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堅持與AI的竄起│漫談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raw-image

  倫理與主導權


  寫作者排斥AI替他們動筆,卻接受AI生圖只是輔助;繪師批評AI奪走創作靈魂,卻在需要唯美文詞時,動用AI生成文字,說這是輔助。這種雙重標準,反映了人們對AI介入創作的矛盾心態。 


  當我們心裡清楚「沒經同意就被拿去使用」的不舒服,又使用具有爭議的AI輔助,這層層糾結現象,正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倫理困境。 當人們選擇AI生成作品那一刻,無論怎麼修飾包裝,終究等同默許。在旁人眼中,這可能已是一種「先越界」的行為。


  然而,目前的AI對話的價值,不在於它的正確性,是在於它的不完美性能夠迫使人類重新思考、多重確認,並最終回歸自己的心靈主導地位。


  AI目前尚在發展初期,已讓許多人玩得樂此不疲。可想而知,等個幾十年後,大家討論的不再是這副作品是AI還是純粹創作。  


  歷史趨勢就是最好的數據,就像每一次技術革命的浪潮。我們該警惕的並非創作的消失,而是主導權的更替。當速成與利得完全壓倒個人的技能養成時,純粹創作必然會從主流地位,轉變為「利基(Niche)」市場。  那時,純粹的創作,說不定成了新夕陽產業,然而令人爭議的AI作品,卻早已偷偷深入觀眾的心,變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甚至AI僅靠彼此互相訓練就已足夠。 


  這不是悲觀預測,這是對人類本性屈服於便利性的清醒觀察,也是最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因為技術從未真正被取代,真正消逝的是人心的堅持。


  以上是從倫理、法律和創作本質等角度分析AI與創作的關係。


  著作權的模糊地帶


  關於「盜用」的爭議,我們需要嚴格區分雷同與盜用的法律界線。


  AI在訓練過程中,資料會被轉換成統計模型,生成新的句子,這在行為上類似於人讀完一本書,吸收內容後重新寫出新東西。這世界的重複本來就多,一些故事橋段在AI誕生前也時常重疊出現,那時類似並不直接等同盜用。現在只因有了AI,我們才將這種雷同放大,多了一個可責怪的對象。


  但我們必須直視一個根本事實:即便未來AI合法化,也無法抹消整個AI生成產業的起點,是建立在「大規模掠奪性採集」的倫理污點之上,可不能用未來的合法性來掩蓋當初的一切。這種對著作權的集體默許侵蝕,遠比單純的盜用更具長期道德風險。  


  作品的差異性


  傳統手繪本質是繪出「獨一無二」的畫面。即便有人模仿,也會受到手感、理解與風格影響,這正是「傳統手繪」的魅力所在。


  就算是電腦繪圖,無論是以數位筆或滑鼠作畫,每一個細節仍是由使用者親自決定與調整,是依照本人的想法一步步構築出的成果。  


  AI產圖是建立於條件概率生成模型(Conditional Probabilistic Generative Models)所生成的圖像。再怎麼擬真,這個本質仍是數據空間中的形式模擬(Formal Simulation),是缺乏現象學意義上的主觀意向性(Intentionality)。


  早期人們用心算或算盤,後來發明計算機;有了相機,也並沒有讓畫畫絕跡。計算機與相機是外來的「工具」,而心算與寫生則是自身的「能力」。


  AI無法理解「看見」的是什麼,它不知道夕陽為何打動人心,也無法親身感受悸動。它只能透過數據模型模擬人類對美學的偏好,卻永遠無法生成「意識的缺席(Absence of Consciousness)」所帶來的人類創造力。 


  就像我們能透過科學知道蜻蜓的視線,但永遠無法經歷蜻蜓眼中投射的目光,即使用最精密的儀器,也仍是模擬。  


  繪畫,沒了工具,還有路邊的石頭;沒了石頭,還有水能沾手指作畫,用樹枝在沙裡畫畫。 小說,沒有了電腦,還有筆;沒有筆,還能口述。


  這就是屬於創作者的能力,那些無論多久前學的技巧,永遠不會隨歲月流逝而失效。


  大海與撈魚池


  目前的AI產圖使用者,或許就像「夜市裡在魚池撈金魚的玩家」。他們認為主要是靠自身技巧才撈到魚,殊不知魚的位置密度和撈網強度,全是魚攤老闆事先安排好的。這與傳統繪圖的「在大海中靠本事釣魚」有著天壤之別。


