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我們的靈魂將遠航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阮慶岳 《世紀 王大閎》
《世紀 王大閎》
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性作對語
王大閎1917 年生於北京,父親王寵惠是國際知名的法學專家,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部長,以及行政院長、司法院長等職務。身為獨子的王大閎,因為父親擔任海牙國際大法官的緣故,十三歲進入瑞士他稱為「畢生難忘」的栗子林中學,以及接續就讀了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尤其在後者,他與貝聿銘同時受教於包浩斯的創辦人、因避戰遷住美國的建築教育家格羅培斯。
王大閎、貝聿銘與長年旅居德國已離世的李承寬,大概是台灣最熟悉的首批戰後華人建築師。王與貝是同窗,彼此偶有書信往返,但一個翩然於國際政商與明星建築舞台間,一個據守台灣六十餘年如一日(王大閎來台灣後,前五十年未離海島一步),人生方向與建築態度南轅北轍。
王大閎的建築作品包括有台大學生活動中心、林語堂宅、濟南路虹廬、登月紀念碑計畫案、外交部等,可作為代表作品的,大約公認為是國父紀念館與已被拆除的建國南路自宅。
王大閎曾說:「國父紀念館是我最艱難的設計,而登月紀念碑則是我自許最具有深遠意義的作品。」登月紀念碑1970 年代時曾經引發台灣社會的熱烈迴響,當時外交部長魏道明積極推動捐贈這個高逾二十層樓的優美作品,作為美國獨立兩百年的禮物,後來因台美關係與政治環境的改變,讓計畫案胎死腹中。
無論如何,登月紀念碑還是讓我們見到王大閎對人類與科技的未來,積極也善意的某種期許態度。而國父紀念館與建國南路自宅,皆是嘗試將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性作對語的經典作品,國父紀念館回應的是大我的文化承傳與符號轉譯,建國南路自宅則是面對私我的生活/生命語境思索。
1980年王大閎於天母弘英別墅。
若是拿王大閎與李承寬做比較,雖然兩人同是令人景仰也難及的優秀建築人,但我看他們時,還是會把重點放在他們建築價值的差異性上。我覺得王大閎是在思索東方既有的傳統文化,如何能在西方價值主導的體系裡作延續的問題,文化(尤其是文人的文化)是他建築作為的重心。李承寬的建築則是建構在西方啟蒙運動的「人本」理性思想上,是以個體主觀意識作出發,對客體世界所提出對應的演繹,可說是以人(尤其是個體)為中心的建築作為,其中雖然有老子思想的流轉,實體操作上的主脈絡卻沒有清楚對此顯現,與王大閎以文化作為建築語言的實體性格並不同。
因此李承寬的建築,是完全可以置放入西方近代建築史,一點波瀾也不生的平順自然;王大閎的建築,目前則還放不入西方建築的架構,因為對他們而言,這種文化性是一種地域對現代化主流發展的反撲(西方從不需思考文化性的主體問題,因為他們的建築就是文化主體)。對他們而言,王大閎的作為可能是有趣的現象,但目前只能收放在現代建築史的附錄裡,當地域性的現代建築來看。
自傳色彩的科幻小說《幻城》
王大閎相信人的全面向可能,除了早年譯寫的《杜連魁》外,同時也繪畫、作曲及寫作,而自年輕就撰寫起、帶著些許自傳色彩的科幻小說《幻城》,應該是王大閎在建築之外,私心最在意的創作作品。
《幻城》是設定在3069 年的故事,九歲的迪諾王子被他統領地球的父親,送上一艘名為「梅杜沙」的太空船,開始一趟不知終點何在的探險/學習之旅。在這艘太空船裡,迪諾與他年齡相近的同伴們一起學習與生活,也有成熟的神父與學者隨行,以進行教育與對話。形而上的哲學思辯,優美的音樂藝術,不斷地流淌在日常的生活,幾乎像是某種對於古希臘文明裡,形而上與形而下、理性與感性,得以在日常生活裡自然交織的嚮往致意。
