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看見」了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法國哲學家蒙田說:「一隻船槳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是彎的,但實際上它卻是直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麼,而是必須釐清在什麼情況下看到的!」類似的概念,在二千多年前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曾經說:「對一切萬物,重要的不是看,而是怎麼看。」

 

的確,即便我們眼睛正常,而且就算用眼睛仔細地看,並不見得真正的看見。比如說,當我們不知道我們該看什麼東西時,那東西就算是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的眼睛再三掃過,也看不見它。眼睛的視覺神經接受到訊息後,必須傳到大腦來辨識並詮釋,我們的大腦必須知道我們要看什麼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看到了。

 

因此,「看見」本身是必須經由學習的,不是有眼睛就能夠看見。這些年我深深體會到,要真正的「看見」,是很不容易的。不管在求學考試中、文本閱讀或生活當中,我們不斷在看,也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不一定真正看懂。一旦我們真正看懂,原本平淡無奇的事物面貌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每次的看懂,又可以使我們看到很多東西。

 

在幫荒野解說員上課時,常會提醒伙伴們,解說的功能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因此並不是我們唏哩呼嚕把一堆知識講完就算是解說完畢。真正的解說是一種互動,讓民眾看到原來看不到的東西,這才有達成解說的任務。因此,「看見」除了用眼睛透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皮質之外,最重要的還要用心靈。就像《小王子》書中所講的:「真正重要的事,常常是肉眼所不能察覺的,你必須用心靈去感覺。」

 

raw-image

《小王子》:真正重要的事,常常是肉眼所不能察覺的。

 

誨人不倦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也曾經感慨:「四時行焉,百物育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是啊!萬事萬物宇宙間所有大道理不就一覽無遺呈現在我們眼前嗎?你為什麼看不見呢?老天都不必說話了,為什麼我還這麼嘮嘮叨叨?

 

佛陀曾說:「遇緣則有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看見的事物,都是我們關心或是正在尋找的,因此大智慧的佛陀在說法時非常重視契機,也善用種種方便法門來渡引大眾。換句話說,時機不對時,即便大師說法,也是對牛彈琴。

 

通常我們除了很直覺地看之外,還有一種「看」,稱為「觀察」。一般而言,「觀察」是一種主動且集中注意力的「看」。

 

或許很多人以為認真地看、仔細地觀察,甚至大量地觀察、拼命地記憶,就可以產生知識,其實並不是如此。教育哲學家卡爾巴伯曾經說:「知識不是始於觀察;觀察之前,人總是先有某些猜想。」他認為人類的知識不是起自於觀察或經驗,而是起自於猜想,是因為猜想通常不能直接以觀察或經驗來檢驗,而必須經由「推理」、「分析」這些思考的過程,然後再以觀察所得的「事實」來驗證或反駁;反駁將再引發新的猜想,然後再經同樣的思考過程,再帶來新的反駁。人的知識就在這樣反覆的猜想與反駁中累積起來的。

 

看完巴伯的說法,你是不是覺得怪怪的,不太能服氣?那麼或許可以聽聽近代最偉大的自然觀察家,也是開啟近代生命科學的宗師,達爾文的說法:「我就不明白,那些心理不曾懷著一個理論(一種好奇或猜想)的人,為什麼要去觀察?」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心中先有了某一個問題、某些困惑,才會進行有意義的觀察。不是東看看西看看,這邊記記那邊抄抄,心裏就會突然產生了問題。因此達爾文說:「所有的觀察必定是贊成或反對某一些觀點。」

 

以教學的成效來說,卡伯這麼認為:「如果不是透過感官,引起情緒的投入,外界的事物在我們的理智或學習中,是不會存在的。」

 

除了眼睛不一定可以看得到應該看得到的東西之外,我們也常常忽略了表象之外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要能夠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固然是一種學習,同樣的東西,反覆地看,也會是一種進階的歷程。

 

