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感到非常感恩。因為我在一個群組中看到 Tony Robbins 的一個視頻,他在講喜悅和富足,這也引發了我一個問題:富足和富裕是不一樣的嗎?
簡單來說,富裕是外在的層面。
它指的是你擁有的資源與物質,比如房子、車子、穩定的收入和存款。富裕更多跟金錢和物質創造的生活品質有關。而富足則是內在的感受。
富足是一種內在的滿足感,一種「我感覺足夠」的狀態。它包含內在的平靜、安定、自信與力量。換句話說,你可以在沒有擁有一切的情況下,仍然感受到充實與踏實。
當然,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同時面對拉扯和衝突,但更重要的面向是喜悅:你是否開心、快樂。喜悅是一個很直接的指標。
舉例來說,如果某件事情讓你情緒不佳,感到不快樂或不喜悅,我們可以先去觀察這個狀態,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感受。雖然過度糾結可能不是最佳策略,但清楚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對於認識自己也是有幫助的。
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觀察自己、理解自己,並逐步學會如何在外在富裕與內在富足之間找到平衡。
想像一下,我們假設兩個人:
A:外在富裕,但內在不富足
這個人存款有三百萬,看起來非常富裕。但他的內心充滿焦慮:
- 擔心錢不夠用
- 擔心三百萬會被騙走
- 擔心自己可能做出錯誤的投資,導致全部賠光
雖然帳面上富裕,但內心缺乏平靜、安定與自信。
B:外在負債,但內在富足
另一個人負債三百萬,帳面上看起來很拮据。然而,他內心感恩並覺得富足:
- 他感恩現有資源
- 相信自己能創造價值
- 內心平靜、安定、自信且有力量
- 清楚知道自己可以解決問題,並運用資源創造更大價值
雖然外在看起來負債累累,但內在心態積極且充滿力量。
這兩個人的差別就在於心態:
- A 是外在富裕但缺乏自信與安定
- B 是外在負債,但內在富足且自信
我覺得光是這個點,就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差別。外在的財務狀況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內在力量,而內在的富足與自信,反而能幫助人更有能力去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那麼,如何讓自己的內在感受到富足呢?答案就是:把期許和期待轉化為感恩。
很多時候,我們會期待別人解決問題、期待他人搞定一切。但這種期待往往很大,很容易落空,導致失望。
所以,即便是非常細微的小事,也要有意識地把期待轉化為感恩:
- 沒有,是正常
- 有,是多
- 凡事感恩
這是一種需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的練習,否則很容易進入匱乏、受害者或不舒服的狀態。
舉個例子:
假設你的口袋裡原本沒有錢,突然多了三百塊。
- 從客觀上來看,這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從零變成正三百。
- 但如果你心裡想「我應該要兩千啊,為什麼只有三百?」
這就會讓你陷入匱乏和受害者的狀態,內心反而不快樂。
正確的做法是:感恩這三百塊。
- 感恩你可以用其中一百五十塊去吃一碗好吃的拉麵
- 感恩你有機會嘗試新的體驗
- 感恩這個小小的收穫
這種做法就是一種有意識地練習感恩,把期望轉化為喜悅與滿足,進而讓內心感受到真正的富足。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摩擦,無論是工作、生活、伴侶或家人,都可能有一些狀況。
關鍵是:你能不能立刻把這些摩擦轉化為感恩的狀態?