然而,這樣嚮往(烏托邦)與離世(太空船)的特質,隱約還是會讓我聯想起來《杜連魁》這本小說。王爾德與王大閎兩人,都曾經表達出對古希臘「全人」文明的歌頌,並對由理性主導的近世代文明,都以希臘文明對照作出感傷的哀悼或批判。然而比諸王爾德的悲觀,王大閎依舊寄予未知的明天,某種樂觀的期待,因此即令知道人造完美太空船的外面,是「冰冷的無止境黑暗時空」,迪諾王子依舊決定開始書寫他的前世回憶錄,因為他想藉此回返到那個「一度曾經擁有的無憂無慮的日子」。
當然,這小說也不免讓我們與王大閎極其特殊的成長經驗作聯想,譬如他在蘇州的童年經驗,十三歲被父親送到瑞士求學的過程,以及在建築領域登堂入室的挫折與迴旋轉身後的人生思索。此外,尤其可見出他藉由文學創作,所帶出來對生命意義與本質的凝看,以及對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某種憂心。
象徵了一種時代的存在
王大閎的建築作品,一直嚴肅思考西方的現代建築,當怎樣與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如何在美學上接軌的問題,同時極端自律務本的對應建築材料與工法,喜歡用原質的樸素混凝土來作呈現,完全不會為了媚俗而去刻意迎合討好。這種嚴肅性與自制力,自然是因為心中有個核心理念在做規範,使自己得以長時堅持並不踰矩。
王大閎一世平淡專注經營建築創作,既不嘩眾取寵,也能長久堅持一己理念,更不輕易懷憂喪志的被現實所屈服。他在台灣這幾十年經營的建築成果,我覺得目前還是遠遠的被社會所埋沒與低估,但這其實並無妨,歷史至終還是會清明出藝術價值的真實目光。
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我有幸與王大閎先生數度晤面,也匆匆幾次在電話過語。王先生話語簡約,非不得已絕不發表意見,更不以己見干預別人的想法,對每個人的獨立思考都有極大的尊重。有次,在台科大的演講場合,有學生聽到王大閎這樣談論自己的建築作為:「我從來沒做出來一件好作品。」於是舉手問:「如果如此,那王老師後悔作了建築嗎?」他迅即回答:「當然不後悔。」然後,他忽然轉頭問我:「你後悔嗎?」我一時楞著的,無法像他那樣決然說出話語來。
從我與王大閎來往的經驗與觀察,他從不眷戀權力與名聲,個性謙遜但具有傲骨,喜歡獨立行事不成群結黨,話語的簡短更是我平生僅見,是一個誠實也認真的創作者,對於自己與作品皆嚴厲不寬容。
於我,王大閎不只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師,他更象徵了一種時代的存在,以及正流逝中的某種文人風骨的證明,和時光回望時顯現的創作寬厚胸襟。最重要的,王大閎讓我們見到一種生命的品質,以及作為一個人的典範。
1968 年格羅培斯曾函寄王大閎一封手抄希臘詩人喬治. 塞菲里斯(George Seferis)的詩,這首受到王大閎珍愛的手稿詩裡,提到了簡單的重要性,清楚展露他輕盈樸實的人生態度:「⋯⋯已到了只說非說不可話語的時候了,因為明日我們的靈魂將遠航。」
一個純粹的時代靈魂,必然可以遠航在永恆的時空。
參考文獻
1. 王爾德著、徐進夫譯(1972),《格雷的畫像》,台北:晨鐘。
2. 王爾德著、王大閎譯(1977),《杜連魁》,台北:景象。
3. 蕭梅編(1995),《王大閎作品集》,台北:國立臺北技術學院建築系。
更多內容請見《世紀 王大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行為藝術的力量來自於它的即時性。身體做為媒介站上舞台,行為藝術已被視為探索自身與他人關係、性別和種族議題的有用途徑。行為藝術是豐富多元的領域,每件新作都有潛力開發出不同的意義和層次,不拘泥於某一個形式或方法,這也是何以行為藝術能夠締造出一些極有挑戰性和影響力的作品。
衝突是對話的靈魂所在。一對戀人接吻親熱、輕聲細語很無聊,但如果他們是在公共場合相互叫囂就變得很有意思了。你所寫的情節本質將定調衝突的等級和熱度。衝突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可以幫助你發掘,每個角色在某種情境下會有什麼樣的言行舉止,又有哪些事是不會說、不會做的。
