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爸爸,你對台灣的未來是樂觀的嗎?各種媒體都一直唱衰台灣,說台灣的優勢已經不斷的流失。」A寶翻著桌前一堆期刊雜誌問著我。
徵選上聯合報願景青年記者的B寶說:「應該還好吧!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在努力啊!」
A寶反駁:「聯合報大張旗鼓的花很多篇幅,不斷為青年找出路,其實不就代表現代的青年已經無路可走,現在青年已無願景了嗎?記得我們以前去上海參觀世界博覽會時,到處看到標語,文明人不隨地吐痰。就像我們貼請勿吸菸,表示會有人在這裡吸菸。」
我為A寶的反應按讚,順便問她們:「很多這一代的人都感嘆你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各個只想追求小確幸,喪失大夢想的野心,你們認為呢?」
B寶從書架上找出村上春樹的書:「我知道這個名詞來自他的書,不過聽說在日本不流行,反而在台灣非常夯。不過他在書中表達的意思好像跟大家以為的不太一樣,他是這麼說的,想要在日常裡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比如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
我為B寶按個讚:「說得好,必須在辛苦之後,那杯冰啤酒才成為小確幸。雖然台灣比較偏重於珍惜感恩的感覺,我也同意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日常點點滴滴小小的幸福感覺,這些都是很好的概念,但的確也不能成為我們安於現狀,不面對挑戰,那種流淚流汗拚搏的辛苦之後,難得的小確幸,才更值得珍惜吧?我同意嚴長壽對年輕人的勉勵,他說,你得努力,很有夢想,才可能在全球化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如果一開始就選擇平穩,選擇留在溫室,未來的選擇也許就不是你能選擇的了。」
A寶壓力很大的樣子:「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皇后說的話,好像是這個高度競爭時代的寫照,在我們這個世界,你要一直拼命的跑,才能保持在同一個位置,如果想到別的地方,至少得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
我點點頭同意A寶說的:「其實對於你們年輕人來說,我最擔心的不是小確幸那種感恩惜福的心意,而是當你們在追求小確幸時,也代表著你們運用時間的方式,當悠悠哉哉喝咖啡,品紅酒時,時間也不斷在流逝啊!說實在,追求小確幸是我們這種將近退休年紀的事情才對!」
B寶問:「台灣似乎有很多憤怒青年,埋怨社會不公不義,埋怨你們這一代享盡好處後沒給我們創造好的就業環境,你覺得呢?」
我嘆口氣說:「這個問題很複雜,有我們這一代造成的,也有來自於全世界產業結構變遷的影響,不過不管怎麼樣,那些憤怒青年怎麼可以一邊怪罪上一代不努力,一邊繼續不努力呢?這不是有點奇怪嗎?」
A寶也回應:「我們也知道時代變遷讓很多工作不見了,工作機會好像愈來愈少,是真的嗎?」
我搖搖頭:「傳統的工作,有很多真的會不見,但是新時代一定也會創造許多新工作,但是哪些工作?恐怕我們現在也不太清楚。而且過去大家以為科技進步只會取代藍領勞力的工作,但是現在的自動化,大數據分析以及物聯網,人工智慧……的快速進展,讓許多以前高薪的白領工作恐怕也會消失掉。」
A寶想到:「最近有一些透過行動裝置創造出新的服務仲介平台,比如叫車服務,似乎很有潛力。」
我點點頭:「沒錯,這些平台將有時間沒錢,或者有錢沒時間的自由工作者和消費者連結起來,充分利用閒置的資源,的確是以前做不到的。其實我們可以確定,未來只有二項能力是自動化科技很難取代的,一種是創造力,另一種是社交技巧,也就是察言觀色,跟別人溝通、協調的能力。而且在典範轉移迅速,大公司不斷瓦解、重組的時代,我們要不斷學習,自我教育,就像奇異公司的執行長伊梅特所說的,每隔幾年要自我摧毀一次,每當你認為自己搞定了所有問題的那一刻,就是你該再次按下”退出”鍵的時候了!」
B寶放支冷箭:「這些都是老梗了,有沒有新一點的建議?」
我哈哈大笑:「老生常談、忠言逆耳,表示大家往往都是知易行難。不過也因為這社會變遷太快,甚至很弔詭的形成愈來愈個人的世界,大企業已無法保障我們,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經營自己,行銷自己,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把自己當做一個品牌,一個公司來經營。」
A寶回應:「嗯!這是我們沒聽過的新梗。不過我們講了半天,你還沒回答我的問題,到底台灣未來的優勢在哪裡?」
我想了想:「不管是,產業升級、或者創新發明,各個國家都非常努力的在拚經濟,台灣也必須努力,但是恐怕也很難突出。倒是我覺得台灣現在有種別人很難取代的優勢,也就是當一個生活型態的先軀者,以全世界主要人口分布可分為溫帶與亞熱帶二個區塊,種族大類可分為西方與東方,或者非華裔或華裔,近來物質文明與科技都從溫帶、西方,然後擴展至東方,台灣在這種脈絡下,有機會成為中介橋樑角色,成為廣大的亞熱帶人口的示範先軀,因為與新加坡比起來,台灣人口規模適當,且自然條件與都會城鎮發展型態又很多元(新加坡畢竟就只是一個單獨的城市而已),我們可以把全世界所有的創新與發明,在台灣先實驗,改良,然後推廣到全世界去,我們的自然環境或人文條件數百年來(歷經東西多種族的文化激蕩與共同生活,多元生活型態在台灣早已是常態)恰是具天然優勢的場域。」
我停了一下,才繼續說:「記得以前曾經看過一篇報導,唱片或文化產業曾有一種說法,作品先在台灣推出(測試成本相對來說較容易控制),若是在台灣能夠走紅,全世界十多億的華人市場大概就沒問題,這是生活型態的先軀者的明顯例子。」
AB寶還在想,我繼續說:「同時,台灣本來就是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共同生 活的場域,再加上好山好水,宗教與靈修的文化精神根基也非常深厚。你們想像一下,是不是可以讓台灣變成全世界企業家或努力工作的白領階級,在一生拼鬥賺錢之後,一個身心安頓的心靈居所?不見得真的要退休移民到台灣,而是到台灣long stay,每年來常住三個月或半年,不管是調養身心,追求宗教的慰藉,甚至只是來吃生機美食恢復健康,都可以帶來比休閒旅遊更大的產值,而且可以吸納非常多的就業人口。這些可算是超高級的服務業,更棒的是,這些新經濟模式不只不會汙染環境,還能促進整體社會的幸福感。」
看著AB寶臉上露出了微笑,我最後結論道:「這世界上有三種人,一種是讓事情發生的人,另一種是看著事情發生的人,最差勁的是,連事情發生都不知道的人。面對世界,我們要有全球視野,但是要從在地來行動。永遠不必悲觀,台灣還有很多機會,就像嚴長壽先生提醒我們的,只要我們安於自己的工作,而且真實地把握住我們的優點,我們將會是華人社會中永遠最文明、最有文化深度,最適合人居住的好地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