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不是賭石,而是台灣下一場「風險管理革命」
——從《探熱未來 2025地熱永續與技術前瞻論壇》看到的四個關鍵訊號
文/歐文松
◆ 開場:我原以為是一場很「硬」的技術論壇
老實說,踏進會場前,我以為這會是一場「專家對專家」的硬派演講。
但當我看到現場近 300 位來賓、線上超過 500 位觀看者,以及地熱探勘專家分享他們在山林裡、深井裡、泥岩與砂岩間搏鬥的經驗,我意識到:
地熱,不只是一項能源技術,而是台灣下一場「風險管理的國安議題」。
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個最深刻的洞見,也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地熱的可能性。
① 地熱真的像賭石?──其實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地質風險考題」
與風電、光電不同,
地熱開採=調查+鑽井+地質判讀三合一的高風險工程。
地熱探勘最困難的是——
地底看不到、無法確定、成本極高。
講者用一句話形容得非常精準:
「你以為是在找熱,其實是與地質不確定性賽跑。」
而台灣地層破碎、斷層密集,地熱的風險比其他國家更複雜。
因此,民間企業無法單獨承擔前期探勘成本,政府必須介入:
- 先期調查
- 風險移除
- 地質資料開放
- 探勘資料庫
當風險被政府處理,地熱企業才能真正投入開發。
這也是台灣是否能啟動地熱產業鏈的最重要基礎工程。

② 「穿著西裝改西裝」──台灣地熱法規真的需要更新了
台灣推動地熱,比太陽光電與風電都晚很多。
許多法規仍沿用舊時代邏輯,講者很精準地說了一句:
「我們是穿著西裝改西裝,一邊推動一邊補法規。」
地熱開發卡住的地方包含:
- 地熱屬溫泉法?地質法?再生能源法?界線模糊
- 地熱井到底算不算「礦井」?
- 用地、環評、申請程序冗長
- 地熱與地方政府權責怎麼切?
- 單位之間資料交換不足
現在正是重新設計制度的關鍵時刻:
法規不只要安全,也必須「可用、可行、可推動」。

③ 大數據 × AI 會是台灣地熱探勘的下一張王牌
這場論壇最令我驚訝的是:
台灣已累積大量地熱資料,但過去分散在不同單位。
地礦中心未來將:
- 整合北宜花東、西部優選場址資料
- 建立地熱探勘知識庫
- 建置 AI 地熱預測模型
- 開放資料交換機制
- 培育「地熱資料小尖兵」


這讓我想到國外正在發生的事:
美國的地熱革命,不是更多鑽井,而是更準確預測。
AI 會讓地熱從「賭石」變成「科學」的那一步。
④ 川普喊「Drill, baby! Drill!」──反而讓地熱變得更重要
2025 年美國政局變動後,全球能源市場再度波動。
川普公開支持石油與天然氣開採的立場,意味著:
- 國際碳政策可能鬆綁
- 油與氣更便宜
- 化石燃料短期回溫
但在這場論壇中,我

聽到一個耐人尋味的觀察:
「在全球往油氣倒回去的時候,地熱反而是最乾淨、最永續、最本土的再生能源之一。」
因為:
- 地熱不靠天氣、不靠季節
- 不需要進口原料
- 能源本土化+穩定性極高
- 對 ESG 與供應鏈去碳化仍具戰略地位
在國際盤勢不穩定時,地熱反而成為能源自主性的救贖。
◆ 這不是一場演講,而是台灣能源未來的一次預演
離開會場時,我心裡反覆浮現一句話:
「地熱不是科技問題,而是國家願不願意一起降低風險的問題。」
若台灣願意在制度、資料、探勘、法規上「一起把基礎做足」,
地熱將不再是賭石,而會成為:
- 穩定的本土能源
- 企業減碳的重要後盾
- 工程與 AI 新職能人才的下一個戰場
- 更具國家韌性的能源選項
這場論壇讓我看到——
地熱不是過去的能源,而是台灣未來的重要選擇。
(附 QR Code 可供延伸閱讀/下載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