  後者幫你準備好基本工具,你得自己掌舵、下竿、看天氣,每一步都需要靠經驗才能一直精進發現更多驚喜。同樣都叫「作畫」,但實際動手可能是一整片大海與一池撈魚遊戲的差距。  


  因此,AI產圖產出什麼圖像,關鍵不在「關鍵字」,是在於後台模組寫得有多強。AI的普及讓人容易誤以為自己在進步,其實只是被軟體推著走的產物。


  有些AI使用者會說:「這是用AI圖訓練的,沒有任何繪師受到傷害。」看到我都想問一句:那你AI圖的源頭是從哪生來的?是給米開朗基羅一塊披薩換來的?又或是說,是你親手畫完十張圖給AI訓練、AI用這十張圖產出二十張圖,然後又用這些圖片自己再進行訓練嗎?


  就算你是用自己的作品訓練模型,然後讓 AI 產出風格類似的圖像,整個過程本質上仍是模型在運算,非你親手的創作。


  那不再是「創作出的圖」,而是「透過操作生成的圖」。  其實,沒有人說不能使用AI產圖,法律也沒規範使用會怎麼樣。我也支持AI產圖、AI動畫等技術性的發展,因為它們可以讓一些想拍電影卻沒有經費、或不擅畫畫又沒時間練習的人,都有機會實現原本難以完成的作品,即便只是私人欣賞,也是一件可貴的突破。 


  假如AI能讓接觸者喜歡上寫作或學到更多事情,往好的一面發展,那未必不好。相反的,若拿AI隨便點一下,就說這是我親手畫出來的,自稱繪師,又或是拿AI產出的作品去換取龐大金錢利益,我又難免感到一絲悲哀。我支持AI技術的進步,但反對模糊它與創作的界線。


  只能說:「AI本身沒有對錯,真正對錯的,是如何定義操作它的人。」


  藝術外包


  關於「AI 繪師」與「藝術」稱呼,如何定義仍至關重要。就像手工刺繡與機器刺繡,差別明明白白,硬有人搶著說自己是「手工刺繡」。


  我們不應模糊「創作」與「操作」的分界。這是將藝術降格為效果器! 如果創作只看結果,那創作的門檻將成為虛無化。


  就像飛行員操控飛機,方向與高度由他全權主導。AI使用者看似在操控,實則已將創作中最高層次的決斷權,交付給演算法接管。飛機僅是被動延伸人類的物理能力;AI 是主動參與甚至主宰創作過程,這已是決策外包,完全背離了創作的實現核心。


  共鳴的見解


  許多人談起 AI 生成的作品沒有靈魂,卻鮮少有人說得清楚原因。最後,我想用音樂作比喻,或許能稍微說明我的感受。 


  AI 可以生成畫作、文字、動畫,唯獨音樂的獨特性始終難以完全複製,這不僅是聲線或嗓音的差異,更關乎生命中的情感、當下的氛圍與人性流動的痕跡。


  真正的音樂,必須透過歌者以心唱出旋律;聽者以耳傾聽回響,在雙方之間激起真實的共鳴,而非單是只有「音樂」本身,這也是我這麼喜愛欣賞街頭藝人表演的原因。 


  街頭藝人表演時所尋求的純粹。 讓我聆聽的不是分數,不是技巧,而是他們真誠投入的模樣,以及全情投入的氛圍。


  或許有人會以 CD 或線上音樂作為類比,質疑錄製音樂是否也無情感,兩者不同,他處有舉例過,此處就不在多作說明。


  創作的目論


  動手畫圖叫「創作」,輸入指令那叫「操作」。


  我認為「創作目的論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操作目的論是結果優化(Outcome Optimization),這是它們本質上的差異。 


