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如何有效使用 AI」,很多人會笑笑地說:「這有什麼難?不是問它什麼,它就答什麼?」的確,現今的語言模型看似無所不能,能寫、能改、能接龍、能評論,甚至還能幫你總結或補全一篇小說。但真正用起來你會發現,這份「便利」並不是隨手即得的恩賜,而是需要學習、理解與反覆摸索的技術活。它不像使用一把剪刀或一支筆那麼單純,而更像駕駛一台高速列車,你得知道它會往哪裡衝、什麼時候該剎車、該怎麼轉向,否則你很可能會偏離你原本想走的軌道。

最近有一位朋友給我一個點子,說我既然用得這麼熟練,不如用 AI 寫篇小說試試。於是我就真的動手試了。一開始,一切都很順利,我提供角色設定與情節大綱,AI 不到幾分鐘就吐出一篇文風整齊、節奏流暢的故事,讓我驚艷不已。這種速度與效率,對一個創作者來說簡直就是天賜神助。你可以放手讓它寫,也可以選擇自己修飾,兩種方式看似兼得。
但問題也在這裡出現了。有些時候,我的期待與它的邏輯出現了斷層。譬如說,我希望故事裡男女主角有個情感衝突的情節,於是我下了一個很明確的指令:「男主親吻女主後,女主反手甩了男主一個耳光。」這段衝突,我只是希望它在那一章節中出現一次,增加可讀性與戲劇張力。AI 果然照做了,而且還寫得有聲有色。但下一次我讓 AI 接續這對角色的劇情時,它卻又讓女主角在親吻後自動甩了男主一巴掌——而我這次並沒有要這樣寫。
我這才意識到一個關鍵問題:AI「記得」我之前給它的指令,它不只學習內容,還模仿邏輯與情境邏輯,甚至把那次的「衝突設計」當作這對角色的既定互動模式,並不斷複製這樣的劇情走向。那一巴掌,本來是我設計來製造一次性高潮的轉折,沒想到卻變成往後故事中反覆出現的「標準劇碼」,成為不受控的設定。
這讓我意識到:有效使用 AI,絕對不是「你說什麼,它就做什麼」那麼簡單。 如果你不對它的記憶、邏輯推演與敘事方式有足夠的理解,那它就可能「幫你自作主張」,結果讓你不僅要花更多時間修改,還得反向導正它的「誤學習」。
那該怎麼辦?
首先,要學會「斷記憶」。如果你只是要 AI 完成一個段落,這個段落的情緒、劇情特性不需要延伸到後面,那就要清楚告訴它「這只是一次性的設定」,甚至在下一次生成前清空記憶或改寫人設,讓它不至於把這些情節當成長期走向。
其次,要精準地說明你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只給一個情節。AI 的邏輯是「你提供的所有資訊都是重要的背景材料」,它不會主動揣摩哪些是一次性情節、哪些是固定設定,除非你主動界定它的作用範圍。
再來,有時候我們也要「對 AI 的創意,有一點容忍力」。它有時候會突然靈光一閃,寫出一些你想都沒想過的橋段。這些部分可能是錯的,也可能比你原來的更好。這時候不要急著否定,可以先觀察它的寫法,看是否能融合成你想要的風格,甚至可以反向學習——這正是所謂的「人機共創」精髓。
還有一種做法,是我近來嘗試後發現特別有效的——口述生成。用語音指令說出你想要的段落、情緒、角色語調,然後讓 AI 依據你的語言節奏進行文本建構,這種方式產出的稿子通常比單純打字指令更生動活潑,邏輯也更貼近人類直覺思維,可能因為語音輸入能自然帶入語氣與語意暗示,而這正是 AI 最能理解的層次。
最後,我必須承認:使用 AI 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陷入「兩難」。你希望它幫你快速完成內容,但又不希望它失控偏離你原本的意圖。你不滿意它的寫法,要求它修改,結果花更多時間讓它「回頭」,甚至不如重寫。這就是所謂「越幫越忙」的尷尬局面。
但我相信這些問題都不是無解的。
重點在於,使用 AI 並不是「求答案」的過程,而是「教會它怎麼跟你合作」的學習歷程。當你了解它的思考模式、記憶機制、生成方式,你就能更有效地引導它,不再是被它帶著走,而是讓它替你開路、推動你的創作節奏。
AI 不會代替創作者的靈魂,但它能成為創作者的手、眼與鏡子——幫助我們看見更多可能,也幫助我們更接近自己真正想要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