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來生所謂的幸福生活,就是我必須死你們必須活</p>

試著想像,有天一個神秘的聲音告訴你,你此生將會平順地渡過,活到終老,但在你安享天年後的30天內,人類將遭受巨大的災變,全人類將全數死亡無一倖免,這個情報會對你接下來的人生會有什麼影響呢?你原本的人生計劃、想為之努力的事物....各方面會因此而改變嗎?
雖然不樂意,但多數人都了解既然出生了,就沒活著回去的可能,但整體人類的滅絕,相信不是每個人都仔細考慮過,透過前面的思想實驗我們可以發現,在人類大滅絕的面前,很多正在進行的事物就顯得沒有意義,尤其是那些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的事物,起碼太空探索、愛滋病治癒藥物、癌症的解方...這些需要數代投入才可能有結果的事,在末日來臨前我們都不會再進行了,這顯示有些價值我們投入,我們自己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有沒有後人能夠接手、能夠享用這些成果,對投入者來說其重要性遠遠高於自身。
『來生』一書提出一種新的來生看法,探討知道那些我們來不及認識叫不出名字的人,在我們死後會繼續存活對我們有何意義,這種依賴於他人存活的來生揭示了人生中的好事起碼分成兩種。
一、我們必須參與其中親身經歷的好事。
二、就算我們不能參與其中但只要我們能為之付出,而有他人能享受就可以的好事。
美食、欣賞電影、玩遊戲、與親友的親密相處,這些若我們無法親自參與,那食物再美味、電影再精彩、聊天內容再有趣對我們也是無用的,無法感受就無法體會是這類好事的特色,而另一種好處就算我們此生只看得到一點點的進展甚至不為有結果,但只要知道我們後繼有人,此生的努力能在我們離世後繼續為後人產生作用,那我們也能欣然接受,像將遺產留給後世、投入科學、醫學的最前沿研究、音樂文學的創作...等,都是遺愛後世的努力,而這些事物之所以重要,顯然依賴於我們對人類不會滅亡,後繼依然有人的信心。
這樣的區分引出此生該怎麼分配的問題,從小的教育往往告訴我們,承載著豐富價值的生命,往往涉及到為後世創造價值,留下精神、科學...等遺產,但與親友的友好交往,享用美食、音樂、戲劇...等,也是人生要事,你能想像完全沒有好友,從不品嚐美食的生活嗎?而全然沈溺在感官享受視後世為無物的人生,我們應該也很難認同『來生』一書當然沒有給怎樣的比例是妥善的答案,但是透過來生的假設能讓我們有效的分離出兩種價值,自行思考。
而在面對死亡,藉由前面的思想實驗,我們也能分離出人生的終極恐懼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對自身死亡的恐懼,第二種是對整個人類物種滅絕的恐懼,應該多數人都接受自己終將一死,但勢必會發生的事不表示不值得害怕,死亡會將我們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我們當然該為此憂心,但我們也無法想像人類的永生,自古以來的眾多虛構作品都將永生當作一種詛咒,一首歌很美但無止盡地重複也會讓人生厭,我們對多數生命的理解是一種循環,從生到滅,從老到少,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早夭的故事會讓我們難過,因為一個生命無法走完他的全程,我們有權給死亡壞評,但這種壞評可能更像第一次上班、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動手術...等,各種必要但我們會擔憂的第一次,也許自己在年老之時更能將生命的終結看成是一種令人害怕卻是必要的經驗吧。
相較於個體的死亡,全人類的滅絕可以說不太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思考中,我們花很大的心思去擔憂自己消亡後跟來的損失,卻沒注意到若人類這個群體消失,許多我們這代人寄託於此的價值也將跟著滅失,我們太不害怕人類的消滅,導致很多危機明明可以提早避免,但我們卻遲遲不肯動作,可能直到最後一刻才匆忙應對,這種恐懼上的不平衡也許是天性吧,但依然荒謬。
這本書是由三場演講的內容改寫而成,除了作者本人的論點外,本書還收錄了其他四篇,他人對作者來生猜想的回應,有的站在贊成方有的站在反對方,但都同意作者提出的來生概念是相當新的研究領域,這樣的猜想對跟我一樣不相信傳統意義上來生的人,算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價值區分方向,我還蠻喜歡這樣的設定,因為在新的來生想像中,我們無法說來生再見,但若你活得比我久,那希望你會見到我此生的努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