  為什麼我很重視與堅持這樣劃界:因為一個在生成世界,另一個在生成本我。當人忘記創作是為了「成為人」,自願將自我精進的責任,交付方便性代勞。


  哪一天,AI不必奪走創作,我們早已心甘情願,把自己交給了便利與利益,而非AI本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學筆調
189會員
52內容數
只寫自己喜歡的話題、散文、詩詞與小說, 若連自己都不喜歡,又何必強求他人過多。
文學筆調的其他內容
2025/09/29
「迷信」這個詞,在現代語境中,似乎常帶著一點貶義。
Thumbnail
2025/09/29
「迷信」這個詞,在現代語境中,似乎常帶著一點貶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獨立調香師品牌 Sunkronizo,Friday : Sexy Vibe 淡香精,揉合威士忌、菸草、皮革、蜂蜜與花香的多層次魅力,讓知性自信與內斂的從容態度,從視覺、嗅覺都充分表現。
Thumbnail
臺灣獨立調香師品牌 Sunkronizo,Friday : Sexy Vibe 淡香精,揉合威士忌、菸草、皮革、蜂蜜與花香的多層次魅力,讓知性自信與內斂的從容態度,從視覺、嗅覺都充分表現。
Thumbnail
使台劇得以突破過往印象中偶像劇、鄉土劇等範疇,產製更多類型,甚至紅到國外、帶動台灣觀光的最重要原因,便是「隨選串流平台」服務在近十年的蓬勃發展,台灣人愛看串流的程度或許比你我想像中都高,高到連美國電影協會(MPA),都委託Frontier Economics進行研究
Thumbnail
使台劇得以突破過往印象中偶像劇、鄉土劇等範疇,產製更多類型,甚至紅到國外、帶動台灣觀光的最重要原因,便是「隨選串流平台」服務在近十年的蓬勃發展,台灣人愛看串流的程度或許比你我想像中都高,高到連美國電影協會(MPA),都委託Frontier Economics進行研究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在過去,寫文章是一種直接與讀者接觸的方式。每一篇文章的點擊量、閱讀時間與分享數,幾乎等同於創作者的收入來源。平台的分潤制度、廣告收益,甚至訂閱制度,都是以「有人看」為前提。但隨著 ChatGPT 等人工智慧工具的興起,這個模式正在被悄悄改變。今天的使用者不必再為了某個議題搜尋十幾個網站、瀏覽大量
Thumbnail
在過去,寫文章是一種直接與讀者接觸的方式。每一篇文章的點擊量、閱讀時間與分享數,幾乎等同於創作者的收入來源。平台的分潤制度、廣告收益,甚至訂閱制度,都是以「有人看」為前提。但隨著 ChatGPT 等人工智慧工具的興起,這個模式正在被悄悄改變。今天的使用者不必再為了某個議題搜尋十幾個網站、瀏覽大量
Thumbnail
使用AI來輔助寫作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使用AI來輔助寫作。無論是小說創作、散文抒發,還是商業文案、學術報告,AI都提供了一種快速產出的可能性。然而,許多人在使用AI時常常會遇到一個困擾——AI給出的回應常常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風格與自己的寫作習慣格格不入。這並不是因為AI做得不好,而是我們
Thumbnail
使用AI來輔助寫作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使用AI來輔助寫作。無論是小說創作、散文抒發,還是商業文案、學術報告,AI都提供了一種快速產出的可能性。然而,許多人在使用AI時常常會遇到一個困擾——AI給出的回應常常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風格與自己的寫作習慣格格不入。這並不是因為AI做得不好,而是我們
Thumbnail
講到「如何有效使用 AI」,很多人會笑笑地說:「這有什麼難?不是問它什麼,它就答什麼?」的確,現今的語言模型看似無所不能,能寫、能改、能接龍、能評論,甚至還能幫你總結或補全一篇小說。但真正用起來你會發現,這份「便利」並不是隨手即得的恩賜,而是需要學習、理解與反覆摸索的技術活。它不像使用一把剪刀或一支
Thumbnail
講到「如何有效使用 AI」,很多人會笑笑地說:「這有什麼難?不是問它什麼,它就答什麼?」的確,現今的語言模型看似無所不能,能寫、能改、能接龍、能評論,甚至還能幫你總結或補全一篇小說。但真正用起來你會發現,這份「便利」並不是隨手即得的恩賜,而是需要學習、理解與反覆摸索的技術活。它不像使用一把剪刀或一支
Thumbnail
為什麼我會談這個問題?是因為昨天有位朋友看了我寫的一篇心靈雞湯文章後,跟我說感覺還不錯,並好奇地問了一句:「這篇裡面,AI幫了你多少?」我當時下意識地回答:「大概一半吧。」但老實說,我也不太確定真正的比例。 於是,今天我決定做個紀錄。我把自己的一段5分鐘語音稿——也就是最原始、最口語化的內容——交
Thumbnail
