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看戰爭:論《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

2018/04/0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以民族的角度出發,面對別的民族時,反而容易起衝突。但是我覺得以個人的身份來看,就能夠一視同仁。-愛德華·愛力克《鋼之煉金術師》
雖然這篇文章要講的是《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但我認為用愛德這句話開場卻是再適合不過了。以往只要是戰爭片、扯到戰爭,就不免有種顧影自憐的感覺;描述的內容不外乎是自己國族的英勇、後勤的努力、壯烈的犧牲、敵人的殘暴。這些元素的置入都讓人很容易投射自己的國族情感,進而想像自己是 「國家」的一份子、區分他者。戰爭片成了一種套路,方便又快速地讓觀眾產生移情。但這種敘事手法沒考慮到的是:戰爭的起因其實正是有心人士刻意挑起國族的嫌隙、強化自我認同到排除別人的過程。戰爭片也因此常陷入了一種矛盾:看似反戰,卻是不停地去強調自己的是正義之師的正當性,因此我打你應該,不打你悲哀。雖然「不要隨便站上一個受害者的位置」這句話在過去被運用得很詭異,但是我認為就戰爭片的再現來說,不隨便將自己當成受害者,或用二元對立的角度去切入國族間的紛爭是正確的。
戰爭看似在《謝謝你》片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缺席的,卻又無所不在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很慶幸的是,《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不是一部這樣的電影。這部電影不講前線的日本男兒如何英勇殺敵、前線戰事的進行狀況往往一語帶過、甚至連原子彈在自己國家廣島爆炸,從吳市的居民來看也只是一團雲、一陣白光、一陣地動。這裡沒有英雄的故事,只有主婦如何面對每天的食衣住行,女性及少數男性如何支撐起日本在二戰的後勤。看似平凡的題材在二戰的影響下漸漸變得不凡、原先還能苦中作樂的生活變得艱困、痛苦。《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不講宏觀敘事(grand narrative),幾月幾號原子彈爆炸,幾月幾號日本投降,大和號的起落這些在歷史課本上被提過的大事,大家都知道了。作者河野史代改用微觀史實去檢視「二戰是什麼」、「二戰下的日本生活」。離開戰線退一步看戰爭,才能更了解自身的複雜處境及當代人的堅強與悲哀。

透過小事物推疊出真實感的形式寫實主義

但要跳脫宏觀敘事倒也不容易。《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考據上的努力。原作中提到的參考文獻近五十本、造訪了十個單位,想寫成論文絕對沒問題。作者在原作的後記中寫道:
我對悲慘程度非得以『死』的數字來衡量不可的戰災故事,永遠沒辦法有徹底的理解....因此首要之務,便是試著體會故事中諸角色在『生』當中的悲歡離合。
對於二戰的已逝者,除了緬懷,河野史代更希望能理解他們的生活。這句話有點像是《末代武士》裡歐格仁在結局說的「我不能告訴你他是怎麼死的,我只能告訴你他怎麼活。」沒人知道死是什麼感覺,也沒有死者能再告訴我們他的故事,就算有,那也是仍在生的作者才有的書寫力量。但若要講「生」,不可避免地就得提及日常瑣碎之事。這些瑣碎的堆疊正是形式寫實主義的展現手法,是支持這部電影的核心、也是原作漫畫中最大的亮點。
(註:形式寫實主義(formal realism)是一種艾恩.瓦特在《小說的興起》中所提到的美學手法,瓦特認為這種手法是十八世紀小說興起的關鍵元素。透過描寫細微事物的橋段,讓故事更具可信度及真實性。這種細微事物包含文件、書信、契約、物品等等都是構築小說中場景的必要元素。在動畫及漫畫中,《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讓二戰背景的日本栩栩如生。)
舉例來說,「楠公飯」之所以能讓觀眾印象深刻,當然不是因為它很好吃XD,而是因為作者很用心地把製作的流程、食物的由來鉅細靡遺地記載下來,透過鈴這個天然呆角色來操演,讓人有種苦中作樂、躍躍欲試之感。電影中更是透過鈴的圖畫,在楠公飯的後面又補上了鈴對楠木公的想像。所以儘管這鍋飯難吃爆了,但卻也反映了戰時主婦們在平凡中的不凡,節米料理背後的忠義故事、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在那樣貧乏的生活中,也要維持井井有條,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千方百計地想盡辦法,儘可能幸福地生活下去,大概就是這部作品想表現的。
這是河野史代心中的 《在這世界的角落》。另外導演片渕須直也召集團隊舉辦了5次「鈴的餐桌」活動,親手製作了動畫裡出現過的這些料理。
 