比如說,你和伴侶因為某件事情有意見不合,或者不太想溝通,你是否可以立刻把「期望」或「期待」轉化為「感恩」?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智力量已經非常強大了。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
- 家務
- 日常習慣
- 做事方式
- 價值觀差異
- 財務觀念
當這些點產生衝突、不愉快或矛盾時,有意識地將它們轉化為感恩,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
我最近看了一位創業家的書,書名叫做《謝謝敵人造就我》。書中提到一個細微卻關鍵的點:詞彙的使用對思維和行動的影響非常大。
舉例來說:
- 當他說「我想要某個東西,我想要達成某個結果」時,他的父親立刻打斷他,並告訴他:「如果你對自己說『我想要』,那不會達成;如果你說『我將會達到』,那它一定會達成。」
這個小小的詞彙轉換,讓一個人的思維從期望與渴望,轉向確定與行動,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所以在生活中,每一個摩擦、每一次衝突,甚至每一次小小的不愉快,都是一個練習的機會:
- 將期待轉化為感恩
- 將「我想要」轉化為「我將會達到」
這些微小的改變,累積起來,就能讓你的內心更富足、你的行動更有力量。
關於用詞彙的嚴謹性,我從這本書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
有時候,我們在與自己對話時,會用「我想要得到這個結果」這樣的詞彙。
然而,書中提到,作者的父親會立刻調整他這種表達方式,改為「我將會得到這個結果」。這個細微的差別,就是詞彙的力量。
它不只是語言上的改變,而是讓思維從「期望」轉向「確定」,進而影響行動和結果。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特別、有趣的點。
另外,書中還提到兩個我覺得很有趣的點:
- 婚姻與事業成功都需要奇蹟。
- 奇蹟並沒有標準答案,它的定義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
我想起一部電影《F1》,裡面男主角與年輕時的搭檔有一段對話。
當男主角問:「你見過奇蹟嗎?」 對方回答:「Not yet,還沒見過。」
這提醒我們:有時候奇蹟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降臨。更重要的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可以選擇用不同的角度與心態去看待所遇到的問題。
在我的書《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裡面,有提到一個非常實用的概念:「兩個讓你選一個,你還會覺得現況很糟糕嗎?」
舉例來說:我曾聽到一位工作夥伴抱怨,說某位政治人物的決策導致他的投資出現很大虧損,這讓他覺得非常難受。
這時候,如果我們用「兩個讓你選一個」的思維去看:
- 選項A:目前的虧損雖大,但你仍能自理生活。
- 選項B:假設你無法自理大小便,下半輩子都不能走路,需要完全依賴他人。
在這樣的對比下,你會發現,原本覺得很糟糕的現況,其實並不是最糟的。
同樣的道理套用在生活中的其他情況:比如你和伴侶在財務上有一些狀況,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某些費用可能需要你多承擔。
- 選項A:你需要多cover一點費用,或暫時改變原先的財務計畫。
- 選項B:如果不這麼做,你可能沒有地方住,或者需要支付遠超過原本預期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金額。
相比之下,現況其實還好,還是可以處理。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學會去看到更糟的可能性,進而調整自己的心態,覺得感恩。
所以每次我在寫部落格或錄podcast的時候,常常都能得到很多不同的轉念與靈感,提醒自己:現況未必糟糕,一切都還有轉機。
光是這樣想法上的轉變,其實就能讓自己覺得舒服很多、放鬆很多。
不然,有時候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就會變得很緊繃、不快樂,甚至陷入糾結、內耗,消耗自己。這種狀態,其實並不是好的選項。
回到核心問題:怎麼樣可以讓自己保持內在豐盛、富足的狀態?答案就是:把期許、期待轉化為感恩。
而這個轉化的技巧,可以結合另一個方法:「兩個讓你選一個,你還會覺得現況很糟糕嗎?」
- 單純說「把期許轉化為感恩」,雖然是一句智慧之語,但畫面感不強。
- 若再加上「兩個選項」的思維,當你看到第二個選項—更糟、更慘的情況時,就會更能感受到當下的狀況其實已經很好,心態自然變得感恩。
這是一個小行為,但影響力非常大。
Tony Robbins 的內容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為他透過詞彙、分享、訪談,以及NAC(Neuro Associative Conditioning)溝通方法與技巧,幫助人調整思維、改變行為。
光是觀看或聽他的內容,就能得到不同的啟發。他出生於1960年,現在已超過60歲,但他的能量、狀態仍然非常好,令人佩服。
我也很喜歡 Gary Vaynerchuk(Gary Vee)的內容,他的分享偏向幫助別人改變、啟發別人。
他會記錄自己與已成功的創業者互動的過程,拍成短視頻放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這種方式不僅能啟發別人,也讓自己在觀察與學習中成長。
總結來說,透過有意識地轉化期望、結合對比思維、以及借鑑有力量的榜樣與方法,能持續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內在富足,生活更積極、更有力量。
其實有很多種形式可以記錄,但我覺得用文字的方式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一種。
- 它可以成為自己可回顧的資產,雖然不一定直接帶來財富,但能幫助你調整內在狀態。光是這一點,就已經有很大的差別。
今天在寫部落格時,我得到一個非常清楚的點:把期待轉化為感恩。
- 這個轉換的方法是:「兩個讓你選一個,你還會覺得現況很糟糕嗎?」
- 光是這個動作,就能讓我的狀態立即調整好。
當內在狀態調整好後,你還能做更多:
- 付出更多
- 帶給別人更好的能量與狀態
- 給自己、伴侶、家人更好的能量與狀態
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 如果自己無法給自己好的能量,又將負面能量傳遞給別人,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可能被放大成大問題,反而扣分。
- 相反,當你有意識地創造「加分」的行為和行動,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所以,當你有情緒時,記得:
- 把期待轉化為感恩——「沒有是正常,有是多,一切都是多的。」
- 實際操作方法——用「兩個讓你選一個,你還會覺得現況很糟糕嗎?」
- 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會感到滿滿的感恩。
- 因為實際情況通常沒有想像中那麼糟,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