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隨著生成式AI與互動式編程工具的普及,教學型遊戲的開發門檻大幅降低。Vibe Coding作為一種以「以自然語言驅動程式生成」為核心的工具,能讓使用者透過對話方式構思、修改與測試遊戲邏輯,特別適合用於打造具高度互動性、可快速迭代的學習內容。本文的目的在探討使用Vibe Coding開發能展示機率與統計概念的教學型遊戲之可行性、流程與注意事項,協助學生以更直觀、遊戲化的方式理解抽象的理論。
二、使用Vibe Coding的優勢
1. 以自然語言進行遊戲邏輯的建構
學生可直接描述:
- 遊戲規則
- 隨機事件的產生方式
- 玩家行為與回饋
- 統計量的顯示方式
Vibe Coding會自動生成基本程式碼,很適合尚未熟悉或精通傳統程式語言者。
2. 快速試作(Rapid Prototyping)
透過即時修改與生成,學生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多種版本的遊戲,便於比較不同設計對玩家行為與數據結果的影響。
3. 方便整合機率與統計模型
Vibe Coding支援描述式邏輯,例如:
- 「生成一個伯努利(Bernoulli)分布事件」
- 「模擬1000次擲骰並繪製直方圖」
- 「根據玩家選擇更新後驗分布」
- 降低學生將數理概念實作成遊戲的門檻。
三、適合展示的機率與統計學理
以下為可透過遊戲展示的核心概念:
1. 隨機事件與分布
- 擲骰子、抽卡、隨機遇敵遊戲
- 可視化常見分布(均勻、二項式、常態等)
2. 大數法則(Law of Large Numbers)
遊戲可要求玩家重複操作並觀察平均值逐漸收斂的過程。
3. 中央極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讓玩家累積多次取樣結果,觀察取樣平均的分布趨於常態。
4. 條件機率與貝氏更新
透過事件資訊逐層揭露的推理遊戲,展示後驗機率如何變化。
5. 統計推論
玩家可從遊戲中收集資料,再用簡單的假說檢定(Hypothesis Testing)或估測(Estimation)的方式得到結論。
四、遊戲開發流程的建議
第一步:明確定義學習目標
例如:「讓玩家理解抽樣分布的概念」。
第二步:設計遊戲機制
以「操作簡單、實驗可重複」為原則。例:擲骰子遊戲 → 觀察均值的走勢。
第三步:以自然語言描述遊戲邏輯給Vibe Coding工具
例如:「建立一個6面骰子的模擬器。玩家按下按鈕即可擲骰子,並持續記錄平均值與每次結果,用折線圖顯示平均值的收斂情形。」
第四步:多輪微調
讓學生觀察:
- 玩家是否真正理解概念?
- 遊戲是否需要更多視覺化?
- 是否需加入挑戰、關卡等元素?
第五步:加入資料紀錄與圖形呈現
例如:
- 長條圖(分布)
- 折線圖(平均值收斂)
- 散佈圖(樣本vs期望值)
五、注意事項
- 避免過度依賴自然語言生成:學生仍需理解生成的邏輯與數學意義。
- 優化互動回饋:學理若呈現不夠明確,須增加說明或視覺化。
- 權衡遊戲性與教學性:過多遊戲化可能分散學習焦點。
- 測試多種資料量:確保遊戲結果能穩定展示預期的統計行為。
六、結論
使用Vibe Coding開發展示機率與統計概念的遊戲,是一條低門檻但高效的教學方法。透過自然語言編程,學生能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換成具體的互動體驗,並在反覆測試中深化理解。此模式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更能培養學生在AI時代的程式思維與模型理解能力。
Mucat創作研究室

Multimedia Computing & Telecommunication Lab
研究室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view/mu-cat
聯絡方式:sgmiaou@gmail.com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vgzpATWwXfzX2PqeM-vDQ
Facebook粉絲專業:https://www.facebook.com/MucatMiaou
VOCUS (方格子創作平台)沙龍:https://vocus.cc/salon/MuCAT
LinkedIn:https://www.linkedin.com/in/shaou-gang-miaou-4919a25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