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吃鐵板燒」天爸問來台灣玩的香港朋友,朋友露出一臉尷尬,勉強露齒笑着回應:「我們吃台灣人的日常美食吧,鐵板燒留待重要日子才享用⋯」
這對話千真萬確,台灣街頭巷尾都有的鐵板燒,在香港人眼中卻是貴價的餐廳、侈奢消費的代名詞!
天爸在二十年前來台灣升學,在大學附近的小巷之中,每次經過那家有點殘破的鐵板燒,都好羨慕台灣的富有,即使穿得再隨便,也可以一家大小進去吃鐵板燒。過了快半年,天爸仍然不敢進去用餐,怕自己消費不起。這種昂貴的印象,已烙在血液之中,至今心底還是有點來自貴與侈奢的抗拒。
但小孩很喜歡,大天二每看到鐵板燒的店,就嚷着要吃鐵板燒,而且要坐在廚師前,看着一雙鐵板燒鏟的舞步,蒸汽一下子被吸進抽氣機的過程,嗅混着食物佐料的香氣,真的是一場賞心悅目色香味俱全的饗宴。
台灣的鐵板燒消費不高,可以說是普羅大眾日常的餐廳,一般是台幣120元就能有一個套餐,內含蔬菜(一般都是高麗菜)、芽菜、主菜(最便宜的是普通的牛、豬、雞),再加上一碗白飯。湯與飲料一般都是採自助式,無限供應。
每間鐵板燒餐廳,只要是稍有規模,能容得下二十個左右座位的,都不只一個廚師,而且每人負責不同的部份,有的是一整個晚上只負責煮高麗菜及芽菜這些配菜,另一個廚師就負責主菜,助手把材料預備好放旁邊,廚師就按序加油,食材煮的時候加上大量的蔥、洋蔥、九層塔、辣椒等等,手法有點像快炒,兩隻手各執一隻鏟子,在鐵板上左右翻炒,有需要時鏟子就化身成為刀叉,左邊鏟子按住食物固定位置,右手鏟子從上切下,輕鬆就能把食物按需要分成很多件。
一般餐廳的廚房會有很大的瓦斯爐火路的哮聲,但在鐵板燒店,你只聽到鏟子互相觸碰,非常清脆的聲音,配着抽煙機的低沉伴奏,這真是視覺聽覺都能滿足的表演!
廚師定時要清潔鐵板,因為每煮兩三道菜後,鐵板上就有一層醬料烤乾的東西,廚師會從盛滿水的米酒樽或醬油樽中,倒出大量清水泡在鐵板上,水一下子就被加熱至翻騰起泡,這時候將鏟子用力一刮,把水慢慢左右地刮到鐵板上的垃圾洞口,鐵板又馬上煥然一新,繼續烹煮下一道菜了!
在台灣鐵板燒店裡,你看着廚師忙得不可開交,所有菜色都有一個流程,同一時間或許在處理兩三道菜,3-5分鐘就得煮好,然後兩鏟配合放到食客面前,有的店為了更快,就用一個筒子盛起食物倒在食客前,反正一切都是效率的計算,是非常高速的作業。顧客也得配合,一般從點餐到吃完,半小時左右就會離座。如果遇到我們這種帶小孩的,新進來的顧客就得在外面排隊等着入座,天爸會很不好意思,只好催小孩吃快一點⋯
至於香港的鐵板燒因為太貴,所以天爸沒有吃過,從網路上的菜單看,是幾千台幣的盛宴。但台灣的鐵板燒可以如此高效率,非常適合香港生態,為甚麼在香港不能走入民間,只能融入日本菜系中非常昂貴的菜色?
據維基的說法,現代的鐵板燒是日本二戰後才出現的,價錢也是走高檔路線。而鐵板燒是甚麼時候在台灣流行的,我不是本地人,真的不清楚,只知道20年前在台北市區就已經有破舊的鐵板燒店,猜想這種餐廳在台灣起碼已經流行二十多三十年。
天爸回想30年前,香港的壽司店依然是貴到不行的高級料理,20年前迴轉壽司剛剛進駐香港才打破價錢的高牆,但台灣好像很有自己的生命力,外來的事情可以演變出自己的台灣文化。例如台式壽司,就融合了日本與台灣各自的生活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鐵板燒也是一樣,貴價正宗的鐵板燒店依然服務着付得起的顧客,但台灣人能把這個元素演化成一般民眾也能負擔的飲食娛樂,可以各取所需地各自經營,實在是了不起。
或許台灣就是一個如此有生命力的地方,所以才能獨立自強地走出自己的生存之道。而香港在貴租金的大環境下,任何食肆或許也只能走貴價精緻一途,別無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