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I來輔助寫作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使用AI來輔助寫作。無論是小說創作、散文抒發,還是商業文案、學術報告,AI都提供了一種快速產出的可能性。然而,許多人在使用AI時常常會遇到一個困擾——AI給出的回應常常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風格與自己的寫作習慣格格不入。這並不是因為AI做得不好,而是我們還沒學會如何「正確地使用AI」來為我們服務。

AI不是魔法,而是工具
首先,我們要認知一件事:AI不是會讀心的魔法師,它只是一個工具,就像畫畫時的筆、寫字時的鍵盤。你要如何畫出你心中的畫,就得知道怎麼拿筆、怎麼調顏色。同樣地,要讓AI寫出你心中理想的文章,你也需要學會怎麼「輸入正確的指令」。
AI本身並沒有情感、風格或偏好,它只是在根據你給的提示與資料進行推演。所以,如果你給它的提示太簡單、太模糊,它自然只能給你一個「普通到不行」的回應。比如說,你輸入:「請幫我寫一篇關於愛情的小說」,那麼你收到的可能就是一篇無趣、套公式的故事。這不是AI的錯,而是因為你沒有告訴它——你心目中的「愛情故事」到底是什麼樣的。提供樣本,建立風格理解
每個人的寫作都有自己的語氣、節奏與語彙習慣,這些是你長期養成的個人風格。AI並不會天生知道這些,但你可以「教」它。
如何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供你過去寫過的文章段落給AI參考。你可以這樣對它說:「請模仿以下段落的風格寫一篇新的文章。」然後把你的段落貼上去。這樣AI就能讀取你寫作的節奏、用詞與語感,產出更貼近你個人風格的內容。
若你沒有長篇的原始文字,也可以只給它幾段你認為很像你想要風格的文字,這些也可以作為風格範本。經過幾次嘗試與調整,你會發現AI產出的文章越來越「像你寫的」。
用具體的情節與角色做提示
另一個讓AI產出好文章的關鍵在於「給它足夠具體的設定」。
例如你想寫一篇小說,主題是「情人背叛」。你不要只說「寫一篇關於感情糾葛的故事」,而應該寫得更具體,例如:「女主角是個25歲的平面設計師,發現交往四年的男友竟然另有新歡。請以她在咖啡廳發現秘密後的心情轉折為主軸,展開一篇1500字的小說,風格要感性而壓抑。」
這樣的提示會讓AI更準確地抓住你想要的內容與氛圍,並且大大提升寫作的品質。
此外,加入一些突發情節,如「男主角其實早就計畫求婚但被誤會」或「女主角的閨蜜其實早就知情卻選擇沉默」,都可以幫助AI構建更立體的情節。你等於是在幫它鋪陳素材,它自然就能給出比較豐富的劇情走向。
多次調整,循序引導
許多AI使用者常常錯過的一個環節是「修改與反覆」。
你不一定一次就能得到滿意的文章,這是正常的。真正的使用技巧,是你要願意跟AI「對話」。當你收到初稿後,可以這樣說:「這段文字情緒太平淡了,請修改得更有情緒張力。」或「故事節奏太快,請在女主角發現秘密前增加她與男主角的互動細節。」
AI會根據你的回饋再進行調整,而這個過程,其實就像你在自己修改草稿一樣。透過多次互動,你可以一步一步把一篇「機器產出的雛形」,修正成「符合你心意的作品」。
尊重創作,也尊重自己
當然,也有很多人堅持不用AI寫作,因為他們認為寫作是一種情感的流露,一種屬於自己的創造行為。這種想法我完全理解,甚至也認同。
就像我自己畫畫時,會堅持用手繪,而不是讓AI幫我「生成」一幅畫。因為那一筆一畫的過程,對我而言是有溫度、有生命的。同樣地,有些文字,也許只有從你內心親手寫下,才會有那份深刻與真誠。
但AI依然是一個強大的輔助工具。當你遇到瓶頸、寫不下去時,它可以幫你開一個頭、想一個新角度、補一段過渡,甚至只是給你靈感的提示。真正的創作主體永遠是你自己,AI只是你延伸創作力的一雙手而已。
你是創作者,AI只是助理
使用AI寫文章的過程,其實是一場對自我寫作意識的探索。你越了解自己要什麼、你越清楚你的風格與想法,就越能精準地指引AI幫你完成理想的內容。
請記住,AI寫不出屬於你靈魂的文字,但它可以在你疲憊或卡關時,提供你一絲光、一點推力,讓你繼續創作。
別把它當作代筆者,而是當成一位不會抱怨、隨時待命的寫作助理,善用它,你會驚訝——原來你可以寫得更多、更快,也更接近你真正想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