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不安與對過去的執念,使我們無法清理人生

我們之道輕裝上路才能享受旅遊的樂趣。的確,當我們拖著大件行李到達某個異國城市,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旅館安頓好行李,不帶大行李才能好好的觀光。我們常說人生之旅,其實人生真的就像一趟旅行,只是這趟旅行的行程不是十天半月,而是六、七十年。輕裝上路對我們的人生之旅也同樣適用,不要被外在一大堆行李拖累了我們的旅程。從旅行中找到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人活著,真正不可或缺的東西其實很少,身邊八九成的物品真的斷捨離掉也不影響生活品質,旅行目的當然不是為了照顧我們的行李,同樣的,我們的生活空間與精力,應該留給自己而非物品或家具。
我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樣,每隔一段時間看到家裡或辦公室太雜亂太多東西,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卻常常清理一陣子就半途而廢,偶爾好不容易整理得稍微清爽一點,過沒幾天又堆滿東西了。有時候捨不得丟,是因為想不出扔掉的好理由,畢竟這些都是自己當初慎重收下或花錢購買的;但是若我們反過來想,或許會容易一點,也就是真切體會到如今我們所擁有的每一樣財產,每一件自己珍視的收藏品,在我們逝世之後,最終也會失去,所以換個方式問自己,除非我們能想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證明它應該必須被留下來,並且會被後人好好珍惜,否則現在就該丟掉。
或許因為這樣的體認,從很早以前至今,我從不收集或收藏任何古玩或小玩意,即便我喜歡看書,也收藏書,但是那些書也是基於內容是自己喜歡看,會再看為著眼點,而不是收藏什麼版本,多珍貴,值多少錢這類為考量。
因為真的看到有些長輩,耗費畢生心力收集某些物品,生前寶貝得不得了,死後子孫立刻當垃圾扔或當廢紙賣,所以我頗贊成某位前輩所說的,只要這類東西有專門的圖書館或機構單位在保存,自己就不收藏,有的人更極端,只要這本書或這個資料下次真的要用時還可以找得到或買得到,自己就完全不保留,扔掉或回收掉。
道理很簡單,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捨不得丟棄?我想除了是對過去的執念之外,最主要還是來自於對未來的不安,無法從擁有中解脫。畢竟恐懼與貪念,是每一位如你我這般凡人的心性,也是我們人生牽牽絆絆的緣由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