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7/0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科技及其隱憂:論《鋼鐵人》

從2008年第一部上映的《鋼鐵人》開始,漫威工作室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奇幻旅程。《鋼鐵人》不光是四平八穩地交代了鋼鐵人的起源、成為該年度十大佳片之一、全球總票房逾5.85億美元、也讓一度因吸毒聲望欠佳的演員小勞勃·道尼鹹魚翻身。但這趟旅程不僅止於此,更重要的是:結尾部分,漫威放入東尼·史塔克與神盾局長尼克·佛瑞的會面,正式揭示的其他的復仇者故事也將一一展開。這短短的36秒看似微不足道,也許是漫威刻意透過這個小彩蛋測試市場反應。但從後面其他系列漫威電影的大成功來看,這一小步可說是漫威的一大進擊,後續的英雄電影也不斷重複採用這樣的方式一面給觀眾驚喜、一面擴大漫威電影的世界觀。就連誠實預告也幽默而中肯地說到:「從《鋼鐵人》之後,漫威找到了印鈔的竅門。」

從漫畫到電影:鋼鐵人的轉變?
《鋼鐵人》電影最吸引觀眾的元素是:全像投影、鋼鐵衣著裝、東尼的毒舌搞笑。設計出史塔克這個人物的史丹·李在訪談中提到,史塔克的人物靈感來自霍華德·休斯(東尼老爸的名字亦是向其致敬):
霍華德·休斯是我們這個時代中最多采多姿的人物之一。他是位發明家,冒險家,百萬富豪,花花公子,還是個愛國瘋子。」
這些元素不論是在鋼鐵人的漫畫電影中都有完整呈現,但從漫畫到電影,漫威還是做了不少取捨。其中最重要的取捨是:在電影裡,鋼鐵人的所有敵人都是自己的科技力促成的。漫畫中敵人卻未必如此,比如滿大人、王秋是美國既有的敵人,找上史塔克的原因是看上他的科技力,但最重要的目的還是散佈恐怖主義。Fin Fang Foom則是從遠古時期就存在中國的龍,後來與滿大人合作對抗鋼鐵人、Temugin這位滿大人的兒子則是為了替父親復仇、鈦人則是站在蘇聯立場與鋼鐵人打對台;反派的理由不一而足,但這些宿敵設定背後,都隱含著當代美國性與其他各類意識型態的對抗。
從《鋼鐵人》漫畫中都可看出鋼鐵人與東方元素、共產主義的對抗
但這些宿敵在電影的缺席顯示了一件事:《鋼鐵人》在翻拍成電影的過程中,特意淡化了原本漫畫裡的對抗勢力;把部分的意識形態對抗議題交由更具美國性的美國隊長繼承(如:與紅骷髏九頭蛇的爭鬥)。鋼鐵人電影因此有了空間討論科技對於人的影響。第一集反派奧比·史坦想奪走東尼的鋼鐵衣技術,第二集伊凡·萬科原先是科技力的較勁,最後在漢克默的搧風點火下變成軍備競賽,第三集的絕境病毒也是史塔克工業的產物(我們甚至都還沒提到復仇者聯盟2的大魔王-奧創!)正因為科技是這樣的兩面刃,鋼鐵人劇情也常在科技與正邪之間徘迴,諸如:擁有這些科技是否真能導向更好的世界?鋼鐵衣與人的關係是?如果人人可穿鋼鐵衣,那還需要東尼嗎?是東尼·史塔克打造了鋼鐵人,還是鋼鐵人打造了東尼·史塔克?沒了鋼鐵衣的東尼·史塔克又是什麼?也因此,當討論電影鋼鐵人三部曲時,與其不斷地比較它與原著的差異,不如討論電影呈現中導演們特意拉出來的主線-科技與人性的爭鬥,來得更為貼切。這也是我在寫這篇時,將標題訂為「科技及其隱憂」的原因。