2000年代是藝評人崛興的年代,藝評人在藝術市場、藝術趨勢上發揮「學術」或「品味」的影響性。直到2010年代,具批評觀點或改變慣例的展覽研究,更是成為批判性「理論」的「實踐」方案。藝術批評不再只是後設性的作品闡釋者,其反守為攻的自主性愈來愈強。藝評從唯心論進入唯物論,已然暴露出藝評的政治性與複雜性。
想法本身即構成藝術,在這前衛的概念出現之後,藝術自古以來的美學、技藝和行銷標準便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這場對傳統藝術定義和價值認知的革命,源自於藝術家對藝術學院和市場權威的質疑。觀念藝術家以不容易買賣的作品來批判藝術商品化的現象,同樣的,作品的製作過程中藝術家不必親自在場,這樣的做法也顛覆了傳統觀念。
當走近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的巨大畫框時,觀眾可能期許著與這充滿明亮展櫃的著名經典作品進行對話。然而,當觀眾驚歎於陰影畫作的巧妙展示,發現形似鳥巢的外觀僅僅是無聲地模仿著與之對話的經典畫作的回憶和幻象。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精心佈局的自然之物構造出的令人驚歎的輪廓,水墨畫的筆觸成為其神秘的偽裝。
阮慶岳: 今天主要講的是我將展覽帶進城市裡,將都市視為策展場域的經驗。我的策展是從2002 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策劃的兩個展覽「長安西路神話/街道是植物,藝術是動物」(以下簡稱「長安西路神話」),以及「黏菌城市:臺灣現代建築的本體性」(以下簡稱「黏菌城市」)開始的。
行為藝術的力量來自於它的即時性。身體做為媒介站上舞台,行為藝術已被視為探索自身與他人關係、性別和種族議題的有用途徑。行為藝術是豐富多元的領域,每件新作都有潛力開發出不同的意義和層次,不拘泥於某一個形式或方法,這也是何以行為藝術能夠締造出一些極有挑戰性和影響力的作品。
衝突是對話的靈魂所在。一對戀人接吻親熱、輕聲細語很無聊,但如果他們是在公共場合相互叫囂就變得很有意思了。你所寫的情節本質將定調衝突的等級和熱度。衝突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可以幫助你發掘,每個角色在某種情境下會有什麼樣的言行舉止,又有哪些事是不會說、不會做的。
2000年代是藝評人崛興的年代,藝評人在藝術市場、藝術趨勢上發揮「學術」或「品味」的影響性。直到2010年代,具批評觀點或改變慣例的展覽研究,更是成為批判性「理論」的「實踐」方案。藝術批評不再只是後設性的作品闡釋者,其反守為攻的自主性愈來愈強。藝評從唯心論進入唯物論,已然暴露出藝評的政治性與複雜性。
想法本身即構成藝術,在這前衛的概念出現之後,藝術自古以來的美學、技藝和行銷標準便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這場對傳統藝術定義和價值認知的革命,源自於藝術家對藝術學院和市場權威的質疑。觀念藝術家以不容易買賣的作品來批判藝術商品化的現象,同樣的,作品的製作過程中藝術家不必親自在場,這樣的做法也顛覆了傳統觀念。
當走近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的巨大畫框時,觀眾可能期許著與這充滿明亮展櫃的著名經典作品進行對話。然而,當觀眾驚歎於陰影畫作的巧妙展示,發現形似鳥巢的外觀僅僅是無聲地模仿著與之對話的經典畫作的回憶和幻象。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精心佈局的自然之物構造出的令人驚歎的輪廓,水墨畫的筆觸成為其神秘的偽裝。