對食物的描寫是本作的亮點之一,隨著時間的推進,食物的種類跟量也逐漸變少。起初鈴嫁到北條家時,還吃得到鯛魚、牡蠣、蛋,到楠公飯、自己種菜到摘野菜吃、吃賑災發放的飯糰、到後來只能吃美軍的雜炊飯跟巧克力,吃到鹽都覺得幸福,都一再反映了戰爭對人們的影響是無孔不入的。
日本推特網友嘗試再現電影裡的楠公飯便當
形式寫實亦展現在國家機器在人們生活各層面的影響,比如原作中出現的愛國五十音紙牌是確有其物:
另外,父親唱的歌從歌詞來看(埋頭做技術 一心為和平 全神貫注不放鬆 實現眾人的夢想)表面上是一首讚頌和平的歌,但其實是軍艦進行曲的基調下去改的。再次呼應了,某些人的夢想同時也是某些人的惡夢。向暴力屈服的我們,也是對他人施展暴力的一方。這也解釋了為何鈴在聽到投降宣言後,卻仍吶喊著可以再戰:因為過往國家刻意塑造的二元對立幻象被打破了,她也失去了過往為了生活一再忍耐的理由。另一邊,徑子到了這時才對女兒晴美的死感到傷痛,可見國家塑造的意識是如何支撐著個人、卻又在崩壞時如此不堪一擊。說穿了,過往的苦中作樂還是奠基在對某些人的剝削與暴力上。「如果可以維持無知就好了」,鈴這樣說道,但這才是真正必須面對的課題。即便是傻氣而平凡的鈴也不得不面對。
 

小人物、小事物所帶出的情懷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電影調性忠於原著,但在電影中把藺的戲份更加淡化了,個人覺得有點可惜。藺是鈴的對照組阿。同樣來自廣島,相較於鈴的小康家庭、藺小時候就過著漂泊的生活。小時候看到的座敷童子,吃了鈴的西瓜的人其實就是藺。原作中鈴找到了倉庫中畫有龍膽草的茶碗,周作才說那是他原本要送給以後嫁給他的人(原作旁邊亦註釋:龍膽草的「龍」字發音與「藺」字同音),後來鈴看了周作的筆記本,想起藺身上有張「恩客幫她寫的紙條」,正好就是海軍的筆記紙,這才知道周作跟藺的過去。
正因為有了這些巧合,才能說「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在這個朝不保夕的時代,周作給了鈴跟水野見面的機會,鈴也希望周作能有機會再見到藺。藺所說的「即使少了些什麼,每個人活在世上也還是能找到自己的安身之處」,不正是在說儘管世界紛亂,人們還是能找到自己的歸屬嗎?不該為此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感到感謝嗎?就連鈴那位生死未卜的哥哥要一,鈴也透過畫作幫他找到了在南洋的歸屬。當我們退一步透過這些小事情看戰爭時,就會發現儘管人民在這之中身不由己,但最能展現韌性、努力尋找出路的正是人民。決定我們是誰的不是磅礡的演說、愛國的精神、軍人的勇武,而是這些看似不足掛齒的奮鬥才使我們得以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
p.s. 另一個我推薦看《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原因是:其實台灣人是可以從這部電影看到自己的過去的。舉凡疏開(在政府計劃下,疏散到較安全地方 )、空襲警報、晚上只點防空燈泡(燈泡下緣有一小圈透光外,其餘全部塗墨 )、傳閱戶口回覽板等,都是哈瑪星、鹽埕、苓雅、鼓山等近高雄港地區的老一輩的回憶。雖然我們不在吳市,但台灣米作為高品質的商品賣到了吳市的黑市,同時,打狗在當時作為日本南進的軍港,也因此與遠在他處的吳市不知不覺中有著類似的命運,牽引在一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罵克伍陸
罵克伍陸
不正經但有讀過一些文學批評的寫作者。喜歡寫動漫、電影評論。偶爾會穿插一些理論剖析內容。文章散見於網路各平台(但這邊是總管區)。歡迎分享,但若想轉載內文至其他平台請先徵得同意喔!邀稿或聯絡請洽email: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