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禁用吸管之亂:「可分解塑膠」真的能分解嗎?

最近環保署宣布,從明年(2019)7月1日起,禁止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賣場、連鎖速食店等餐廳,提供客人一次性「塑膠」吸管。消息公布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尤其對於國人喜歡的珍珠奶茶之類的飲品,若不使用吸管,真不知該怎麼吃。不過,對於關心生態環境的人,當然一致肯定政府這項友善環境的規定。
這些年有愈來愈多國家關心塑膠的汙染,法國將在2020年全面禁用塑膠盤子和杯子;以觀賞野生動物的生態旅遊賺進大筆外匯的肯亞,從2014年以來,為了保護動物,禁止使用塑膠袋,違規的人會被處以高額罰款,甚至必須坐牢。
企業也回應社會的要求,比如可口可樂公司宣布,在2030年前,會達成「回收及利用相當於他們公司所生產製造的塑膠總量,也就是說他們用了多少塑膠,就會回收多少塑膠;生產醫藥產品的跨國大公司嬌生集團也逐漸減少塑膠使用量,比如把棉花棒的塑膠軸改成紙軸。
不過環保署規定不能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卻排除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與塗佈塑膠膜的紙吸管,環保團體認為,有為德不卒之嫌。
的確,201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確認生物可分解塑膠是沒有用的解決方案,一方面不能減少流入海洋的塑膠數量,另一方面也無法避免對海洋生物造成潛在的化學或物理傷害,甚至,生物可分解這個標籤更可能會鼓勵民眾亂丟廢棄物。
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並不能達到我們想像的,在丟棄後就神奇地消失,回歸到大自然裡;它們到了掩埋場裡無氧的黑暗環境,或是冰冷的海水裡,其實是無法分解。
許多號稱可分解,實際上只是在塑膠材料中加上玉米澱粉,因此塑膠袋只是比較容易裂解成細小的塑膠碎片,那些塑膠還是永遠都是塑膠,依舊對環境及生物有所危害。
對於塑膠廢棄物最好的處理方法,或許是在第一時間就回收轉化成有用的材料。
比如電影明星成龍就在國家地理頻道中拍攝的紀錄片「成龍環保英雄」當中,將台灣小智研發公司黃謙智建築師所設計的移動式回收廠,送到青康藏高原上最偏遠的地方。
這台以太陽能為動力的移動式回收廠,可以放在卡車上載到需要的地方,能把塑膠碾碎、壓縮,製成可以用來蓋房子用的小磚瓦,不管是用在牆壁上或地板上都很理想。
我相信只要我們有願意正視問題與付諸行動的決心,人類的聰明才智與進步的科學技術,應該可以解決當前絕大部分的環境問題,只是要在情況沒有惡化到不可收拾前採取真正有效的行動。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