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城電機到每一家工程顧問的下一段旅程
作者:歐文松
一、從一支訪談影片,看見台灣工程業的下一個十年
有時候,一家公司為什麼能「突然被看見」,其實不是突然,而是剛好站對了趨勢、踩穩了文化,也抓住了市場最需要的那一刻。
最近我看了華城電機許逸德總經理的一段深度訪談,心裡有兩個念頭:第一,這是一家把「彎道超車」練成習慣的公司。
第二,影片裡的每一個決策,都像極了我在《投標的故事》裡那些不能不做的功課。
回頭看台灣工程產業,這支影片並不只是在講華城,而是在講「下一家準備好起跑的你」。
二、金句背後的真功夫:不是豪語,而是可複製的方法
影片裡我挑出幾句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 「掌握全球時間差,你就像偷看明天的報紙。」
- 「做別人不願做的服務,就是打開市場最快的方法。」
- 「不能讓客戶覺得你沒有誠意。」
- 「標準化讓你變快,速度就是競爭力。」
這些話乍聽之下像是成功者語錄;但真正的價值,是它們背後代表的「方法」。
我把這些方法整理成四句話,讀者會發現,它們和寫永續報告、做投標、跑工程,其實非常一致:
三、方法一:不是看到 RFP 才開始準備,而是看到趨勢就要提前佈局
華城的大生管制度要求業務:
案件提前 6~12 個月揭露,產銷研採一起預排。
這句話的重要性,不輸任何工程規範。
因為它在說的是:
「專案從預算書編列那天就開始了。」
這正是《投標的故事》裡我反覆提醒工程產業的第一課:
「最晚開始準備的人,不可能贏。」
現在回看 2025 的三大國家方向:
- 強韌電網
- AIDC 算力中心
- 能源轉型與離岸風電
這些不是政策,是「工程產業未來十年最大的標案清單」。
搶得快的人,不是當下衝刺,而是提前暖身。
四、方法二: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才有機會被客戶牢記
華城有兩個動作非常關鍵:
一是售前服務。
工程界不常講,但售前決定標案成敗。協助客戶規格、協助預算、協助理解法規——這些都不是義務,但卻是建立信任的最好方法。
二是售後服務。
業界大多不願「修別人的機組」。華城反其道而行,愈難愈做,愈急愈接。
這在《投標的故事》裡,就是「差異化亮點」。
不靠價格、不靠口號,而是靠:
「比競爭對手更願意解決客戶的麻煩。」
工程顧問業尤其如此。
案子不是寫文件,而是解決別人不敢碰的問題。
五、方法三:從出包學到的,比從得標學到的更多
影片裡提到,華城曾經為台積電製作八台設備,但其中一台品質離散,被視為高風險。
結果不是失去客戶,而是:
- 更完整的檢討
- 完整建立「生產履歷」
- 更透明的溝通
這是工程業每個主管都應該放大來看的地方:
「補強能力,是工程產業真正的競爭力。」
我在投標文章裡常說:
「每次出包,就是一次重新證明自己的機會。」
華城就是用這個精神,把客戶抓緊。
六、方法四:站在巨人肩上,學到別人學不到的標準化與速度
華城當年與 GE 合作,學到 6 Sigma 與 Black Belt,那時候前六年外銷是虧錢的。
但 GE 的要求讓華城提早學會:
- 全英文文件
- 全球服務模式
- 供應鏈管理
- 標準化流程
- 資料完整履歷
這些就是工程業裡最難的功課:「規模化的標準」。
標案常常不是最強的人得標,而是:
最能標準化成果的人得標。
因為標準化代表可預期、可控風險、可壓交期。
七、把這些方法放進永續報告書,你會看到更大的機會
如果我們把華城的故事放進企業永續報告書框架來看,會看到 3 大明確商機。
以下是我用《永續報告書導讀指南》做出的解讀:
(1)重大議題(Materiality):「能源韌性 × AI × 供應鏈」成為企業 KPI
華城靠三件事成長:
- 強韌電網
- AIDC
- 能源轉型
如果你是永續主管、工程顧問、承包商,這三件事等於:
「未來十年最穩、最大、最有預算的三大工程市場。」
企業在寫永續報告時,都需要:
- 風險矩陣
- 算力成長情境
- 電力品質 KPI
- 供應鏈碳排數據
- 韌性策略
這些都需要顧問,而你可以提供。
(2)治理(Governance):跨部門整合與程序透明,就是下一個標案亮點
華城的大生管制度,其實就是:
- 跨部門整合
- 供應鏈揭露
- 優先順序管理
這些不只是管理學名詞,而是永續報告的核心章節(GRI 2、GRI 3)。
工程顧問業完全可以把這段經驗:
- 設計成「永續治理導入」服務
- 協助企業對齊內部流程
- 把混亂的組織資訊變成永續資料集(Dataset)
這是企業最缺的。
(3)披露(Disclosure):工程資料化,就是最缺乏的永續能力
華城建立了生產履歷。
而工程界現在最缺的,就是資料:
- 生產履歷
- 施工過程
- 測試記錄
- 能效數據
- 材料來源
永續報告書=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
你擅長的就是把資料整理成故事、章節、KPI。
這正是許多工程企業願意付費的地方。
八、總結:把「彎道超車」變成習慣,你的產業就會開始改變
看完華城的故事,我最深的感受是:
「好公司不是長期努力,而是長期比別人早努力。」
如果你把這些方法放進你的:
- 投標流程
- 永續顧問服務
- 產業分析
- 公司內訓課程
- 客戶簡報
你會發現一件事:
每一家工程公司,都有能力成為下一個華城。
只差一件事: 願不願意從今天開始,把「彎道超車」變成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