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個科技新聞:
鴻海即將在科技日,首次公開自家第一代生產線人形機器人,預計率先部署在美國德州休士頓廠,用來替 NVIDIA 生產 GB300 AI 伺服器。
這篇文章會帶你快速掌握幾件關鍵重點:- 這台機器人長什麼樣子、主要負責哪些任務
- 鴻海與輝達從去年到現在是怎麼一步步鋪陳這項合作
- NVIDIA GR00T N、Metropolis 等技術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 最後,也想跟你分享這件事和「工業 5.0」之間的關聯
如果你對 AI、機器人、生產線自動化感興趣,這篇可以讓你一次把全貌理清楚。那我們開始囉!
什麼是鴻海的「生產線人形機器人」?外型像人,但設計超務實 🚗🤖
先從主角本身講起。
根據《鏡報》報導,鴻海這次要公開的第一代人形機器人,外型上半身接近人類,但不是雙腳走路,而是採用更適合工廠環境的「輪式設計」。它會在產線上排排站,負責替 NVIDIA 生產 GB300 AI 伺服器。
👉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長得像人、動作也像人,但移動靠輪子」的生產線專用型機器人。
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原因很務實:
- 輪子比雙腳更穩、耗能更低
- 在產線上長時間工作更安全
- 也比較不會因為複雜地形而出狀況
在 AI 大腦部分,這台機器人會搭載 NVIDIA Isaac GR00T N(人形機器人的通用技能模型)+ Metropolis 視覺 AI 系統,讓它能理解影像、辨識物件、做多步驟作業,像是抓取零件、插拔線材、定位機殼等。
這些功能不是紙上談兵。根據鴻海與 NVIDIA 在先前的公開內容,這些人形機器人已經被訓練做:
- 從料盒抓取零件
- 精準插拔伺服器線材
- 完成多步驟、具有順序性的組裝任務
這些工作都是高度重複、需要精準、也最消耗人力的產線工位,正好是「實體 AI」非常適合切入的場景。
更重要的是導入地點──德州休士頓廠。這是 NVIDIA 未來重要的 GB300 AI 伺服器生產基地,空間新、工序標準化,很適合用來當作人形機器人的第一個大型測試場。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就在 GTC 會前透露,這一切都在他口中的「實體 AI」藍圖裡,而這一步象徵著工業 5.0 的開始:
自動化不是讓人類退出,而是讓人類和機器人的分工更自然、更有效率。
從 GTC 到科技日:這台機器人的時間線(用時間線看更清楚 📅)
乍看之下,這次亮相很像突然冒出來。
但如果把過去一年的新聞串起來,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鋪很久的棋」。
🔹 ① 2024 年 3 月 — NVIDIA 公布 Project GR00T
NVIDIA 首次推出 Project GR00T,人形機器人的通用基礎模型構想。
核心精神是: 讓機器人擁有「通用學習能力」,而不是每台都重頭調整。
這概念後來成為 GR00T N、GR00T N1 的基礎。
🔹 ② 2025 年 3 月 — GR00T N1 正式問世
2025 年的 GR00T N1 是第一個完整的人形機器人通用技能模型:
- 能學習雙臂協作
- 能應付抓取、移動、組裝
- 也能透過模擬加速訓練,再把技能轉移到真實機器人身上
這讓「大量機器人學一樣的技能」成為可能。
🔹 ③ 2025 年 10 月:休士頓智慧工廠曝光
GTC DC 大會上,鴻海宣布在美國建 GB300 智慧製造工廠,全面導入 NVIDIA 的生態系:
- Omniverse(數位分身)
- PhysicsNemo(熱流分析)
- Isaac(AMR 與機器人系統)
- Metropolis(視覺監控)
重點:
這是第一次公開提到將部署 GR00T N 驅動的人形機器人。
🔹 ④ 2025 年 11 月:媒體聚焦人形機器人量產化
不只台灣媒體,香港、國際科技媒體都指出:
這將是全球最早一批在人形機器人協助下生產 AI 伺服器的工廠。
🔹 ⑤ 2025 年 11 月 18 日:鴻海宣布在科技日正式亮相
最新一步,就是這次的主題:
- 第一代人形機器人以「輪式人形」亮相
- 展示後直接部署到休士頓工廠
- 預計明年上半年正式投入生產線
把整條線看完後就會發現:
這不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 demo,而是鴻海 × NVIDIA 合作多年的成果逐步落地。
為什麼選 GR00T N?為什麼是輪子?為什麼這一步關鍵?(技術白話解讀 💡)
這段我們把技術內容講得更白話、更易懂。
🔸 1. 為什麼用「通用技能模型」 GR00T N?
以前的工業機器人很像「超專精工具人」:
要它做新任務就要重新調教、重新寫程式,非常花時間。
但 GR00T N 的概念比較像「把機器人訓練成一個會基本技能的通才」:
- 會看影像
- 會理解任務
- 會做雙手協作
- 能應付多種變化場景
再透過微調把技能套用到不同工廠。
👉 對鴻海這種全球布局的大型代工廠來說能省下大量客製化成本。
🔸 2. 為什麼第一代不是雙腳?而是輪子?
這點很多人看到都會好奇:
明明現在很多人形機器人廠都在做雙足行走,為什麼鴻海不是?
原因很務實:
- 產線地面平坦,不需要走樓梯
- 輪式構造更省電、安全、成本低
- 可長時間運作,不怕跌倒
- 在既有的產線設計上更好部署
簡單說:
輪子就是現在最能把產能穩定撐起來的解法。
比起追求「會跑會跳」,鴻海現在更重視「能不能真的上線」。
🔸 3. 鴻海不是第一次做機器人:這次是從 consumer 走向 industrial
鴻海之前:
- 幫軟銀量產 Pepper
- 幫夏普做 RoBoHon
- 自家也做 Narubot(照護型機器人)
但這些都屬於「服務型」或「示範型」機器人。
而這次是第一次「讓機器人真正站上生產線、扛住產能」。
性質完全不同。
🔸 4. 工業 5.0 的意義:不是取代人,而是重新分工
休士頓工廠的佈局其實更像一支完整的 AI 工具鍊:
- Omniverse 虛擬工廠
- Metropolis 視覺監控
- Isaac 管理 AMR
- GR00T N 處理人形機器人技能
- PhysicsNemo 做熱流與設計優化
它展示的不是「全機器化」,
而是「人類+AI+機器人」的最佳分工。
工業 4.0 是自動化,
工業 5.0 則是協作。
休士頓工廠就是這套協作模式的第一個大型沙盒。
小結:真正的壓力測試還沒開始,但這一步非常重要 🚀
最後我們把重點整理一下:
- 這是一台為產線而生的工具型人形機器人,不是展場秀。 外型像人、移動靠輪子,搭配 GR00T N、Metropolis,直接瞄準伺服器組裝等高重複性工位。
- 這一步是鴻海 × NVIDIA 多年合作的里程碑。 從 2024 GR00T 到 2025 休士頓工廠,一條完整的技術與生產鏈終於開始落地。
- 工業 5.0 的關鍵不是機器取代人,而是更有效率的協作。 輪式人形機器人是一個務實但非常關鍵的第一步。
接下來值得觀察:
- 這些機器人能不能撐住高節奏產線?
- 良率、維護成本會不會比傳統機器手臂更有優勢?
- 會不會逐步擴大到更多工廠、更多產品線?
無論如何,人形機器人正式站上真正的產線,已經是未來產業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如果你想持續追蹤 AI、機器人、半導體與產業趨勢,
歡迎追蹤我 Mech Muse 👋 我會持續用最易懂的方式,陪你一起看懂科技的下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