禪宗的「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到看山又是山」通常用來形容修行的過程,但是對於凡人如我們,只要懂得用全然不同的眼光去看,相信身邊再熟悉的事物都會帶來全新的感受,就是種很棒的成長。

 


 

全部圖片來源:pixabay

編輯:熊編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霧中風景》:你看見了嗎?由暗而生的光|潺時.白露 #1絲絲光絮自黑暗滲出、冰冷的海浪拍濕衣襬、神情落寞的樂隊行經蕭瑟街頭、結了霜的窗框發出亂石河床式的荒寒哭泣 ── 我看見的,正是霧中風景。它晃搖著,漫漶弛放,像藥草那樣敷著旅人帶傷的呼息。我瞇起眼,不敢打燈,夢也許會被刺穿,但睡意仍舊濃烈,為了讓自己身處世界的裡面而不是上面。
    Thumbnail
    avatar
    午夜先生
    2021-09-08
    孤獨的深海倩影(上)____ 被「囚禁」的海底生物 你看見了嗎?圖/文  Scarlettmeow 疫情期間關在家讓許多民眾直呼「受不了」,但海生館的動物呢?他們將永遠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對他們來說,隔離結束的日子似乎遙遙無期。
    Thumbnail
    avatar
    Scarlettmeow
    2021-07-06
    你看見那些陣營先決的評論了嗎 -1小心那些總是將事物講得斬釘截鐵的評論,也小心那些幾乎總能在第一時間就發表確切結論的評論,因為那都是你底下之人常用的伎倆。畢竟,一個夠負責的評論者通常會需要更多時間來觀察與思考才能做出較確切的結論;而一個充滿可能性、複雜權衡與判斷,及不把話說死因為世界便是如此複雜的評論者,更將吸引不了廉價世界觀持有者
    Thumbnail
    avatar
    贖名人
    2021-06-24
    為什麼人們喜歡檢討受害者與弱勢者 - 你看見,道德的高位了嗎?狼心:幸福國度的道德,在很多人的使用方式裡,從來就不是承接他人的溫柔,而是壓迫異己,遂行意志的不一標準。很多人口口聲聲道德,但其實對道德的概念和思想掌握卻極度薄弱;其信念內部體系的一致性與對罪惡的權衡也不足夠。 蓮座:這就是他們總能批評受害者和弱勢者的原因,因為道德也是他們心理上投機和附勢的一項領域
    Thumbnail
    avatar
    贖名人
    2021-05-28
    你在松子身上,看見自己討人厭的影子了嗎? 『我的人生結束了。』這是松子在每一段親密關係結束時會說的話。一段感情結束的當下,對松子來說就像是失去生命的一切,再也看不見未來與光亮。但隨後,遇上一個新的對象,松子卻又可以雀躍地跳進了彩色的世界。帶著對家人強烈且複雜的情緒離開家,松子把往後每一段戀情都看作是生命未來的全部......
    Thumbnail
    avatar
    葉秉憲 臨床心理師
    2021-04-13
    所有的療癒從看見自己開始,你,看見自己了嗎?《活出全新的自己》讀後記(免費試閱)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成人是曾經受傷的孩子,這些傷,來自孩童時期不被理解和不被接納的部分,如今我們長大了,卻時常忘了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為自己負責,並回頭照顧當時的自己。而這本書,則是要教會我們,如何自我療癒,如何再次把自己愛回來⋯⋯
    Thumbnail
    avatar
    思嘉
    2021-01-26
    【7月29日新書上市】爸媽真的失智了嗎?:臨床心理師從上萬名個案身上看見的45個診間故事從事臨床工作近二十年,衡鑑過上萬名長者的臨床心理師,   從只看見「個案的脫序行為」,到看見「個案是完整的人」。   他用更全面的角度理解長輩,為肩負照護壓力與情緒包袱的家屬,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  
    Thumbnail
    avatar
    黃耀庭 臨床心理師
    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