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跑過全碼,甚至連半碼也沒跑過,每次只會報名9K、10K或12K這三項,我笑稱自己是「肉咖」跑者。什麼動機讓我想發這篇文章呢?是因為看到很多想跑,卻不知道怎麼開始的人,還有一些有在跑,但中途想放棄的人,鼓勵大家一起跑起來!
人體骨骼隨著年齡增長,骨質會開始流失,漸漸進入自然老化過程。對於中高年齡的長跑者,最好有專業的教練,透過長期完整的肌耐力和跑步訓練。但是一般業餘的跑者,平時也沒什麼訓練,一次跑21K的確會造成身體上的負荷。因此我建議師兄,不要再跑半碼改跑10K,寧可少不要斷,在我的鼓勵之下,又重拾信心繼續跑。
要活就要動,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付諸行動又是一個艱難的關卡,更別說要持之以恆了。於是很多人選擇上健身房運動,年費繳了不去太可惜,所以會讓自己固定時間上健身房,也是不錯的方式。如果想要更經濟實惠,跑步是最好的選擇,不受任何場地限制,也不像球類運動,無需呼朋引伴練習,畢竟大家要湊在一起的時間很難。
我的跑步資歷不到十年,一開始跟多數人的慣性一樣,想運動又跨不出去。直到有一次公司舉辦中區公益路跑,身為店主管,除了自己要當領頭羊外,還要想盡辦法影響和鼓勵大家一起參與。全店在我的策動之下都報名了,有5K也有9K隨他們自由,我理所當然要跑9K。在服役期間跑過3K和5K,退伍後就再也沒跑過,跑步這件事距離我好遙遠,坦白說要跨出這一步,心理障礙還是很難克服,一旦報名就只好豁出去了。
剛開始練跑,總會有很多的聲音在耳邊縈繞…年紀都這麼大了才跑、跑步很傷膝蓋、外面空氣不好、跑清晨不要跑晚上…等。我知道這些都是出自好意和關心,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於是我開始上網爬文,卻意外找到「日本超慢跑」這個厲害的東西,經過研究一番後發現,根本就是我要的跑步模式無誤。到了這把年紀,純粹是要跑身體健康的,而不是跟年輕人拼速度。
超慢跑的概念是由日本運動生理學家田中宏曉(Hiroaki Tanaka)博士提出,作家梅方久仁子(Umekata Kuniko)加以推廣。田中博士的研究指出,超慢跑不會使乳酸增加,跑者可以更輕鬆愉快的運動,同時避免過度用力造成運動傷害,達到持續運動的目的。梅方久仁子也發現,超慢跑所消耗熱量為單純走路的2.5倍,長期下來不僅可以瘦身,身體指數也變得更加健康。(本段引述自網路)
有了「日本超慢跑」的教學方法,讓我練跑更得心應手,每位跑者的身體狀況不同,只有自己最清楚。跑步前後的伸展和拉筋很重要,跑步中我會持續觀察自己的呼吸和雙腿,尤其是心臟和膝蓋的感受。心臟就像車子的引擎,運轉一定要順,步伐和換氣的節奏便是關鍵;雙腿就好比是車輪,膝蓋就像是胎壓,胎壓必須要正常,車輪才可以平穩走下去。
在路跑過程中,有些跑者中途會感覺喘,這種情況有可能是身體或心臟疾病,但大部份是不懂換氣所致。氣要調得順,呼吸與步伐一定要配合,我通常採用一、二吸氣,三、四吐氣的節奏,步伐則一是左腳,二是右腳,三是左腳,四是右腳。切記!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巴,避免造成喉嚨乾燥不舒服。
跑步途中水份的補充很重要,但要避免大量和大口喝水,容易被水嗆到造成危險,我的方式是,含一口水在嘴巴裡,再慢慢一點一點的吞下去。過程中不與人比速度,用最適合自己的配速前進,重點是在享受跑步的過程。如果用對方法,會感覺越跑越舒服,即使到達終點,也完全臉不紅氣不喘,這才是正確的慢跑。
早上跑步好呢?還是晚上?目前我沒有標準答案。選擇空氣比較好的日子和時段,這倒是事實,畢竟台灣的空污有時候很嚴重,可以下載空氣監測APP,如果當天空氣真的太糟,在家休息一天又何妨?如果你非得在車水馬龍旁的公園跑,那就避開上下班交通顛峰時間吧!至於我呢?每次練跑一定是戴著口罩跑完4K,這個不要隨便學,叔叔有練過。
大家都說早上的空氣最新鮮,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是晨跑。冬天要從熱被窩裡爬起來,對很多怕冷的人來說,絕對是掙扎,不過這點我倒還好。我的情況是,練跑後吃完早餐緊接著去上班,一上午整個人昏昏欲睡沒精神,感覺這樣下去不行。
後來我改成夜跑。晚上八點從公司下班,回到家換上運動服,到練跑地點跑完4K,來回路程加跑步大約一小時,跑完補充一些能量,然後洗個熱水澡再睡覺,這樣的改變之後,第二天早上精神非常好,連午覺也可以不用睡。所以選晨跑還是夜跑?自己的身體自己去解鎖吧!
如何才能持之以恆?相信這是每位跑者都將面臨的功課。我個人是安排每季參加一個路跑活動,當然時間不會就這麼剛好,只要把四個活動錯開,分別在一年內完賽即可。這樣就會因為報名參加了路跑,而督促自己在平時持續練習,個人覺得這個方法是管用的。
落落長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給剛入門的新跑者更多信心和勇氣。期待天涯海角某個路跑活動,有緣我們相遇了!那我們得想一個通關密語?有了!如果活動當天你(妳)有到場,請大聲喊出《arack我來了!》,我會出現跟你(妳)相認的。大家一起加油!跑起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