阮慶岳: 今天主要講的是我將展覽帶進城市裡,將都市視為策展場域的經驗。我的策展是從2002 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策劃的兩個展覽「長安西路神話/街道是植物,藝術是動物」(以下簡稱「長安西路神話」),以及「黏菌城市:臺灣現代建築的本體性」(以下簡稱「黏菌城市」)開始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1978年出生的王師,就他形容自己出生的年代:「是一個通俗文化的大爆發」,歐美、日本與香港娛樂文化如潮水般湧來,漫畫、電玩、電影豐富了他的童年,涵養了他的成長背景。國中就讀美術班的王師,身邊的朋友或是同學不外乎就是一群文青,記得在一次的期中考放學,他們一群人竟然浩浩蕩蕩地跑到了同學家看《新天堂樂園》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若依河洛人的造神原則,論理李登輝是該被封神的。光是其帶領台灣從威權轉型民主,就已是創中華文明,千古未有之功業。就此,更帶領台灣人走出了中國歷史,有如無間地獄的輪迴怪圈。因此《河洛造神》系列歷史小說,敝人寫完第四部的《開台聖王鄭成功》後,打算續寫第五部《台灣民主先生李登輝》。謹以此文,作序。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從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廣場右側向前延伸,經過〔碑林〕,來到〔草悟道〕戶外展示區,這個區域展示許多雕塑及裝置藝術作品。其中最引發我注目的是王亞韋〔法國鬥牛犬〕及郭國相〔傳說〕系列。這兩件都是室外裝置藝術,而且都呈現極簡藝術風格。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提到中式的建築領域與研究脈絡已不再是新鮮之事,舉凡各座古城,遠至唐代長安、宋代汴京,充滿夢華想像,近至象徵明清帝王輝煌霸氣之紫禁城,江南蘇州精緻優雅之白牆黑瓦、小橋流水,一張張景片總令人心生嚮往,其中所含藏之底蘊與故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並不然,審美是一把鑰匙..開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1978年出生的王師,就他形容自己出生的年代:「是一個通俗文化的大爆發」,歐美、日本與香港娛樂文化如潮水般湧來,漫畫、電玩、電影豐富了他的童年,涵養了他的成長背景。國中就讀美術班的王師,身邊的朋友或是同學不外乎就是一群文青,記得在一次的期中考放學,他們一群人竟然浩浩蕩蕩地跑到了同學家看《新天堂樂園》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若依河洛人的造神原則,論理李登輝是該被封神的。光是其帶領台灣從威權轉型民主,就已是創中華文明,千古未有之功業。就此,更帶領台灣人走出了中國歷史,有如無間地獄的輪迴怪圈。因此《河洛造神》系列歷史小說,敝人寫完第四部的《開台聖王鄭成功》後,打算續寫第五部《台灣民主先生李登輝》。謹以此文,作序。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從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廣場右側向前延伸,經過〔碑林〕,來到〔草悟道〕戶外展示區,這個區域展示許多雕塑及裝置藝術作品。其中最引發我注目的是王亞韋〔法國鬥牛犬〕及郭國相〔傳說〕系列。這兩件都是室外裝置藝術,而且都呈現極簡藝術風格。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提到中式的建築領域與研究脈絡已不再是新鮮之事,舉凡各座古城,遠至唐代長安、宋代汴京,充滿夢華想像,近至象徵明清帝王輝煌霸氣之紫禁城,江南蘇州精緻優雅之白牆黑瓦、小橋流水,一張張景片總令人心生嚮往,其中所含藏之底蘊與故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並不然,審美是一把鑰匙..開啟