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漸漸咖啡店主 @cafegugu2017 圓圓,是自己很茫然的時期。有強烈的output想法,但還在找內容的方向。
我記得那一天,是在漸漸咖啡整理訪問稿,因緣際會還認識了吉那姐(楊淑喻),在繪本備忘錄Podcast一集都還沒錄之前,就先去過吉那姐的節目「音樂後視鏡-旅客上車中」當來賓。
也因為圓圓、吉那姐都有說過我應該滿適合錄Podcast,當下聽了覺得「好像可以欸……」也因此在幾個月後,在2024年8月開始錄製、繪本備忘錄Podcast在9月誕生了。
圓圓在本集繪本備忘錄EP20(繪本備忘錄第一季的壓軸)所說的一段話,也給了我「The future is unwritten」當成標題的靈感。
「接在漸漸這兩個字之後,會有很多的可能性,可能會漸漸變好或是漸漸變得不好,都有可能,但是它展現了一種自由延展的可能性。」
的確如此,我也深感認同。「漸漸」這兩個字是很微妙的。如果想表達吃東西最後吃飽了,常見的表達方式是:「我吃飽了、不想吃了。」而不會有人說:「我漸漸吃飽了。」
如同圓圓所說的,「漸漸」在文學上的應用廣泛,但很少人會在日常中使用。但是少不代表不存在,少數的聲音也很重要。有一段圓圓回顧童年的話語,因為有畫面感,讓人感同身受。
「我家沒有電視,所以我小時候下課是無聊的,媽媽在幫人家做手工,所以我要嘛幫忙,要嘛不要吵,我選不要吵。我們家有一整漢聲精選的繪本,雖然都是二手的,有些新、有些舊,但現在看起來都是一些蠻經典的繪本。我的幼兒園早上十點半就下課了,下課後就很無聊,所以我就看繪本。我到現在看書都還是會覺得書在跟我對談。因為我小時候是有點內向的人,在教室裡面,不是那種會舉手發言或者是主動要主導什麼事,我都不是。我覺得繪本很安靜,不會吵我、不會支配我。讀(繪本)的時候會覺得很放心。」
雖然一開始是因為「大人在忙、小孩無聊」而看繪本,進而得到陪伴和安心感,但看著看著,她在漢聲的《糟糕的一天》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共感。
「我就是內向、在學校出什麼問題不敢講的人,所以我就覺得—哇!我找到朋友了!就是他跟我有一樣的心情﹔某一方面也教會了我辨識自己的情緒。繪本就是我的閱讀啟蒙吧。」
聆聽的當下,還滿羨慕的,因為我小時候家中沒有漢聲的繪本。接觸故事的經驗,是家人播放的故事錄音卡帶,也突然想到前兩個禮拜,穿了件卡帶圖案的短T,我的孩子還指著卡帶說這什麼啊?很好看。童年所聽的卡帶,不論是配樂、故事呈現方式,對小孩來說並沒有那麼自然,偶爾聽起來還有些詭異,要把棉布拉在身上抱著聽才有安全感。
圓圓除了閱讀經驗的分享、繪本推薦,我問到疫情經營狀態時,回答乍聽之下很日常,卻又讓人「漸漸」感動。
圓圓:「我每天就非常認真的做蛋糕、切分、po上網,當時大家最流通的應該是社群吧,所以那時候是經營社群最認真的時候,除了這管道,好像也沒有其他管道去推自己。」
在疫情的實體店營業限制下,圓圓依然保有一顆恆常的心,沒有過於躁進。
「我是一個很會找事做的人,所以我就想著兩個原則,第一個就是把自己在做的事情做好,每天有人來外帶咖啡,我就認真的沖,好好幫他沖咖啡;有人來外帶蛋糕,我就每天就是幫他把蛋糕裝好、保存好,把它銷出去,是我每天的目標,所以很認真發文。其他時間就在想,那我自己呢?有個概念是晴耕雨讀,晴天的時候就好好工作,雨天的時候就好好讀書,我也是這樣想。疫情期間算是個雨天吧,沒辦法有超大的銷量,就在店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時候有錢就沒時間嘛,那沒有賺到很多錢的時候,相對的有很多時間﹔當時我就在想,漸漸開了幾年之後,我最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就是不要停止讓自己進步跟學習,所以我就賣蛋糕看書、看書賣蛋糕。」
專注做當下能夠掌控的事情,不但能減少焦慮,也會漸漸的感動他人、療癒自己。
就像漸漸咖啡店和繪本備忘錄。
這是保持真誠的文章收尾。
漸漸咖啡店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銅山街3巷二號一樓
營業時間參考漸漸咖啡IG、FB
📚圓圓推薦書單:
- Stay True保持真誠/徐華/二十張出版
- Rewire-神經可塑性/妮可.維諾拉/麥田出版社
- 人人都需要一顆石頭/作者:拜爾德.貝勒、繪者:彼得.帕諾/典藏藝術家庭
- 沒有名字的貓/作者:竹下文子、繪者:町田尚子/台灣東方出版社
- 再見,斑斑!/作者:哈莉凱勒/英文漢聲
- 男孩, 鼴鼠, 狐狸與馬/查理.麥克斯/天下雜誌
🫶歡迎贊助繪本備忘錄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join/picturebookme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