鋼鐵人/科技的隱憂
電影首集的鋼鐵人,首先面對第一個隱憂是:他人對於科技的覬覦。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也是如此,鋼鐵衣穿在東尼身上是打擊壞人的利器,但落在其他人手上可能成為毀滅世界的武器。工具本身沒有善惡,端看人如何使用他們。這是第一集東尼·史塔克面臨的最大課題。如同他看到自己所研發的導彈成為 「十環幫」的工具、自己公司的散彈差點炸死自己、所發明的掌型癱瘓器成為反派奪走戰甲反應爐的關鍵。雖然第一集反派純粹就是個來打醬油的,但他向東尼所說的「你想讓武器消失,自己卻創造了最強大的武器」這句話倒也不無道理。科技的力量之所以可怕,就在於它無關道德,人人都可以使用。對史塔克這個發明家來說,他更需要提防這樣的挪用,以免自己的創造力成為幫兇。
Mark 01是史塔克打造的第一台鋼鐵人。
到了第二集,在東尼·史塔克向公眾宣稱自己是鋼鐵人之後,他很快地面臨來自政府的壓力-交出鋼鐵衣,以避免被邪惡勢力運用。但史塔克當時以「鋼鐵衣是我的一部分,交出鋼鐵衣即是交出我自己」拒絕政府徵收。史塔克當時的物我辯證還是以自我為中心、鋼鐵衣只是他的一部分,而且是供他使役的部分。《鋼鐵人2》反映的是人類力量超越科技的面向:東尼改善了過去鋼鐵衣所造成的金屬中毒、透過父親留下的設計圖發明新元素、與詹姆士羅德合作擊敗伊凡·萬科、與原先質疑的國會議員盡釋前嫌。科技在人的引導下往正確的一方前進並獲得勝利,是第二集的課題。(但也因為這樣,許多觀眾認為鋼鐵人2是最套路、最無聊的一集。)
在太空中無法聯絡上小辣椒、鋼鐵衣逐漸失能,史塔克這才認識到自己科技力的渺小。
但真正引爆東尼·史塔克焦慮感的是《復仇者聯盟》的首次戰鬥。他為了阻止安理會發射的核彈在紐約爆炸,不惜犧牲自己帶著核彈衝入蟲洞,將原先即將大舉入侵的外星軍團「齊塔瑞人」一舉殲滅。好家在自己在千鈞一髮之際跌回地球,保住一條小命。卻也從此見識到了異星人的科技力、自己鋼鐵衣的不足、關鍵時刻只剩自己的無助感,部分評論者認為,東尼·史塔克至此產生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及恐慌症(panic disorder),只要聽到「紐約」、「蟲洞」,甚至是洞穴 (cave) 這些相關字眼就會引發呼吸困難。第一集時他在洞內打造了鋼鐵衣,卻也因此創造了自己的敵人,在《復仇者聯盟》進入蟲洞,目睹了自己的不足。小辣椒在第一集所說的,「有一部分的東尼史塔克留在洞穴裡,未曾走出來」很不幸的成真了:原先小辣椒說這句話是稱讚東尼的改變,不再只是一個製作武器而不顧其他事情的怪才;到了復仇者聯盟卻成了那個樂天、愛開玩笑的東尼變得逐漸神經兮兮。
但這樣的精神轉變在電影的描繪中有許多缺憾:主要原因是《復仇者聯盟》花了許多時間描繪眾星雲集的互動,對描述鋼鐵人個人心理層面的轉變實在太少。這對於許多只看過《鋼鐵人》電影的觀眾來說十分突兀。
至此,東尼·史塔克焦慮的對象從自己研發的武器轉換到了未知的威脅。他透過打造更多鋼鐵衣、酗酒、為鋼鐵衣增加更多設定的方式來應對。反而是自己逐漸成了鋼鐵衣的附屬品。這也成了《鋼鐵人3》的最大課題:人不再是科技的創造者,反而被科技奴役著。
海報也有意塑造史塔克背對觀眾,轉向對於鋼鐵衣的執著。
這也使我們聯想到魯賓遜漂流記中,魯賓遜在沙灘上看到未知的腳印,回去後他立刻加強自己圍籬、清點自己的彈藥、每天巡邏、想像著土人終有一天會入侵他的領地並殺了他。適度的焦慮可以讓自己處於最佳備戰狀態,在關鍵時刻擁有好表現。但史塔克顯然已經逾越那個界線:他變得不再是鋼鐵衣的擁有者,反倒是鋼鐵衣佔據了他的生活。(有趣的是,觀眾不只可以從東尼·史塔克身上看到與魯賓遜類似的焦慮感,在AI 賈維斯升級為幻視之後,史塔克將自己的下一任輔助AI命名為星期五(Friday),有鑑於魯賓遜對於星期五一樣有著依賴,卻又對他是土人的身分有諸多懷疑,這樣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反映著史塔克與鋼鐵衣的關係一直以來既是親密也是緊張的。
然而,最終讓史塔克擺脫焦慮的是哈利-一個愛好科技但飽受霸凌的孩子。他的一句話讓史塔克重思自己與鋼鐵衣的關係:
哈利:「你是技工嗎?」史塔克:「是的,我是技工。」
富豪、英雄、鋼鐵人、冒險家、花花公子這些都是頭銜,去除這些,東尼其實就是技工。技工是創造器具為生活帶來便利的人、創造器具解決問題的人。這樣的創造力才是真正定義史塔克是怎麼樣的人的關鍵。如同他過去在山洞中一無所有,敵人環伺,他也不曾失去最重要的創造力。《鋼鐵人3》賦予了史塔克以及所有迷戀現代科技的觀眾們一個警示,重新導正了人與物的正常關係。這也正是為何結局鋼鐵人要炸毀所有鋼鐵衣的關係-沒有鋼鐵衣,他依舊是鋼鐵人,而這次不再是外在上的強,而是心靈層面上的強韌。相較於美國隊長的高貴情操、雷神索爾從異世界來到地球學習與人共存,鋼鐵人其實更貼近觀眾-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社會,同時與科技共存、生活,卻又不時感受到科技的可怕及其無孔不入的影響。雖然整體來說漫威工作室作出的英雄片仍是爽片、動作居多,但在觀賞之餘仍能有一些對科技與人性的思辨,是只屬於《鋼鐵人》觀眾所能享受的餘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