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和先生到街上吃了一碗河南羊肉燴麵。
冷冷的冬天,濃郁的肉湯,刀削的粗麵混合一點冬粉,香菜和豆腐、海帶芽絲交織的香氣,吃起來簡直只有幸福。
麵湯旁邊附著陳醋和辣渣,吃到膩口時再混點酸辣⋯⋯只能怪胃太小,沒辦法把它們全都吃進肚子裡。
那碗麵含稅大概要台幣四百多塊。
在台灣,這樣的價錢或許能在有裝潢的餐廳吃上一份簡餐;
但這間店昏昏暗暗,沒有特別裝潢,備品也略顯陳舊,像是辦公室改成的小館子。
這碗麵卻讓我吃得特別珍惜。
一是因為這是我煮不出的味道,二是因為備料、熬湯,全是時間與經驗的堆疊。
自己當了幾個月煮飯婆,越來越能明白,也敬重眼前這份料理背後的苦心。
就在那個瞬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來到加拿大後,我常覺得這裡的人,好像真的懂得尊重各行各業。
因為物價高、勞力貴,人們幾乎什麼都得親力親為——修水管、種園藝、煮三餐。
也因此,他們更能理解,一份工作、一項手藝,背後要付出多少心力。
在這裡,手作與創造力被視為值得驕傲的事;
反而像銀行、行政這類白領職業,未必被認為更有「地位」。
我想到在台灣時,生活太便利了。
食物、用品應有盡有,價格便宜又容易取得。
可是,便利有時也讓我們忘了價值。
一碗五十塊的酸辣湯,背後是要切豆腐、筍絲、紅蘿蔔、豬血、豬肉絲的呀!
更不用說還有調味、勾芡,那都是時間和心意堆疊起來的成本。
或許正因如此,我們華人的文化裡仍殘留著無意識的階級意識⋯⋯
「士農工商」的烙印,狠狠地在潛意識裡運作著。
似乎只有有頭銜的人才被稱作「成功」,
而那些動手的、創作的、煮飯的,就只是日常的「勞動者」。
但在加拿大,這樣的觀念被顛覆了。
這裡沒有明顯的職業高低之分,每個人都習慣誇讚一句:「Good job!」
那句話並非客套,而是一種認可——對努力、對專業、對每個人所貢獻的那份真誠。
先生跟我說,他們木工課上有一堂職前訓練輔導,
開頭講的不是技能,而是「你的權益是什麼」、「要如何申訴」,
甚至提醒學生:若權益被侵犯,你有權選擇罷工。
這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在這裡,每個人、每份工作,都是被尊重的存在。
這樣的對比,讓我更明白「意識」如何塑造現實。
在不同的文化思維中,世界的顯化方式完全不同。
在加拿大,物價雖高,但人們彼此尊重;
在亞洲,環境雖實惠,但分別心卻更深。
或許,真正的富足,不在於價格的高低,
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看見——每一份付出背後的心意。
願新地球上,人與人之間都能以尊重與平等心相待,
讓每份創造都被看見,也更被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