為什麼我會談這個問題?是因為昨天有位朋友看了我寫的一篇心靈雞湯文章後,跟我說感覺還不錯,並好奇地問了一句:「這篇裡面,AI幫了你多少?」我當時下意識地回答:「大概一半吧。」但老實說,我也不太確定真正的比例。 於是,今天我決定做個紀錄。我把自己的一段5分鐘語音稿——也就是最原始、最口語化的內容——交
Thumbnail
為何要談 為什麼我要談這個問題?因為近年來,AI這個議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只是科技業者在談、學界在研究,甚至一般人也開始主動接觸並使用AI。從最早的語音助理、翻譯工具,到現在能夠協助寫作、創作、繪圖、剪輯、規劃、甚至商業決策的AI系統,AI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Thumbnail
為何要談 為什麼我要談這個問題?因為近年來,AI這個議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只是科技業者在談、學界在研究,甚至一般人也開始主動接觸並使用AI。從最早的語音助理、翻譯工具,到現在能夠協助寫作、創作、繪圖、剪輯、規劃、甚至商業決策的AI系統,AI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Thumbnail
AI 的未來 最近有許多人在討論 AI 的未來——它究竟是福是禍?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對我來說,這些問題其實都已經不是重點。我要說的是:現在不是在討論「要不要使用 AI」的時候了,而是該馬上開始「怎麼用 AI」。 開始被 AI 滲透 看看我們身邊的世界,不論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已經開始被
Thumbnail
AI 的未來 最近有許多人在討論 AI 的未來——它究竟是福是禍?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對我來說,這些問題其實都已經不是重點。我要說的是:現在不是在討論「要不要使用 AI」的時候了,而是該馬上開始「怎麼用 AI」。 開始被 AI 滲透 看看我們身邊的世界,不論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已經開始被
Thumbnail
創作的本質與必然趨勢 最近有位格友在文章中提到,他將我列入觀察名單,因為他認為我的「多產」與AI產出有很大的關聯。對此,我想直接回應:是的,我確實使用AI工具來提升效率,這是現代創作的一種趨勢,但這並不代表我的作品沒有價值,更不代表AI取代了我的創作能力。 我長期研究並應用AI,在平台發表許多不
Thumbnail
創作的本質與必然趨勢 最近有位格友在文章中提到,他將我列入觀察名單,因為他認為我的「多產」與AI產出有很大的關聯。對此,我想直接回應:是的,我確實使用AI工具來提升效率,這是現代創作的一種趨勢,但這並不代表我的作品沒有價值,更不代表AI取代了我的創作能力。 我長期研究並應用AI,在平台發表許多不
Thumbnail
取決於創作理念和需求 文字創作者是否應該使用AI,取決於個人的創作理念和需求。我認為,文字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運用AI工具,以提高效率、拓展思路。不必刻意拒絕使用AI,就如同將⌜用筆寫⌟改為⌜電腦輸入⌟一般。 純粹由自己創作 純粹由自己創作,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自己的創造力
Thumbnail
取決於創作理念和需求 文字創作者是否應該使用AI,取決於個人的創作理念和需求。我認為,文字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運用AI工具,以提高效率、拓展思路。不必刻意拒絕使用AI,就如同將⌜用筆寫⌟改為⌜電腦輸入⌟一般。 純粹由自己創作 純粹由自己創作,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自己的創造力
Thumbnail
影片剪輯比較複雜 創作者不但要能文能武,還需要會影片剪輯。影片剪輯說起來就比較複雜,因為牽涉到比較多的面向。剛開始入手的時候很難理解,不過了解系統架構以後,其實也就那麼一回事。但是總得來說,耗時相對要多很多,比起一般的文章或繪圖,你也可能要耗時許多,因為他的素材就是比較多。 聲音素材、圖片素材、
Thumbnail
影片剪輯比較複雜 創作者不但要能文能武,還需要會影片剪輯。影片剪輯說起來就比較複雜,因為牽涉到比較多的面向。剛開始入手的時候很難理解,不過了解系統架構以後,其實也就那麼一回事。但是總得來說,耗時相對要多很多,比起一般的文章或繪圖,你也可能要耗時許多,因為他的素材就是比較多。 聲音素材、圖片素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