把書籍的部分優化與編排,看看有哪些地方還能再加強,並著手印製第二版的樣品書。 如果第二版的樣品書進展順利,接下來就可以準備進行預售,以及申請 ISBN 碼。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兩件事情要完成。 第一件事情是練習簽名。我發現這件事還蠻特別的,因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資深山友在面對真實野外挑戰時,經驗的侷限性及決策迷茫。透過《UA健行》的「戶外能力分級系統」與創新的「情境決策架構」,引導讀者從依賴經驗轉向系統化、戰略性的決策模式,並將這份「決策韌性」應用於生活各個層面。
Thumbnail
本文探討資深山友在面對真實野外挑戰時,經驗的侷限性及決策迷茫。透過《UA健行》的「戶外能力分級系統」與創新的「情境決策架構」,引導讀者從依賴經驗轉向系統化、戰略性的決策模式,並將這份「決策韌性」應用於生活各個層面。
Thumbnail
群馬是我第一次自己踏上日本旅行的目的地之一,平原與山區交接的鐵道上曾有115系、211系等大量的國鐵型電車,在快速變遷的日本關東可說是追尋昭和時代鐵道風景的聖地。暌違多年再次踏上前往群馬的鐵道攝影旅程,這次的目標是為了慶祝高崎車站開業140週年的蒸汽機車專列!
Thumbnail
群馬是我第一次自己踏上日本旅行的目的地之一,平原與山區交接的鐵道上曾有115系、211系等大量的國鐵型電車,在快速變遷的日本關東可說是追尋昭和時代鐵道風景的聖地。暌違多年再次踏上前往群馬的鐵道攝影旅程,這次的目標是為了慶祝高崎車站開業140週年的蒸汽機車專列!
Thumbnail
看影視作品的一些小想法:紀錄片【宮崎駿:十載同行】2019★★★,影集【昨日的美食】S2. EP.1~2★★★。
Thumbnail
看影視作品的一些小想法:紀錄片【宮崎駿:十載同行】2019★★★,影集【昨日的美食】S2. EP.1~2★★★。
Thumbnail
看電影的一些小想法:【愛在滿格時】2022★★★★【蒼鷺與少年】2023★★★★
Thumbnail
看電影的一些小想法:【愛在滿格時】2022★★★★【蒼鷺與少年】2023★★★★
Thumbnail
關於看影視電影的一些小感想:【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2023+影集【誠實診療室】2023
Thumbnail
關於看影視電影的一些小感想:【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2023+影集【誠實診療室】2023
Thumbnail
可轉債問題問答,如果搭上題材跟確實半年後有營收的股票發可轉債。但是可轉債一上市就破140幾,是不是就要等時間切入?還是只能放棄這檔可轉債?
Thumbnail
可轉債問題問答,如果搭上題材跟確實半年後有營收的股票發可轉債。但是可轉債一上市就破140幾,是不是就要等時間切入?還是只能放棄這檔可轉債?
Thumbnail
來到台灣生活,其中一樣難以適應的事情,就是餐廳開門營業的節奏。不少餐廳都是早上11點左右開門,至兩點就休息。五點鐘再營業,至八點就關門。漫長的兩點至五點怎麼辦?台灣人都不吃下午茶嗎?都是規規舉舉準時用餐的嗎?
Thumbnail
來到台灣生活,其中一樣難以適應的事情,就是餐廳開門營業的節奏。不少餐廳都是早上11點左右開門,至兩點就休息。五點鐘再營業,至八點就關門。漫長的兩點至五點怎麼辦?台灣人都不吃下午茶嗎?都是規規舉舉準時用餐的嗎?
Thumbnail
​ ​ 台北市各地有許多的美食商圈,在新光三越南西店(也就是中山捷運站)這裡的巷子中,可以說是台北市咖啡廳與小餐館最密集的地方。說這裡是捷運站與百貨公司美食商圈一點也為不過。 ​ ​ ​ 在此地的中山北路一段一百四十巷中有一間標榜著《巧食、妙飲、休憩、聚會》的茶餐廳。此間就是集客茶館。這間茶館在店
Thumbnail
​ ​ 台北市各地有許多的美食商圈,在新光三越南西店(也就是中山捷運站)這裡的巷子中,可以說是台北市咖啡廳與小餐館最密集的地方。說這裡是捷運站與百貨公司美食商圈一點也為不過。 ​ ​ ​ 在此地的中山北路一段一百四十巷中有一間標榜著《巧食、妙飲、休憩、聚會》的茶餐廳。此間就是集客茶館。這間茶館在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