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退休後,為生命開展另一條道路:志工服務

    這十多年來,我到政府部門演講的題材有很多類型,數量最多的是有關環境教育方面,每年至少有三十場以上。依據受訓單位與官階大小,題目有三種:永續發展與環境倫理,環境變遷的因應與挑戰,綠色能源與生活。另外也有從中央到地方不同政府機構以兒童教育、家庭教養或書籍的導讀邀請我演講。可我最喜歡講,但是每年最多只有二到三個場次的機會,是跟屆齡退休的人講社會服務與志工參與。

     

    經濟部以及所屬事業機構每年都會針對即將退休的員工舉辦退休生涯規劃的講習,每次課程三天,我負責用半天的時間介紹社會上有那些可以擔任志工的機會,這些公益團體的組織特性跟內容等。

     

    據說北歐地區有些國家會開長達二年的課程,讓這些即將退休的人知道如何安排或適應退休後的生活,他們認為這是需要學習的;在台灣似乎只有經濟部有此視野,但是只有三天的課,其實是不夠的。不過不管如何,畢竟是個開始,值得嘉許。

     

    我最近喜歡提醒任何人,不管大人小孩,不管上班沒上班,不管你是不是工作已忙得焦頭爛額,一定要在行程中排出空檔到公益團體當志工,因為有非常多的好處,不只是對社會的回饋,更是對自己的身心靈都會帶來莫大的好處。

     

    「助人為快樂之本」雖然是句老掉牙的話,但是近年真的有非常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這不只是道德教訓,古往今來許多宗教家也一再開示——如果能將我們的思慮焦點從自己轉到他人,把對自己的關心轉移到對別人的關懷,自己的痛苦就會立刻減輕,生命也會立即開展,同時也能獲得心靈的平靜。

     

     

    這種幫助別人,前提是不為名不為利,也就是無私的。即便做一模一樣的事情,你的身分是領薪水的工作跟你是志願來服務的,對自己身心靈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當然,我們需要賺錢,必須要有一份領薪水的工作,但是,假如可能,我們也要從善用自己的專業與時間來當志工,以便獲得另外一種好處。

     

    一個人在幫助別人,從事公益行動時,身體的壓力反應會關起來。那些比如憤怒、憎恨和嫉妒的負面情緒會降低,連帶影響內分泌系統,會增強我們的抵抗力。有研究發現,這些因為無私奉獻所呈現的愛,對我們身體整體健康的保護能力,比每天固定吃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還高出幾倍呢。

     

    付出會讓人快樂,這是因為體內多巴胺的濃度會大幅增加,而大腦的腦內啡也會給人美好的感受,釋放緊張的情緒,接著帶來比較持久的平靜。這種正向樂觀的情緒也在許多研究中證明,免疫力的確比心情差的時候強得多。

     

    而且當志工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志願服務通常會接觸到不同的人群,這種人際互動對大腦的刺激與活化有強烈效果;同時志工可以擴展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這種新鮮不一樣的經驗,也是大腦神經成長與健全的神奇肥料。

     

    隨著年齡愈大,我們擔心時日無多,對生命流逝會有莫名的焦慮,尤其現代人在時時連線上網,分分秒秒被無數的訊息轟炸所形成的時間壓力,也是沮喪、憂鬱的來源。曾經有一個實驗研究人們對時間的感受,研究者針對不同的情況設計實驗,包括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無所事事的浪費時間,度假享樂跟當志工幫助他人時自己的時間感受。結果發現,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時,我們主觀感受上會覺得時間比較充裕而且沒有壓力。

     

    換句話說,我們怎麼花時間,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受。很弔詭的,當我們很忙碌壓力很大時,讓自己煩躁地窩在沙發裡,或者想藉著看電視來舒緩時間壓力,其實都比不上到海灘幫忙撿垃圾或幫助病童推輪椅來得有效。

     

    同時,對一個離開職場無所事事的人來說,最大的失落是來自於不再被人需要,那種覺得自己已經沒用,即將報廢的感受對健康的精神與心靈是很大的傷害。當志工可以獲得被需要的存在感,心靈不再自我孤立、自我厭棄,因此有研究發現,付出是療癒自己最有效的方法。

     

    的確,對一個退休的人來說,能夠持續為社會、為人群而付出,對自己身心靈的健康具有強大的功效,而且當我們能夠透過當志工的機會,做到無目的或不求回報的付出,自己的生命與世界也將改變。

     

    我的好朋友拖鞋教授曾經講過一句至理名言:「明天要做的事情其實是我們永遠不會做的事,只有今天我們做的事情,才是我們真正會做的事。」

     

    真的,不必等到退休或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現在就出門去當志工,世界正在等待著我們。

     


     

    所有圖片來源:blm.gov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